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學虛擬博物館

訊息
確定
紀州庵歷史建築
地址:臺北市中正區同安街107號
地景相關出版品/文宣品:
資料出處:
新店溪畔的中正橋
地址:新店溪畔邊
地景相關出版品/文宣品:
資料出處:
廈門街113巷
地址:臺北市中正區廈門街113巷33之1號1樓
地景相關出版品/文宣品:
資料出處:
同安街文學步道
地址:同安街、水源路交叉口的橋上
地景相關出版品/文宣品:
資料出處:
首頁 / 自己走走 - 主題路線 / 臺北 / 森林與溪畔・老派文青的私角落

森林與溪畔・老派文青的私角落

by文學小編
2022.09.16
923 次點閱
1
0
主題介紹

路線
紀州庵歷史建築→新店溪畔的中正橋→廈門街113巷→同安街文學步道

那時候我住在廈門街一一三巷八號,靠近巷頭。走到巷底便是同安街,左轉再走三五分鐘便到了《文學雜誌》社址,真是近鄰。雜誌每月二十號出刊,所以我每到那天就去劉府取書,而每到那天,夏濟安與吳魯芹一定會去劉府打牌,一面也是等印刷廠把書送來,多少帶一點新刊出版的高興。

——余光中,《日不落家》

臺北市城南地區,在日治時期是日本人的主要生活場域。1949年之後,城南又陸續遷入了大量的外省軍公教人員,例如余光中及王文興等作家,逐漸形塑出知識分子群聚交流的文化氛圍。在國家的動盪與歷史的洗練之下,這些來自中國大江南北的居民們,於是在城南靜謐的溪畔旁,安居了下來,用大半生的時光,開創了戰後臺灣文學書寫的現代風景。

老作家們逐漸凋零,新的故事正要開始,2003年,當時環繞在城南角落一隅的廢墟老房子周遭,是二十多棵大小相間,綠蔭盎然的老樹,當時這片植滿老樹的綠地,即將面臨被剷除、開發為停車場的命運。而在居民呼籲老樹保護的倡議下,也引起了臺大城鄉所師生的關注。

於是臺大師生與居民合作,展開了周邊資源的調查與口述歷史採訪,也成立了「城南水岸文化協會」,倡議保護老樹與歷史建築,推動在地文化的考掘與深耕。當時同安街尾端有一座日式木造老屋,年久失修但風韻猶存,很多在地居民都不太清楚房子的來歷。後來經過調查,這棟老屋是在日治時期曾是輝煌一時的料理亭「紀州庵」,初建於日治時期1917年,原為平松家族經營的日式料亭,平松家族取「紀州」之名,是因為家族來自日本紀州藩(今和歌山市)。

又陸續透過研究調查,得知戰後作家王文興幼時曾居住在這幢房子裡,而詩人余光中也經常漫步到街底的溪畔尋找創作靈感,於是一部部與老樹、老房子和新店溪畔相關的作品,在學生與居民的協力之下,逐漸被勾勒清晰。戰後紀州庵轉為公務人員眷舍,作家王文興曾居於此,而作品《家變》的場景,即是紀州庵的樣貌。

到了1970 年代起,純文學、爾雅、洪範、遠流等出版社也不約而同的在附近建立。2004年,紀州庵由臺北市文化局指定為歷史建築,2011 年在古蹟旁建立新館,由「臺灣文學發展基金會」以「紀州庵文學森林」為名經營至今。

第一站 ☞ 紀州庵歷史建築

臺北市中正區同安街107號

他們底家是一座矩形平舍。他初入時覺得像火車長車廂一樣。這屋舍共有兩間寢室,室前隨有一道大廊,廊前一排落地玻璃溜門。室後還有一條細窄走廊,廊邊是兩扇玻璃正窗,外邊有兩棵桂花木。

——王文興,《家變》

於臺大外文系任教的王文興,於1973年以充滿陌異感的文字,寫下了一本離經叛道的現代小說《家變》,描述外省基層公務員家庭裡,親子兩代間幽微的內在衝突。小說中的場景,亦即主角一家人居住的日式房子,靈感來源就來自於他從小所居住的這幢日治時期所建造的大房子——紀州庵。

今日「紀州庵文學森林」的範疇,包括2014年修復後的歷史建築紀州庵離屋、2011年在古蹟旁新建的鋼筋水泥建築新館、以及兩棟建築周邊的庭園與群樹。紀州庵離屋經常舉辦各式文學活動,而新館一樓有文學主題菜單的餐廳,以及文學書籍與紀念品的販售。紀州庵周圍寧靜舒適,來此散步之餘,還可體驗城南文學家們生活氛圍。

第二站 ☞ 新店溪畔的中正橋

新店溪畔邊

在暮色低垂的川端橋下

躺著蒼白的淡水河

河水在無聲的流著

我踏著輕車在橋上馳過

河畔迷人的夜色

有繁燈如藍空的群星

我遠避這些黑夜晶亮的眸子

去尋一個女郎如夢的眼神

——覃子豪〈川端橋〉

傍晚時分,詩人覃子豪漫步走上川端橋(中正橋),越上了兩米高的溪畔土堤,沉醉在新店溪畔的夜景,並寫下這首美麗的歌詩。眾多的作家和詩人都居住在城南附近,在此生活,漫步河堤尋找靈感。一眼望去,當時的人車還沒有如此喧囂,水岸尚且迷人。

新店溪畔鄰近水源路的堤岸邊,有一棟門牌為「水源路2號」的五層樓建築,現在看起來並不起眼,但當年曾是「中國文藝協會」的會址。這個協會曾是臺灣最大的文學家社團,由作家張道藩、陳紀瀅、王平陵及尹雪曼等人發起,官方色彩十分濃厚,全盛時期成員有一千多名,並主導了五、六零年代文壇的發展。不過隨著威權時代過去,盛極一時的中國文藝協會,已成明日黃花。

第三站 ☞ 廈門街113巷

臺北市中正區廈門街113巷33之1號1樓

如果臺北盆地是一個大回聲谷,則廈門街的巷子是一條曲折的小回聲谷,響著我從前的步聲。我的那條「家巷」,一一三巷,巷頭連接廈門街,巷尾通到同安街,當然仍在那裡。這條窄長的巷子,頗有文學的歷史。

——余光中,《日不落家》

著名的詩人余光中,曾經住在距離紀州庵不遠處的廈門街113巷巷尾,短短數百公尺的靜謐小巷,被譽為「臺北的文學巷」。除了余光中曾在此居住過20多年外,不遠處還有爾雅、洪範這兩間出版社,相信愛好文學的讀者,一定典藏過這兩間出版社的書

籍。而夏濟安主編的《文學雜誌》,也位在附近同安街55巷內。

在戰後很長一段時間裡,幽深的廈門街、同安街一帶曾經收納過許多藝文界的城南舊事,不過簡窳狹小的巷弄,而隨著都市的拓展與更新,已經變成了人馬雜沓的住宅區,不過文學的足跡難以抹去,城南的往日風華,也會在作家們的筆下永遠留存。

第四站 ☞ 同安街文學步道

同安街、水源路交叉口的橋上。

同安街是一條安靜的小街,住著不滿一百戶的人家,街的中腰微微的收進一點彎曲,盡頭通道灰灰的大河裡。其實若從河堤上看下來,同安街上沒有幾個行人,白的街身,彎彎的走向,其實也是一條小河。

——王文興〈欠缺〉

這是作家王文興十一歲那年,記憶中居住在同安街底、水源河堤岸邊的三層樓日式建築紀州庵時,所看見的同安街街景與生活安靜的樣貌。之後這個場景,隨著都市的變遷,河堤蓋起了高聳的擋水牆,又在1990年代新建起了縱橫交錯的快速道路,把人們的生活與城市周邊蜿蜒的溪水,隔離得更遠、更遠了。從此人們要親近水岸,只能爬上一階又一階的天橋,才能窺見城市周邊豐富的水岸生態。而隨著都市人口遽增,生活更加顯得侷促,王文興也感嘆到,「以後小型的汽車允許開到這一條街中來了,變失去了這份寂寞」。

今天的同安街,已成為引領旅人行入文學森林的門徑,隨著「同安街文學步道」的引路磚,從古亭捷運站2號出口,往河堤的方向放步而行,只要跟隨腳底下的同安街文學地磚,如余光中的〈秋興〉、林建隆的〈鐵窗的眼睛72〉、席慕蓉的〈亂世三行〉與羅智成的〈鴿子〉等名句,你將會看到不同的文學風景。

紀州庵歷史建築
臺北市中正區同安街107號
新店溪畔的中正橋
新店溪畔邊
廈門街113巷
臺北市中正區廈門街113巷33之1號1樓
同安街文學步道
同安街、水源路交叉口的橋上
撰寫作者
文學小編
以「臺灣文學連結生活」為主軸,將作家或作品與在地生活的連結
相關標籤
路線評分
0 分
加入收藏
關閉
加入收藏
學習清單
評論
您需要登入才能留言。如尚未成為會員,請先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