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次在臉書吧?看到楊翠的貼文,回憶她年輕時會從輔大搭公路局客運,再一路轉公車到大溪找祖父楊逵的文章。當時覺得有趣,我從小就在大溪河西的南興附近長大,對於文中提到的地方「資生花園」感到好奇,查了後得知楊逵1982年代,曾搬到大溪的資生花園養病,就在慈湖旁,離我老家其實蠻遠的XD,以前不知道楊逵曾在桃園待過一段時間,念書時只知道〈壓不扁的玫瑰〉,在台灣史的課吧,對他的印象停留在農民運動和左派運動的範疇。 參加島內散步當天行程的集合點從國立臺中科技大學出發,工作人員遞上耳機,我們就跟著講師路那,和她手中時不時秀出的簡報與書籍紙參,開始一下午的踩線行程。 路那開頭就說,楊逵是臺南新化人,她也來自新化,在新化還有楊逵文學紀念館,收藏不少他的手稿和文學資料,而楊逵的後半生在臺中待了很長一段時間,這次路線聊了許多1935年楊逵來到臺中後經歷的大、小事件,也看到過去舊建物的遺跡,不過有部分歷史的痕跡已被消磨殆盡,還好講師準備數張紙本參考圖像在空中比劃,讓我們與過去錯失的時空,不至於毫無邊際。 比如提到1924年楊逵去了日本,1926年在日本曾參與抗議朝鮮工人的集會,主要的目的是希望能協助他們逃離壓迫,顯現出他對人們的關懷並不限於種族或國家,回到臺灣後也致力關懷土地和農民。 而首陽農園是楊逵戰前文學、文化、社會政治運動的重要空間,路那帶大家從學校過到對面馬路,沿途分享她所知道的故事,也在如今難以辨識過去建築的牆垣、空地、高樓和街景,說著數十年前透過文獻爬梳和新聞記事等出版品,人們可以從留存的馬跡與蛛絲,遙想與張望那個時代的人們在市井穿梭來往的況味。 其中,路那提到楊逵和生死之交入田春彥的故事,拿出一張簡報上面寫著:「昨天早上已經把入田君的遺骨撿回來......(中略)現在面對著骨灰,我還能怎麼樣呢?」後來又在《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2期(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3.03,頁1-33)查到,入田春彥是對他個人生活和文學生涯有決定性影響的日本友人之一,搭配上路那現場的解說,好像更讓史料記載活靈活現起來。 之後我們腳步往臺中公園前進,路那提到1935年4月21日,臺中-新竹發生大地震,楊逵帶小孩到臺中公園避難,在〈臺灣震災地慰問踏查記〉文中,描寫和家人到公園避難時,看見死傷者在眼前被搬運的情景,其中還有探訪友人家屋,發現災難原因和建築失當造成後續問題有關,並把人們震災救援和物資募捐的情況記錄下來,更分享許多楊逵在此有趣的軼聞,近一步為我們梳理當時楊逵的人際關係和往來友伴。 接近尾聲我們前往中央書局、聆聽臺中座的時代意義、二二八的行動,最後回到火車站附近,回顧臺中座的時代意義,路那更巧用照片貼合在現在站前附近屈臣氏的位子,聊楊逵那個時代在台中火車站前可能有過的風景,過去和現在的時空,如同手上的舊照片和新街景在路線交會,也讓人對那個時代的故事更為著迷。 路線實在太豐富,決定分享在下方,也許你也會從此行程,找到認識臺中和楊逵的新視角。 文/圖:鄧心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