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學虛擬博物館

訊息
確定
還不知道怎麼做嗎?別擔心

推薦你來體驗

掌握HOT消息

最新資訊

最新資訊
2024.12.08
臺灣文學虛擬博物館新粉絲募集中,加入會員集章換好禮!
2024歲末,臺灣文學館在虛擬博物館中為大家帶來一條新路線,歡迎光臨「楊逵的文學花園」,這趟旅程將以楊逵為領路人,帶大家回溯1920年代台中樣貌,社會文化運動之背景,以及那些赫赫有名的地景;從其往來人際交友,一窺楊逵與他所處的那樣風起雲湧的大時代。 一、活動期間:113年12月9日~12月27日 二、活動辦法: 2024年臺灣文學虛擬博物館新粉絲募集中!集章任務拼手速,最快集滿4個徽章,可換獎品一份(限量20名),最快集滿5個徽章的10名新粉絲,還可以獲得額外好禮! (一)4徽章拼手速: 臺灣文學虛擬博物館集章任務,集滿4個徽章以上,可換獎品一份(限登記前20名)。 在「臺灣文學虛擬博物館」網站上註冊帳號成功,可得1個好友徽章。 於「會員中心」-「我的徽章」中,檢視任務,從新手小任務起,只要「閱讀1篇文章」「蒐藏3篇文章」「參觀1檔線上展覽」,就可各得1個徽章,共3個任務徽章。 取得4個徽章後,請於12/16上午10:00後,在「會員中心」-「集章任務」中,選擇任務「4徽章拼手速」,按下「前往登記」按鈕,填寫登記表單,限量15名,以表單完成時間順序為準。 (二)5徽章再加碼: 撰寫1篇部落格可得1個徽章。文章至少有一張圖片,文長200字以上,即為有效貼文。 取得5個徽章後,請於12/16上午10:00後,在「會員中心」-「集章任務」中,選擇任務「5徽章再加碼」,按下「前往登記」按鈕,填寫登記表單,限量10名,以表單完成時間順序為準。 (三)表單開放時間: 即日起可開始蒐集徽章,「前往登記」按鈕將於12月16日上午10點開放點擊登記,登記成功不代表獲獎,以後台表單完成時間順序為準。 三、活動獎項: 4徽章拼手速:文學力紙膠帶10份、讀文學布貼10份。 5徽章再加碼:可收納環保托特袋5個、環保餐筷組5組。
尋找靈感

更多的精選內容

2024.11.15
灌溉理想種子:楊逵的文學花園
除了身為臺灣新文學運動的健將外,楊逵同樣為人所知的,是其社會運動者的身分。1924年前往日本留學的楊逵,開始由社會運動的吸收者轉變為實踐者,1927年返臺後,更是徹底地投入了當時臺灣正風起雲湧的社會運動。在行動之餘,他亦以作家之善觀之眼與善寫之手進行寫作,以喚起更多有志者的注意,而這些都離不開他定居長達五十年之久的臺中。 日治時期以來,臺中即是臺灣重要社會文化運動節點。戰前,楊逵在臺中留下了許多參與社會運動的足跡;戰後,楊逵因其志難改,受累於政治環境,遭囚綠島十餘年。出獄後,他寄其志於花園,除栽種花卉外,亦栽人傑,孫女楊翠因而稱此城為楊逵文學與生命故事的「產房」。 本路線即欲以楊逵生平為經、臺中地域為緯,帶領大眾認識楊逵的行動軌跡、往來交遊與文學作品等,引介楊逵與他所身處的那個風起雲湧的時代。 建議路線 首陽農園一陽農園樂舞臺臺中公園中央書局臺中座臺中火車站 第一站►首陽農園 梅枝町19番地(今篤行路與福龍街口) ▲原來的梅枝町19番地現址已是高樓層集合住宅。 景點介紹: 1935年,楊逵自彰化遷居臺中,自此開始創作旺盛期。1937年,楊逵創辦之《臺灣新文學》停刊,楊逵赴日求援,因時局關係鍛羽而歸。該年秋天,《臺灣新聞》文藝欄主編田中保男介紹入田春彥認識楊逵。在入田資助下,楊逵於在1940年於梅枝町19番地設「首陽農園」,取「窮隱處兮,窟穴自藏;與其隨佞而得志,不若從孤竹於首陽」之意。1942年,楊逵加入張文環創辦之《台灣文學》,在大東亞戰爭的動員下,盡力迴旋於「文學奉公」之國策。1944年,楊逵組織「焦土會」欲上演蘇俄戲劇《怒吼吧!中國》,排練中以花盆為碗、野菜為食,舉辦「野菜宴」,惟排練未完,戰爭已然結束。戰後,楊逵由梅枝町19號番地遷入存義巷12號設立「一陽農園」。 第二站►一陽農園 存義巷12號(今三民路三段120巷)/臺中一中對面停車場(台中市北區育才街2號) ▲存義巷12號(今三民路三段120巷)為主要的住所。 ▲首陽農園所在位置,即今臺中一中對面停車場。 景點介紹: 一陽農園經歷搬遷。原為首陽農園(梅枝町19番地),戰後遷至存義巷12號(今國立臺中科技大學對面,三民路三段120巷)與現今臺中一中正門口對面停車場。楊逵將農園取名為「一陽」,是為表示「一陽來復」之意,同時創設「一陽社」,發刊《一陽週報》。然而好景不常,儘管在《一陽週報》中,可以看見楊逵介紹孫文及其學說的熱情,以及對國民黨政權之善意,但隨後吏治混亂所導致的民生失序,使得他很快地便對新政權感到失望。楊逵在戰爭結束滿一年後,於《新知識》發表〈為此一年哭〉,文中提及「記得去年的今天,我聽著日皇投降的電訊,感動到汗流身顫。是覺著我們解放了,束縛我們的鐵鎖打斷了……打碎了舊枷鎖,又有了新鐵鍊。結局時間是白過了,但是回顧這一年間的無為,總要覺著慚愧,不覺的哭起來,……哭寶貴的一年白費了。」隨後表達了爭取自由民主的決心。實踐決心的楊逵,在1947年與1949年,兩度於此地被國民黨政府逮捕入獄。 第三站►樂舞台 臺中州初音町(現臺中市中區柳川西路三段38號) ▲樂舞台已改建為華廈鼎泰風華住宅大樓。 景點介紹: 1920年開業的樂舞臺,係由臺灣人集資新建、臺中第一座專門為臺灣人設立的戲院。因是目標觀眾為臺灣人的戲院,因此樂舞臺大多演出歌仔戲、京劇、福州戲、上海電影等臺灣人喜好的節目。此地除為臺灣人的重要娛樂場所外,亦是臺灣社會運動史上的重要場地。1927年12月4、5日,臺灣農民組合於此舉行第一次全島農民代表大會。日本勞動農民黨的幹部古屋貞雄律師、日本農民組合中央委員山上武雄,臺灣新文協主幹連溫卿等,都前來與會。大會第二天,返臺三個月的楊逵當選為中央委員、中央常務委員,會後隨即被日本政府逮捕。除了臺灣農民組合第一次、第二次全島大會都曾在此召開外,臺灣文化協會和臺灣地方自治聯盟也都曾在樂舞臺舉辦演說活動。 第四站►台中公園 台中市北區雙十路一段65號 ▲1908年興建的湖心亭,為臺中重要地標。 景點介紹: 臺中公園啟用於1903年。1908年,伴隨著縱貫線通車而興建的池亭(今湖心亭),隨即成為臺中著名地標。1935年4月21日凌晨,新竹臺中大地震,芮氏規模7.1,受到地震撼動的楊逵與葉陶夫妻帶著孩子到臺中公園避難。楊逵因此事開始實踐其報導文學之理念,他認為「新聞報導只要羅列事實就夠了,但是報導文學要做為文學的話,必須要有某種程度的形象。將某一事實或事件以生動的姿態,讓讀者深刻地印在腦海裡,這就是文學的生命。」兩年後,日本左翼文學家、運動者中西伊之助來訪,楊逵一家人與之共遊臺中公園。中西伊之助記錄了楊逵之子楊資崩划船的趣事,以及隔天一早應楊逵的希望,在臺中公園內合照。這張照片被收錄在楊逵眾多著作中,為楊逵與日本左翼運動人士交往的一個跡證。 第五站►中央書局 臺中市中區臺灣大道一段235號 ▲中央書局為全島規模最大的漢語書籍書局,亦是「臺灣文藝聯盟」與機關誌《臺灣文藝》之基地。 景點介紹: 臺灣文化協會於1921年創設於臺北,1925年在全島大會中決議籌辦文化服務機構,中央書局於是在1927年1月3日開幕。其創設位置為臺中市寶町三丁目十五番地(今臺中市中區市府路103號)。其初始構想為「中央俱樂部」,欲設置食堂、講堂、娛樂室等,舉辦各式講習、演講、音樂、電影放映等,但因故未能完全實踐,僅書局留存。中央書局後成為中臺灣首間專門進口漢文及日文書籍雜誌的書局,也是全島規模最大的漢語書籍書局。1934年,中央書局營業部主任、詩人張星建成立「臺灣文藝聯盟」,並發行機關誌《臺灣文藝》。在賴和的牽線下,楊逵擔任此刊的日文版編輯。同年,楊逵〈送報伕〉入選東京「文學評論」第二獎。其後,因編輯理念不合,楊逵退出《臺灣文藝》,另辦《臺灣新文學》。儘管如此,中央書局做為臺中文藝重鎮,仍是楊逵時常出沒的地點。二二八事件時,楊逵即於此處設立「輿情調查所」,欲印製「輿論調查卡」,統整各地輿論領袖的意見後,再提出訴求要求國府方面進行政治改革,但因友人耗時太長而放棄。楊逵之女楊碧的夫婿陳景陽,曾長期在中央書局工作。楊逵孫女楊翠亦回憶,她兒時常隨楊逵至此處,見證楊逵與文友交流。 第六站►臺中座 臺中市中區臺灣大道一段138號 ▲臺中座現狀。 景點介紹: 建於1902年的臺中座,原址立於榮町三丁目(今繼光街與中山路口)為占地150坪、兩層樓高木造建築。1908年改建為大型戲院。1933 年榮町一帶因火災而燒毀,遂遷至現址。日治時期,此地以日本傳統戲劇、相聲、魔術表演為主,偶爾放映電影。1941年,李香蘭於此地公演,造成轟動。戰後改名臺中戲院。二二八事件時,楊逵在此以「臺中人民大會」名義印製傳單,抗議暴行,並於此召開市民大會,謝雪紅在會中演講並被推選為主席,這場大會也成為臺中市民武裝抵抗國民政府的歷史轉捩點。楊逵回憶這段歷史時,自道「一九四七年二二八事變在臺北剛發生時,我在臺中發出明信片大小的傳單,抗議二二八暴行。當時也沒同『臺中人民大會』交涉,就把它的名字印上去。次日清晨,就到大街小巷散發出去。連議員們也弄不清是怎麼回事。大家湧到臺中戲院開會,也不用排節目,就紛紛上臺發揮。只消幾個鐘頭就把臺中的憲兵和軍隊武裝解除,這個情形維持了四、五天。」 第七站►臺中火車站 台中市中區臺灣大道一段1號 ▲1917年改建的第二代臺中車站,是時代的見證。 景點介紹: 臺中火車站建於1905年。1908年縱貫線通車,日本閑苑宮載仁親王來臺主持全通儀式,為此興建臺中公園湖心亭以示慶祝。此後即為臺灣重要交通網絡,因臺中地理位置方便,全臺知識份子遂常群聚臺中。 1949年,因〈和平宣言〉,楊逵與妻子葉陶、幼女楊碧一同被捕,被押送往臺北時,亦是於此搭乘火車北上。當時恰巧去探望楊逵不遇的林亨泰,見證了此一歷史時刻:「我每次回中部的時候,總是會先到臺中楊逵先生的住處拜訪。那天也不例外。當我抵達楊先生的住處,發現有一群人不脫皮鞋就在榻榻米上走動,他們翻箱倒櫃地四處搜查,我突然警覺到事情不太妙,原來楊逵先生也有難了。我一路上懷著又複雜又慌亂的心情來到臺中火車站,想搭南下的火車,站在第二月臺上,突然瞥見了歷史性的一幕,而這一幕我永遠也忘不了,在對面第一月臺上突然看到楊逵先生被兩個人挾持著,雙手被繩子綁著,他挺直著身子,下巴執拗地抬得高高的,眼睛稍待憤怒看著天上,用還稍微可以活動的手挾著香菸,一口又一口地抽著,隨即被帶上北上的火車離去。」
關於我們

全國文學地景網

以「臺灣文學連結生活」為主軸,將作家或作品與在地生活的連結,從生活的面向如飲食、交通、環境等,設定以目標消費者感興趣的話題與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