臺灣文學虛擬博物館

訊息
確定
首頁/
共創文章
返回共創文章

【臺文天文臺】朱宥任:比「三冠王」更重要的事:在謊言神話中崩毀,在面對問題中重生的臺灣棒球

作者:朱宥任
2021/09/13
瀏覽人數:757

【無法被球棒擊退的陰影】

藉由藏品,看到在當時的少棒激情之下,還是有願意正視問題,敢於提出質疑的人存在。


  「三冠王」這個稱呼,過去在臺灣曾指涉同年度奪下少棒、青少棒與青棒三個學生層級的國際賽事中冠軍一事。雖然館藏沒有明確標示寫作年份,不過既然提及了蟬聯少棒、青少棒與青棒世界冠軍,想來符合的就只有1991年了。

  不過,在舉國歡騰的氣氛下,〈三冠王〉作者周聯華牧師撰文,可不是為了慶祝,反而質問了一個「不知深淺、不識時務」的問題:為什麼臺灣選手在學生棒球時期屢屢奪冠,但在進入成棒時代後,水準卻和其他國家出現明顯落差。

  周牧師除了提問之外,自己也點出他所觀察到的狀況:如球員們為了求勝,自小便學習傷手的變化球,而且長年接受棒球訓練,長大後耐不住金錢誘惑,又疲於應酬,消耗精力過多等等。這反映了周牧師對於體育業內的狀況有一定瞭解,文內點到為止的提問,其實正是指出臺灣棒運碰到的問題並非單一方面,而是從訓練到一般生活,在各層細節上都有瑕疵。儘管談論不深,但可以想見若是在沒有篇幅限制下,周牧師理應能夠再闡述的更詳盡。

  然而,當時的人們無暇理會周牧師的忠言逆耳。在那個年代,只要國際賽稍微有點好表現,媒體就爭相吹捧臺灣棒球實力超韓趕日,在亞洲坐二望一。就連擔心成棒表現不佳的問題,似乎也在1992年拿下奧運銀牌之際解套。這樣的自信,多少是真的刺激到民眾看球的意願,甫開打的職棒場場爆滿,四隊的聯盟很快就升為六隊,前景看似一片欣欣向榮。

周牧師除了提問之外,自己也點出他所觀察到的狀況。(藏品/九歌出版社蔡文甫提供,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周牧師除了提問之外,自己也點出他所觀察到的狀況。(藏品/九歌出版社蔡文甫提供,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直到1996年,職棒開始爆發大規模的簽賭假球事件,重重打擊臺灣棒球的聲譽。簽賭案不只是部分球員與黑道組頭間的道德問題,更反映出了臺灣棒運發展以來的沉痾。如從小就為拼出好成績而積累的傷勢,早讓棒球生涯添上太多問號,比起成為職棒頂尖球星賺大錢(還得看球團經營者臉色,不一定賺得到),放水所得反而是先拿先有。而〈三冠王〉提及的球員應酬多、過往教育令選手們耐不住誘惑等等,更成了黑手伸入的空隙。

  當時的球迷並不明白這些,只覺得好突然,過往的那些美好回憶通通蒙上一層陰影,原來當初那支逆轉全壘打,是投手故意丟紅中餵球。甚至打全壘打的那位英雄,其實也是打假球的一份子。

  但是,事情其實一點都不突然。兼具媒體人身份的作家楊照,曾以訪談前職棒球員的內容為基礎,寫下〈一九九七〉這篇作品。名義上,〈一九九七〉是篇小說,不過在行文之間,仍能看出不少訪談的口氣與筆跡,從另一方面角度來看,反而加深了文章對於棒運環境描述的可信度。

  〈一九九七〉透露了以為是一時爆開的假球,其實早在職棒成立初期,甚至更早的三級棒球時代,就已經在水面下進行已久。就連學生賽事,裁判都可以為了賭錢,出現明顯不公平的好壞球判決,任憑年輕選手在場上投到自信崩潰,場邊家長咆哮抗議都無動於衷。到了成棒時代更是肆無忌憚,更透露了所謂職棒初期的榮景,不過是「道上兄弟」彼此互相串通,搞定了警界與民代等等的假象。

  〈一九九七〉無疑是篇沉重的悲嘆。但其實楊照的另一篇棒球小說〈林仔埔棒球誌〉,呈現的氛圍就相當不同。〈林仔埔棒球誌〉可說是紅葉少棒傳奇的迷你版,它把那種民族情緒及自信,轉化成在林仔埔這個地方發生的一場小小比賽。連主角都說,他是因為打贏了幾乎就是「日本人」翻版的對手球隊,才有了上臺北打拼的勇氣。

  可話說回來,紅葉及少棒冠軍年代或許真帶給了國人信心,但現在早已證明傳奇背後,有著誇大事實、超齡比賽等諸多謊言。就連流傳盛廣的原住民靠著在山中丟石頭、揮樹枝練球等內容都是編造的,事實上東部阿美族早在日治時期,就已經受過正式棒球訓練,還曾組成「能高團」到日本比賽,成員中甚至有人打進日本職棒,日後也有人返鄉指導。可在某種心態作祟下,或許就是不願意承認他們的棒球傳統源自日本,才發明了這種武俠小說練功般的荒謬說詞。

  〈林仔埔棒球誌〉中,就把這套「棒球功夫」照搬進了文內,而且還描寫成真的有用,就像謊言神話灌輸的一般。可到了〈一九九七〉,就知道人終究還是要面對現實。而可說是夾在這兩者年代之間的〈三冠王〉,儘管周牧師自嘲不識趣問了蠢問題,但和殘酷的現實相比,〈三冠王〉的質問還顯得下手一點都不重。可惜在於,當時的眾人並未看清,錯失了早先彌補的機會。

〈三冠王〉文末的疑問:「這樣能訓練出一個好的球隊嗎?」臺灣的球隊仍然努力回答這個問題。(藏品/九歌出版社蔡文甫提供,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三冠王〉文末的疑問:「這樣能訓練出一個好的球隊嗎?」臺灣的球隊仍然努力回答這個問題。(藏品/九歌出版社蔡文甫提供,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幸好,臺灣在經歷數次假球事件之後,多少還是體認到要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道理。如今在許多人的努力下,三級棒球環境已不可同日而語,職棒和過往相比,許多方面的進步也是顯而易見。或許以前的臺灣棒球,有屬於以前的激情之處。現在這份熱情看似冷卻,實際卻是化成一股長流,真正地灌溉在棒球土壤上。

  問題總是要面對了,才會去想怎麼解決,而臺灣棒球也總算是來到這樣的時代,也確實在場上場下做出成果。周牧師在三十年前寫下〈三冠王〉憂心的許多問題,不敢說現在已經完全消聲匿跡,但確實有在往好的方面在改善。而一切向前的原始動力,正是需要像周牧師這般「不識趣」的勇氣在。或許嫌慢,可終究仍是持續潺流,百年仍未乾涸的那個臺灣棒球。


★ 作家小傳

周聯華(1920-2016),美南浸會神學院博士。曾進入普林斯頓神學院成為博士後研究員,後轉赴英國牛津大學。歸國後任臺灣浸信會神學院教授。

★ 觀測員簡介

朱宥任,1990年生。著有小說《好球帶》、《地下全壘打王》。2017參加沖繩縣政府獎學金計畫,於琉球大學留學與東洋企劃印刷實習。

瀏覽人數:757
推薦文章
標籤
我要留言
您需要登入才能留言。如尚未成為會員,請先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