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學虛擬博物館

訊息
確定
警政署和警務處/樺山小學校
地址:100台北市中正區忠孝東路一段7號

今日的行政院與警政署,在日治時代原為「臺北第四尋常高等小學校」。在日臺尚未共學的年代裡,這所專供日本人就讀的學校中,最知名的文學界校友,應非1914年入學的西川滿莫屬。
1908年出生的西川滿,三歲隨家人來臺,其後西川家遷居大稻埕。熱鬧的城隍祭典,讓西川滿醉心於臺灣的民俗文化。1933年他回到臺灣後,隨即於設立「媽祖書房」出版社,推出詩集《媽祖祭》,也創立《媽祖》雜誌,1939年創辦鄉土研究誌《臺灣風土記》、詩誌《華麗島》與後來的《文藝台灣》,成為臺灣文學史上的知名人物。

地景相關出版品/文宣品:鄉土研究誌《臺灣風土記》、詩誌《華麗島》與後來的《文藝台灣》
資料出處:
蒲添生故居
地址:100台北市中正區林森北路9巷16號

1912年生的蒲添生,是臺灣代表性的雕塑家。他的岳父,即臺灣藝術史上大名鼎鼎的陳澄波。陳澄波也是蒲添生的公學校導師,因愛才,故而將愛女下嫁。在岳父的推薦之下,蒲添生成了臺灣第一位製作蔣中正像與孫中山像的雕塑家。嗣後很長一段時間,均專注於人物像,為台灣近代雕塑的重要開拓者。

今日的蒲添生故居,乃是1963年移居。後方工作室為移居時為製作吳稚暉大型銅像而設計。如今工作室已改為「蒲添生雕塑紀念館」,由館長蒲浩志管理。內除藏有蒲添生雕塑作品外,亦有蒲家二代蒲浩明、三代蒲宜君之作品。

地景相關出版品/文宣品:
資料出處:
善導寺.淨土宗台北別院
地址:地址:台北市中正區忠孝東路一段23號

「十三朵白菊花小序六十六年九月十三日。余自善導寺購菩提子念珠歸。見書攤右側藤椅上,有白菊花一大把:清氣撲人,香光射眼,不識為誰氏所遺。」--周夢蝶,《十三朵白菊花》
日本時代,此地原為淨土宗台北別院。戰後,太虛大師的俗家徒弟李子寬居士與孫立人將軍的夫人孫張清揚買下產權,找來太虛大師的弟子大醒法師前來主持,中國佛教會在此復會,善導寺遂成為中國佛教在台灣的最大據點。

「詩僧」周夢蝶在1963年聽印順法師講《金剛經》後,開始接觸佛法。其後,聽講不斷。與其擺攤地點相近的佛法重鎮善導寺,自也成為詩人出沒之地。

地景相關出版品/文宣品:
資料出處:
齊東街/七間仔
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齊東街

齊東街於清代便已有雛型,為東門至錫口(今松山)的要道。因地勢高低起伏,為免行人危險,於街旁種一排莿仔樹,是以舊稱「莿仔埒」。最早此處只有七間房屋,因此又稱「七間仔」。日本時代,由於鄰近華山酒廠、樟腦廠等工廠,此地聚集眾多工人,亦是左翼思想積極傳播之處。在鹿窟事件中被處決的木匠陳義農,1930年代時便曾居住此處,發展工運。謝雪紅也曾於此地組織與宣傳左翼思想。

地景相關出版品/文宣品:
資料出處:葉石濤〈懷念吳老〉
自立晚報舊址
地址:100臺北市中正區濟南路二段15號

創刊於1947年10月10日的,為台灣第一份正體中文晚報,一向以「無黨無派、獨立經營」為理念。其在台灣文學史上,也占了重要的一席之地。1950年,由葛賢寧、鍾鼎文、覃子豪、紀弦、李莎等人策劃、紀弦、覃子豪先後主編的「新詩週刊」,為台灣戰後現代詩史第一份定期詩刊,也成為眾多詩人相當重要的發表園地。此外,「自立副刊」以其反抗威權的理念,刊登許多異議作家如楊逵、陳映真、楊青矗、柏楊、姚嘉文的作品,又以關懷本土的精神,在杜文靖主編時期,成為鹽分地帶作家群發表作品的重要管道,為台灣文學重要的發表園地。1980年代末,自立晚報的「文化出版部」出版了許多台灣史相關書籍,在台灣文化、歷史、文學的推廣上,扮演很重要的角色。1971年10月17日,該報總部遷入台北市濟南路,也在此地迎向終刊的結局。

地景相關出版品/文宣品:
資料出處:
臺灣文學基地
地址:100臺北市中正區濟南路二段15號

在1920年至1940年間,總督府在此陸續興建了日式文官宿舍,即現在的齊東街日式宿舍群。戰後,此地撥為中央政府官員宿舍,時任空軍副總司令之王叔銘少將也入住濟南路二段27號,至1992年遷出官邸為止。

2002年,以褚陳寶貴為首的居民,在聽聞日式宿舍面臨拆遷命運後,組成「齊東文史工作室」,攜手專家學者,促成九間日式宿舍的保留。此亦為台灣古蹟保存運動中相當珍貴的案例。其後,台北市文化局受文化部委託修繕,並以「齊東詩社」為名開始營運。2014年,全區修復完成,由台灣文學館負責營運管理,致力於推廣台灣文學、創新台灣文化。
 

地景相關出版品/文宣品:
資料出處:
首頁 / 自己走走 - 主題路線 / 臺北 / 尋找臺北的文青搖籃

尋找臺北的文青搖籃

by文學小編
2023.12.21
253 次點閱
2
0
主題介紹

想到「文青」,你的腦海中浮現哪些特徵──黑框眼鏡、喜歡看藝術電影,常出沒在獨立書店……?

臺北華山文創園區一帶,是今日所謂的「文青集散地」之一。這一帶早在一百年前,就是臺北文藝青年們活躍出沒、聚集的地方。
這個過去被稱為「城東區」的地帶,如今是政府機關、高級飯店和人群聚集的華山大草原。日治時期則是時常舉辦美術展覽的會場,匯集了許多知識分子、舉辦各類型的藝文活動,也激盪出了屬於那個時代的台灣文化與思想。

藉由這條路線,帶大家回到「文青」萌芽的年代。在走讀路線裡體驗時代的變化,從1920 年代至今,在此處生活的人們用文學的方式描繪了當時臺灣的面貌;見證了彼時的生活與工作,那些快樂、悲傷的種種情感又如何透過眼前的地景、作品,傳遞給當前的我們。文青不只是一種生活風格,而是用行為紀錄、改變了時代。

當我們更認識孕育臺灣文青的地土,更深入了解臺灣文學基地、華山紅磚屋,便能穿越「城東的微笑」,看見齊東街背後隱藏的「文青超連結」,相信便更能體會文學跨時空的生活感,近而顛覆對文青的想像。

路線規劃

樺山小學校→蒲添生故居→善導寺→原糧食局倉庫→齊東街→自立晚報→台灣文學基地

第一站►警政署和警務處/樺山小學校

100台北市中正區忠孝東路一段7號

景點介紹:

今日的行政院與警政署,在日治時代原為「臺北第四尋常高等小學校」。在日臺尚未共學的年代裡,這所專供日本人就讀的學校中,最知名的文學界校友,應非1914年入學的西川滿莫屬。

1908年出生的西川滿,三歲隨家人來臺,其後西川家遷居大稻埕。熱鬧的城隍祭典,讓西川滿醉心於臺灣的民俗文化。1933年他回到臺灣後,隨即於設立「媽祖書房」出版社,推出詩集《媽祖祭》,也創立《媽祖》雜誌,1939年創辦鄉土研究誌《臺灣風土記》、詩誌《華麗島》與後來的《文藝台灣》,成為臺灣文學史上的知名人物。

第二站►蒲添生故居

100台北市中正區林森北路9巷16號

景點介紹:

1912年生的蒲添生,是臺灣代表性的雕塑家。他的岳父,即臺灣藝術史上大名鼎鼎的陳澄波。陳澄波也是蒲添生的公學校導師,因愛才,故而將愛女下嫁。在岳父的推薦之下,蒲添生成了臺灣第一位製作蔣中正像與孫中山像的雕塑家。嗣後很長一段時間,均專注於人物像,為台灣近代雕塑的重要開拓者。

今日的蒲添生故居,乃是1963年移居。後方工作室為移居時為製作吳稚暉大型銅像而設計。如今工作室已改為「蒲添生雕塑紀念館」,由館長蒲浩志管理。內除藏有蒲添生雕塑作品外,亦有蒲家二代蒲浩明、三代蒲宜君之作品。

第三站►善導寺.淨土宗台北別院

台北市中正區忠孝東路一段23號

景點介紹:

「十三朵白菊花小序六十六年九月十三日。余自善導寺購菩提子念珠歸。見書攤右側藤椅上,有白菊花一大把:清氣撲人,香光射眼,不識為誰氏所遺。」--周夢蝶,《十三朵白菊花》

日本時代,此地原為淨土宗台北別院。戰後,太虛大師的俗家徒弟李子寬居士與孫立人將軍的夫人孫張清揚買下產權,找來太虛大師的弟子大醒法師前來主持,中國佛教會在此復會,善導寺遂成為中國佛教在台灣的最大據點。

「詩僧」周夢蝶在1963年聽印順法師講《金剛經》後,開始接觸佛法。其後,聽講不斷。與其擺攤地點相近的佛法重鎮善導寺,自也成為詩人出沒之地。

第四站►齊東街/七間仔

台北市中正區齊東街

景點介紹:

齊東街於清代便已有雛型,為東門至錫口(今松山)的要道。因地勢高低起伏,為免行人危險,於街旁種一排莿仔樹,是以舊稱「莿仔埒」。最早此處只有七間房屋,因此又稱「七間仔」。

日本時代,由於鄰近華山酒廠、樟腦廠等工廠,此地聚集眾多工人,亦是左翼思想積極傳播之處。在鹿窟事件中被處決的木匠陳義農,1930年代時便曾居住此處,發展工運。謝雪紅也曾於此地組織與宣傳左翼思想。

第五站►自立晚報舊址

100台灣中正區濟南路二段15號

景點介紹:

創刊於1947年10月10日的,為台灣第一份正體中文晚報,一向以「無黨無派、獨立經營」為理念。其在台灣文學史上,也占了重要的一席之地。1950年,由葛賢寧、鍾鼎文、覃子豪、紀弦、李莎等人策劃、紀弦、覃子豪先後主編的「新詩週刊」,為台灣戰後現代詩史第一份定期詩刊,也成為眾多詩人相當重要的發表園地。

此外,「自立副刊」以其反抗威權的理念,刊登許多異議作家如楊逵、陳映真、楊青矗、柏楊、姚嘉文的作品,又以關懷本土的精神,在杜文靖主編時期,成為鹽分地帶作家群發表作品的重要管道,為台灣文學重要的發表園地。

1980年代末,自立晚報的「文化出版部」出版了許多台灣史相關書籍,在台灣文化、歷史、文學的推廣上,扮演很重要的角色。1971年10月17日,該報總部遷入台北市濟南路,也在此地迎向終刊的結局。

第六站►臺灣文學基地

100台北市中正區濟南路二段27號

景點介紹:

在1920年至1940年間,總督府在此陸續興建了日式文官宿舍,即現在的齊東街日式宿舍群。戰後,此地撥為中央政府官員宿舍,時任空軍副總司令之王叔銘少將也入住濟南路二段27號,至1992年遷出官邸為止。

2002年,以褚陳寶貴為首的居民,在聽聞日式宿舍面臨拆遷命運後,組成「齊東文史工作室」,攜手專家學者,促成九間日式宿舍的保留。此亦為台灣古蹟保存運動中相當珍貴的案例。其後,台北市文化局受文化部委託修繕,並以「齊東詩社」為名開始營運。2014年,全區修復完成,由台灣文學館負責營運管理,致力於推廣台灣文學、創新台灣文化。

警政署和警務處/樺山小學校
100台北市中正區忠孝東路一段7號
今日的行政院與警政署,在日治時代原為「臺北第四尋常高等小學校」。在日臺尚未共學的年代裡,這所專供日本人就讀的學校中,最知名的文學界校友,應非1914年入學的西川滿莫屬。 1908年出生的西川滿,三歲隨家人來臺,其後西川家遷居大稻埕。熱鬧的城隍祭典,讓西川滿醉心於臺灣的民俗文化。1933年他回到臺灣後,隨即於設立「媽祖書房」出版社,推出詩集《媽祖祭》,也創立《媽祖》雜誌,1939年創辦鄉土研究誌《臺灣風土記》、詩誌《華麗島》與後來的《文藝台灣》,成為臺灣文學史上的知名人物。
蒲添生故居
100台北市中正區林森北路9巷16號
1912年生的蒲添生,是臺灣代表性的雕塑家。他的岳父,即臺灣藝術史上大名鼎鼎的陳澄波。陳澄波也是蒲添生的公學校導師,因愛才,故而將愛女下嫁。在岳父的推薦之下,蒲添生成了臺灣第一位製作蔣中正像與孫中山像的雕塑家。嗣後很長一段時間,均專注於人物像,為台灣近代雕塑的重要開拓者。 今日的蒲添生故居,乃是1963年移居。後方工作室為移居時為製作吳稚暉大型銅像而設計。如今工作室已改為「蒲添生雕塑紀念館」,由館長蒲浩志管理。內除藏有蒲添生雕塑作品外,亦有蒲家二代蒲浩明、三代蒲宜君之作品。
善導寺.淨土宗台北別院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忠孝東路一段23號
「十三朵白菊花小序六十六年九月十三日。余自善導寺購菩提子念珠歸。見書攤右側藤椅上,有白菊花一大把:清氣撲人,香光射眼,不識為誰氏所遺。」--周夢蝶,《十三朵白菊花》 日本時代,此地原為淨土宗台北別院。戰後,太虛大師的俗家徒弟李子寬居士與孫立人將軍的夫人孫張清揚買下產權,找來太虛大師的弟子大醒法師前來主持,中國佛教會在此復會,善導寺遂成為中國佛教在台灣的最大據點。 「詩僧」周夢蝶在1963年聽印順法師講《金剛經》後,開始接觸佛法。其後,聽講不斷。與其擺攤地點相近的佛法重鎮善導寺,自也成為詩人出沒之地。
齊東街/七間仔
臺北市中正區齊東街
齊東街於清代便已有雛型,為東門至錫口(今松山)的要道。因地勢高低起伏,為免行人危險,於街旁種一排莿仔樹,是以舊稱「莿仔埒」。最早此處只有七間房屋,因此又稱「七間仔」。日本時代,由於鄰近華山酒廠、樟腦廠等工廠,此地聚集眾多工人,亦是左翼思想積極傳播之處。在鹿窟事件中被處決的木匠陳義農,1930年代時便曾居住此處,發展工運。謝雪紅也曾於此地組織與宣傳左翼思想。
自立晚報舊址
100臺北市中正區濟南路二段15號
創刊於1947年10月10日的,為台灣第一份正體中文晚報,一向以「無黨無派、獨立經營」為理念。其在台灣文學史上,也占了重要的一席之地。1950年,由葛賢寧、鍾鼎文、覃子豪、紀弦、李莎等人策劃、紀弦、覃子豪先後主編的「新詩週刊」,為台灣戰後現代詩史第一份定期詩刊,也成為眾多詩人相當重要的發表園地。此外,「自立副刊」以其反抗威權的理念,刊登許多異議作家如楊逵、陳映真、楊青矗、柏楊、姚嘉文的作品,又以關懷本土的精神,在杜文靖主編時期,成為鹽分地帶作家群發表作品的重要管道,為台灣文學重要的發表園地。1980年代末,自立晚報的「文化出版部」出版了許多台灣史相關書籍,在台灣文化、歷史、文學的推廣上,扮演很重要的角色。1971年10月17日,該報總部遷入台北市濟南路,也在此地迎向終刊的結局。
臺灣文學基地
100臺北市中正區濟南路二段15號
在1920年至1940年間,總督府在此陸續興建了日式文官宿舍,即現在的齊東街日式宿舍群。戰後,此地撥為中央政府官員宿舍,時任空軍副總司令之王叔銘少將也入住濟南路二段27號,至1992年遷出官邸為止。 2002年,以褚陳寶貴為首的居民,在聽聞日式宿舍面臨拆遷命運後,組成「齊東文史工作室」,攜手專家學者,促成九間日式宿舍的保留。此亦為台灣古蹟保存運動中相當珍貴的案例。其後,台北市文化局受文化部委託修繕,並以「齊東詩社」為名開始營運。2014年,全區修復完成,由台灣文學館負責營運管理,致力於推廣台灣文學、創新台灣文化。  
撰寫作者
文學小編
以「臺灣文學連結生活」為主軸,將作家或作品與在地生活的連結
相關標籤
關閉
加入收藏
學習清單
評論
您需要登入才能留言。如尚未成為會員,請先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