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學虛擬博物館

訊息
確定
返回文學展示

追憶我城──香港文學年華

顛沛流離,現韶光

香港文學/歷史大事意象島上曙光香港文學重要時刻香港文學小故事

清朝末年起,中國大陸上一波接一波的戰亂,使香港這座島嶼不停承載著逃亡與驚心動魄,也不斷接納南來的文化滋養與衝擊。 南來作家以自己的姿態凝視香江,有的選擇留下,有的再度離開,然而島嶼作為見證者,未曾抹滅那些留下的足跡,化為培育文學發展的養分,與島上的作家們共寫華麗且蒼涼的一頁。 


 


    香港文學/歷史大事意象

 

1874年  王韜創辦《循環日報》 
1925年  省港大罷工 
1941年  12月25日日本佔領香港 
1952年  7月25日《中國學生周報》創刊 
1955年  2月8日金庸《書劍恩仇錄》,開啟香港新武俠小說熱潮 
1956年  3月《文藝新潮》創刊 
1967年  六七暴動 
1984年  12月19日簽訂《中英聯合聲明》 
1997年  7月1日香港回歸 
2014年  佔領中環及雨傘運動 
2019年 「反送中」運動



 


    島上曙光 

時代的車轟轟地往前開。我們坐在車上,經過的也許不過是幾條熟悉的街衢,可是在漫天的火光中也自驚心動魄。 
──張愛玲〈燼餘錄〉(1944) 

 

香港開埠初期,部分文人離開家鄉、來到香江,或吟詠風物,或如王韜辦報立言,成為島上的一絲文藝韶光。 

辛亥革命後,中國內戰頻仍,加上新文化席捲中國,晚清遺老多隱居香港,唯獨海角一隅仍尊儒祭孔。1920年代中期,香港新文學萌芽,香港新文藝與西方文化、中國古典文學並存,形成混雜且獨特的華文文化空間。

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大批文化人自中國逃難香島,提倡抗戰文藝。1941年香港淪陷,文化人自港撤退,部分留港作家或被監禁或忍辱持續寫作,篇篇墨跡成為異族統治下的血淚見證。 

戰後英國重新接管殖民地,左翼文化人因中國內戰,再次暫居香港,一邊宣揚左翼思想,一邊觀望政治局勢發展。這時的香港文壇一方面充滿鮮明的政治色彩,另一方面卻也出現一批精彩的寫實主義小說,為戰後香港社會和底層小人物留下珍貴的時代記錄。 

 

▲ 禺山黃小配《洪秀全演義》/1908

 

 

▲ 蘇澤東編《宋臺秋唱》/近代中國史料叢刊/臺北:文海出版社

 

▲ 珠海夢餘生《新粵謳解心》/《粵謳采輯》/廣東:人民出版社

 

 

《香港歷任總督油畫肖像》明信片冊港督金文泰畫像/黃志民、邵隆海繪

 

《伴侶雜誌》第8期(複製本)/1929年1月

 

《紅豆》第3卷2期/1935年7月


《南華日報》「勁草」(複製本)/1935年3月6日

 

▲ 侶倫《窮巷》/香港文苑書店/1952

 

《文藝陣地》合訂本第一卷(複製本)

 

▲ 黃天石《我之蜜月》(複製本)/廣州:出版部/1923



 


    香港文學重要時刻

1874
2月,王蹈創辦《循環日報》,為第一家華資中文日報,間接推動香港文學誕生。

1925
6月至10月,省港大罷工爆發。
11月,港督金文泰(Sir Cecil Clementi)就任。 任內積極推廣古典中國文學,協助香港大學開辦中文系。

1927
2月,魯迅在香港演講,被譽為是香港新文學開端的催化劑。
8月,《伴侶》創刊,被稱為「香港新文壇的第一燕」。 島上社是香港第一個新文藝團體,創辦《鐵馬》及《島上》, 為新文藝提供重要發表空間。

1937
7月蘆溝橋事變爆發後,文化組織與機構轉移至香港,殖民地香港成為文化抗戰陣地,如全國文藝抗敵協會成立香港分會。

1941
12月,日本佔領香港,開始香港日佔時期。

1945
8月,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戰敗投降,香港重光。

1947
開始方言文學運動,至1949年結束。

1949
中國大陸政權更迭,大批移民湧入香港,其中包括許多南來文人。


 

 

 

  # 香港文學小故事  
 

問:香港導演許鞍華曾奪得2014年金馬獎最佳導演獎,你知道當年得獎的電影《黃金時代》,是在講述哪位民初作家的故事嗎?

答:蕭紅的「黃金時代」

香港導演許鞍華的金獎作品《黃金時代》從臺詞、服裝到場景、道具,無不見其細緻與用心。如此精緻的電影,講述的是民初重要女作家蕭紅(1911-1942年)的故事。

蕭紅出生黑龍江省,1930年代開啟顛沛流離的歲月,由哈爾濱、青島、上海、武漢、重慶,最終到了香港。1940年9月至12月長篇小說《呼蘭河傳》便在《星島日報》副刊《星座》連載 ,後來在香港陸續發表《馬伯樂》、〈小城三月〉等作品。蕭紅因病,又因日軍佔領香港而輾轉於各家醫院之間,不幸於1942年1月22日病逝,結束了她短暫而又傳奇的一生。

雖然僅在香港居住了兩年時間,但蕭紅最重要的作品《呼蘭河傳》完成於此。蕭紅人生的黃金時代縱使不在香港,但她卻把文學的黃金年代留給了香港。
 


問:〈傾城之戀〉裡的香港,是作家張愛玲筆下的傳奇之地。你知道張愛玲曾在香港生活多久嗎? 在香港大學讀書的張愛玲,居然在入學十多年後才畢業?

答:張愛玲與香港傳奇

張愛玲一生曾三次到香港。第一次是1939年入香港大學文學院就讀。日軍佔領香港後被迫中斷學業。回到上海後張愛玲陸續發表多篇小說,如〈沉香屑:第一爐香〉、〈傾城之戀〉、〈金鎖記〉等,一舉成名。

1952年,張愛玲再次到香港完成學業。而後,在美國駐香港新聞處工作,從事撰寫劇本和翻譯外國小說,也發表兩部長篇小說《秧歌》與《赤地之戀》,被視為當時反共文學的代表之作。赴美國定居後,1961年,張曾到香港和臺灣尋求機遇,是她與香港的第三次因緣,也是她有生之年唯一一次造訪臺灣。

香港經驗深刻影響張愛玲的一生及其創作,繁華的都市、炎涼的人世、動盪的時代都提供她創作靈感。香港是張愛玲筆下的傳奇之地,香港經驗卻也是張愛玲傳奇一生的推手。
 


問:哪個年代被稱為香港新文藝的大爆炸,一時冒出十多位新生代作家與十多本文學雜誌,影響甚至遠播至上海、廣州和南洋各地?

答:香港新文藝大爆炸

「大爆炸」不只有震懾與破壞,尚有革破悶局、開創新風的意義。1928年至1937年香港新文藝的大爆炸,十年間出現大量文學雜誌:《伴侶》(1928)、《字紙簏》(1928)、《鐵馬》(1929)、《島上》(1930)、《激流》(1931)、《人間漫刊》(1931)、《白貓現代文集》(1931)、《新命》(1932)、《繽紛集》(1932)、《晨光》(1932)、《咖啡座》(1932)、《小齒輪》(1933)、《春雷半月刊》(1933)、《紅豆》(1933)、《詩頁》(1934)、《今日詩歌》(1934)、《時代風景》(1935)、《文藝漫話》(1935)、《南風》(1937),又孕育了劉火子、李育中、李心若、侶倫、謝晨光、張吻冰(望雲)、岑卓雲(平可)、杜格靈(陳廷)、戴隱郎、張弓、魯衡、易椿年、黃谷柳等等新一代青年作者,作者的流動又影響了上海、廣州,以至南洋各地的文藝事業發展。雖云爆炸無限好,要注意自己和身邊的人的安全,才能享受爆炸的成果。
 


問:留學法國的詩人戴望舒,曾以詩作〈雨巷〉聞名,是新詩的重要推手。戴望舒在1942年被日軍抓進香港中環的監獄,在苦刑之下,他寫了這樣一首詩······

答:獄中題壁

1941年聖誕夜香港淪陷,戴望舒沒有隨同文化人撤離,翌年春天遭日軍拘禁於中環域多利監獄,戰後受到檢舉附敵。他在1946年寫了一封辯白信,指自己雖被日軍拘禁七個星期,「挨毒打,受饑餓,受盡殘酷的苦刑」,卻「沒有供出任何一個人」。

據現時各種的記錄,戴望舒出獄後參與葉靈鳳主持的刊物,撰寫專欄,又曾主編報章文藝版。他為生計做著文藝的工作之餘,仍堅拒日方的勸誘,包括拒絕參與大東亞文學者大會以及香港文化協會。

可是他捲入戰後左翼文化人的政治鬥爭,直至 1950年病逝,都未能洗脫附敵嫌疑。而現在我們都不會忘記他在獄中或出獄後寫的〈獄中題壁〉:「你們之中的一個死了,/在日本佔領地的牢裡,/他懷著的深深仇恨,你們應該永遠地記憶。//當你們回來,從泥土/掘起他傷損的肢體,/用你們勝利的歡呼/把他的靈魂高高揚起,」
 

下一篇
左右爭言,造現代
照片展示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