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學虛擬博物館

訊息
確定
信義國小/蔡秋桐文學館
地址:655雲林縣元長鄉北水路8號

蔡秋桐的母校為日治時期成立的北港公學校元長分校,即今日的元長國小。元長國小位於五塊村東方的元長鄉,距離五塊村仍有一段距離。對於年幼時因距離太遠,直到15歲才得以進入小學就讀的蔡秋桐來說,教育的重要性應不言可喻。1955年,蔡秋桐與地方鄉親四處奔走,於惠遠族祠堂設立了元長國民學校五塊分校。其後,蔡秋桐捐出五分地用以建校,與村長一同發動村民樂捐校舍,終於1959年奉准獨立設校,即今日的信義國小。

為感念蔡秋桐對地方的貢獻,信義國小於2023年、蔡秋桐123歲冥誕時成立「蔡秋桐文學館」。兩層樓的館舍中,一樓為研習室,二樓為主展館,分設「文學導覽區」、「文物照片展覽區」、「文創作品區」、「閱讀咖啡區」等區域,館內並有蔡秋桐相關文物,供大眾深入了解這個對地方多所貢獻的台灣文學名家。

地景相關出版品/文宣品:《蔡秋桐詩文集》
資料出處:〈蔡秋桐的公共參與和文化實踐〉,陳淑容,《蔡秋桐詩文集》
蔡秋桐故居
地址:655雲林縣元長鄉五塊村中土路10號

位於五塊村中土路10號的蔡秋桐故居,為中西式混合型建築。目前屋內尚有人居住。屋前廣場為舊曬穀場,現有九根立柱,分書蔡秋桐著名作品。蔡秋桐曾於二樓閣樓寫作。

蔡秋桐故居位於五塊村中土路10號,為中西式型混合建築,整體外觀簡潔不複雜,僅呈現出簡單的幾何圖形。現故居前立了九根立柱,上面書寫了〈保正伯〉、〈王爺豬〉、〈放屎百姓〉等的小說名稱。

地景相關出版品/文宣品:《蔡秋桐詩文集》
資料出處:蔡孟珂,〈雲林日據時期小說家-蔡秋桐〉,《雲林文獻》48輯,2006年12月,1-22
五塊村內道路
地址:655雲林縣元長鄉五塊村

五塊村的道路名稱,分別是「東木路」、「西金路」、「南火路」、「北水路」、「中土路」,乃是以五行命名,據稱命名者即為蔡秋桐。來到五塊村,不妨於道路中漫遊,體會鄉村風情。仔細觀察,會發現田邊清澈水圳,即是蔡秋桐於小說中屢屢提及之嘉南大圳幹線的一部分。

地景相關出版品/文宣品:《蔡秋桐詩文集》
資料出處:
萬善祠
地址:655雲林縣元長鄉長北村元北路2巷2號之4

「下愿敢有應劫?
沒有應劫。怎樣彩裡攏寫著『有求必應』?」--蔡秋桐,〈有求必應〉

日治時期的知識份子,不少對於民間過度崇信神明所導致的迷信深惡痛絕。蔡秋桐也不例外。他在小說〈有求必應〉中,即藉著冤案,將殖民者的法律與「有應公」信仰並列,明的是批判後者到底「有應了什麼?」,暗中卻也嘲諷正是因為法律之不濟,才使得百姓必須依賴神明以求心中的依靠。

很巧的是,五塊村村落邊緣正有一座萬善祠坐落於此。雖以「萬善」為名,亦屬有應公信仰體系。其腹地寬廣,即使放兩座戲臺,似乎也綽綽有餘。此地是否便是蔡秋桐〈有求必應〉一作的靈感來源仍有待考據,然而至今廟貌整潔,仍有信徒整理、香火不斷,亦可見居民信仰之虔。據此,或不難想像在蔡秋桐的時代,此地信仰繁盛的樣態了。

地景相關出版品/文宣品:《蔡秋桐詩文集》
資料出處:呂美親,〈論蔡秋桐的台灣話文小說--以〈帝君庄的秘史〉、〈連座〉、〈有求必應〉、〈痴〉為例〉,《臺灣文學研究學報》 8期 (2009/04) Pp. 9-36
首頁 / 自己走走 - 主題路線 / 雲林 / 面對放屎百姓的文青里長伯:蔡秋桐與雲林元長

面對放屎百姓的文青里長伯:蔡秋桐與雲林元長

by文學小編
2023.12.22
316 次點閱
2
0
主題介紹

「K平野的西方。將近海邊。有個G村。這個農村氣候溫和。土地肥沃。五穀有種就有算額。村民和睦。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宛然一個仙境。」

--蔡秋桐〈連座〉

提到雲林縣元長鄉,幾乎所有人都會反射性地想到它的特產:富含花青素的落花生「黑金剛」。然而實際上,在嘉南大圳開通之前,舊名白沙墩堡的此地,實際上因缺乏水源、土壤鹽化等因素,農業不甚發達。1930年嘉南大圳開通後,此地逐漸發展為重要的水稻與雜糧產區。半沙半土、陽光充足的元長鄉,便以產出高品質的落花生而知名。

900年生的蔡秋桐,可以說見證了雲林元長農業轉型的過程。蔡家是雲林元長五塊村(舊名五塊寮)的地主家庭,身為長子的蔡秋桐於七、八歲時至私塾學習漢文。由於地處偏鄉,因此,直到1915年北港公學校元長分校成立,僻處一隅的五塊村有了現代化的教育資源後,才以十六歲的「高齡」,開始接受現代化的日本教育。

就讀公學校期間,蔡秋桐即以日文短篇小說,開始其創作之路。1921年,22歲的蔡秋桐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若要繼續升學,蔡秋桐必須離鄉背井至北港求學。考慮到年紀,他放棄升學,與妻子陳猜成婚並繼承家業。作為五塊村罕見的知識份子,蔡秋桐自然而然地成了「保正」一職的首選。未曾離鄉的蔡秋桐,也未放棄自身的文學夢。1930年台灣知識界興起的「臺灣話文論戰」,使蔡秋桐決心以台灣話文進行創作。他將觀察到的殖民政府、私人會社與村里間「放屎百姓」的往來互動寫入小說。其〈帝君庄的秘史〉、〈保正伯〉、〈放屎百姓〉、〈奪錦標〉、〈新興的悲哀〉等,均以此為主題。葉石濤認為蔡秋桐是日治時期「最透徹地把土地和農民的關係闡釋得最清楚」的一名作家。

建議路線

信義國小/蔡秋桐文學館→蔡秋桐故居→五塊村內道路→萬善祠

第一站►信義國小/蔡秋桐文學館

655雲林縣元長鄉北水路8號

景點介紹:

蔡秋桐的母校為日治時期成立的北港公學校元長分校,即今日的元長國小。元長國小位於五塊村東方的元長鄉,距離五塊村仍有一段距離。對於年幼時因距離太遠,直到15歲才得以進入小學就讀的蔡秋桐來說,教育的重要性應不言可喻。1955年,蔡秋桐與地方鄉親四處奔走,於惠遠族祠堂設立了元長國民學校五塊分校。其後,蔡秋桐捐出五分地用以建校,與村長一同發動村民樂捐校舍,終於1959年奉准獨立設校,即今日的信義國小。

為感念蔡秋桐對地方的貢獻,信義國小於2023年、蔡秋桐123歲冥誕時成立「蔡秋桐文學館」。兩層樓的館舍中,一樓為研習室,二樓為主展館,分設「文學導覽區」、「文物照片展覽區」、「文創作品區」、「閱讀咖啡區」等區域,館內並有蔡秋桐相關文物,供大眾深入了解這個對地方多所貢獻的台灣文學名家。

第二站►蔡秋桐故居

655雲林縣元長鄉五塊村中土路10號

景點介紹:

位於五塊村中土路10號的蔡秋桐故居,為中西式混合型建築。目前屋內尚有人居住。屋前廣場為舊曬穀場,現有九根立柱,分書蔡秋桐著名作品。蔡秋桐曾於二樓閣樓寫作。

蔡秋桐故居位於五塊村中土路10號,為中西式型混合建築,整體外觀簡潔不複雜,僅呈現出簡單的幾何圖形。現故居前立了九根立柱,上面書寫了〈保正伯〉、〈王爺豬〉、〈放屎百姓〉等的小說名稱。

第三站►五塊村內道路

流經村中的嘉南大圳支線,正是這一條灌溉路線,改變了五塊村的農業面貌

 

景點介紹:

五塊村的道路名稱,分別是「東木路」、「西金路」、「南火路」、「北水路」、「中土路」,乃是以五行命名,據稱命名者即為蔡秋桐。來到五塊村,不妨於道路中漫遊,體會鄉村風情。仔細觀察,會發現田邊清澈水圳,即是蔡秋桐於小說中屢屢提及之嘉南大圳幹線的一部分。

第四站►萬善祠

655雲林縣元長鄉長北村元北路2巷2號之4

景點介紹:

「下愿敢有應劫?
沒有應劫。怎樣彩裡攏寫著『有求必應』?」--蔡秋桐,〈有求必應〉

日治時期的知識份子,不少對於民間過度崇信神明所導致的迷信深惡痛絕。蔡秋桐也不例外。他在小說〈有求必應〉中,即藉著冤案,將殖民者的法律與「有應公」信仰並列,明的是批判後者到底「有應了什麼?」,暗中卻也嘲諷正是因為法律之不濟,才使得百姓必須依賴神明以求心中的依靠。

很巧的是,五塊村村落邊緣正有一座萬善祠坐落於此。雖以「萬善」為名,亦屬有應公信仰體系。其腹地寬廣,即使放兩座戲臺,似乎也綽綽有餘。此地是否便是蔡秋桐〈有求必應〉一作的靈感來源仍有待考據,然而至今廟貌整潔,仍有信徒整理、香火不斷,亦可見居民信仰之虔。據此,或不難想像在蔡秋桐的時代,此地信仰繁盛的樣態了。

參考資料

〈蔡秋桐的公共參與和文化實踐〉,陳淑容,《蔡秋桐詩文集》

蔡孟珂,〈雲林日據時期小說家-蔡秋桐〉,《雲林文獻》48輯,2006年12月,1-22

信義國小/蔡秋桐文學館
655雲林縣元長鄉北水路8號
蔡秋桐的母校為日治時期成立的北港公學校元長分校,即今日的元長國小。元長國小位於五塊村東方的元長鄉,距離五塊村仍有一段距離。對於年幼時因距離太遠,直到15歲才得以進入小學就讀的蔡秋桐來說,教育的重要性應不言可喻。1955年,蔡秋桐與地方鄉親四處奔走,於惠遠族祠堂設立了元長國民學校五塊分校。其後,蔡秋桐捐出五分地用以建校,與村長一同發動村民樂捐校舍,終於1959年奉准獨立設校,即今日的信義國小。 為感念蔡秋桐對地方的貢獻,信義國小於2023年、蔡秋桐123歲冥誕時成立「蔡秋桐文學館」。兩層樓的館舍中,一樓為研習室,二樓為主展館,分設「文學導覽區」、「文物照片展覽區」、「文創作品區」、「閱讀咖啡區」等區域,館內並有蔡秋桐相關文物,供大眾深入了解這個對地方多所貢獻的台灣文學名家。
蔡秋桐故居
655雲林縣元長鄉五塊村中土路10號
位於五塊村中土路10號的蔡秋桐故居,為中西式混合型建築。目前屋內尚有人居住。屋前廣場為舊曬穀場,現有九根立柱,分書蔡秋桐著名作品。蔡秋桐曾於二樓閣樓寫作。 蔡秋桐故居位於五塊村中土路10號,為中西式型混合建築,整體外觀簡潔不複雜,僅呈現出簡單的幾何圖形。現故居前立了九根立柱,上面書寫了〈保正伯〉、〈王爺豬〉、〈放屎百姓〉等的小說名稱。
五塊村內道路
655雲林縣元長鄉五塊村
五塊村的道路名稱,分別是「東木路」、「西金路」、「南火路」、「北水路」、「中土路」,乃是以五行命名,據稱命名者即為蔡秋桐。來到五塊村,不妨於道路中漫遊,體會鄉村風情。仔細觀察,會發現田邊清澈水圳,即是蔡秋桐於小說中屢屢提及之嘉南大圳幹線的一部分。
萬善祠
655雲林縣元長鄉長北村元北路2巷2號之4
「下愿敢有應劫? 沒有應劫。怎樣彩裡攏寫著『有求必應』?」--蔡秋桐,〈有求必應〉 日治時期的知識份子,不少對於民間過度崇信神明所導致的迷信深惡痛絕。蔡秋桐也不例外。他在小說〈有求必應〉中,即藉著冤案,將殖民者的法律與「有應公」信仰並列,明的是批判後者到底「有應了什麼?」,暗中卻也嘲諷正是因為法律之不濟,才使得百姓必須依賴神明以求心中的依靠。 很巧的是,五塊村村落邊緣正有一座萬善祠坐落於此。雖以「萬善」為名,亦屬有應公信仰體系。其腹地寬廣,即使放兩座戲臺,似乎也綽綽有餘。此地是否便是蔡秋桐〈有求必應〉一作的靈感來源仍有待考據,然而至今廟貌整潔,仍有信徒整理、香火不斷,亦可見居民信仰之虔。據此,或不難想像在蔡秋桐的時代,此地信仰繁盛的樣態了。
撰寫作者
文學小編
以「臺灣文學連結生活」為主軸,將作家或作品與在地生活的連結
相關標籤
關閉
加入收藏
學習清單
評論
您需要登入才能留言。如尚未成為會員,請先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