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店聚集的街道、昔日民族路小吃夜市發源地石舂臼、百年老店金德春茶莊、水產匯集的魚市場、蔗糖晶亮的芳澤甜蜜、文人雅士流連的精緻肴饌與點心、耳熟能詳的林百貨與度小月擔仔麵,見證府城深厚的文化底韻,南方果然有佳餚。
金泉成商行→金德春茶行→寶美樓遺址→牛磨後、大糖埕、番薯港→西市場→醉仙閣遺址→雙全紅茶→度小月擔仔麵→林百貨
金泉成雜糧行在1908年創立於米街(新美街),1925年開闢民族路時才移至現址。位於三角窗的歷史式樣建築很吸引行人注目,但鮮少有人能注意到二戰期間軍機機關槍掃射在建築物立面造成的彈孔。戰爭期間金泉盛商行曾遭逢回祿,除了建築立面以及店內左右牆之外,其他部分幾乎全毀,是戰後才由兄弟們攜手重建。金泉成現已傳至第三代,五位兄弟自父親手中接管數十年以來從未提過分家一事,唯五弟從事教職自往少有插手、大哥退休、以及一位兄弟仙逝,現今僅剩王東林及王錫碧二位看管老店,對老店的昔日風光亦不勝唏噓。其最早以豆類買賣為主,四十年前曾開發薏仁粉,但當時薏仁較貴,且民眾沒有吃薏仁的養生觀念,故當時銷量不好;直到三十年前吃「米仔麩」風氣漸開,生意才又好起。現今則因應現代人養生需求,另外開發其他穀粉豆粉,也有結合中藥材的米仔麩也頗受消費者歡迎。
金德春茶舖創業於清同治七年(1868),第一代「宣師」是福建永春人,他說自種的茶喝久了「目睭會金爍爍」,於是將茶運到臺灣自產自銷,店內一整排百年歷史的大茶甕即是當時運到臺灣的;第二代「阿暉仙」走遍福建武夷山廣交山友,言武夷山種茶是把石頭削一角將茶樹擠壓在石頭上,長成的茶葉會有「石鏽味」,喝久了可以強化骨質,此即為武夷山岩茶;第三代叫「樹伯仔」;第四代「茶心的」是現任老闆的父親,已經八十多歲,店內所有招牌及字畫皆是他一手完成。目前已傳至第五代,老闆跑遍中國探索茶徑,將各地茗茶及茶具展售於此,也非常歡迎愛茶的朋友到店內閒談茶的故事。
寒榕垂蔭日初晴,自瀉供春蟹眼生。疑是閉門風雨候,竹梢露重瓦溝鳴。周漪〈臺人品茗〉
寶美樓據黃旭生考據,前身於清末即早已創立,曾出過王香禪等風靡一時的才女,而現今建築物建於1934年,為當時高聳的建築之一,也是府城規模數一數二的風月場所。這裡一直到1970年代依然不減其已過了四十年的風華,許多政商名流還是會在此交際。1970年代之後這裡改成海珍珍海鮮餐廳,歇業後由多所婚攝公司接手,其中以法國臺北營業最久,屹立了二十年最終於2019年初因屋主停租而歇業。寶美樓建築物尚存,在西門路二段307巷尚能看到建築後方的寶美樓字樣;2020年由多那之咖啡烘焙接手寶美樓,將被廣告招牌遮住的建築重見天日。
沿村霍霍聽刀聲,腕底銀絲細切成。范甑海苔同一飽,秋風底事憶蒪羹。徐必觀〈地瓜簽〉
番薯港為五條港之一安海港的最南一條支流,起始於草仔寮代天府(保西宮)前,流過牛磨後(神興宮廟後一帶),此處古有製糖所,以牛拖著石磨壓榨甘蔗汁製糖;再流經大糖埕(今正興街廣場附近),於此將牛磨後製成的糖包裝後,由番薯港輸出。
結構整然畫不如,魚商菜賈各離居,杖頭掛上錢三五,購得銀鱗長尺餘。入田霞山人〈南遊雜詩二:臺南魚菜市場〉
西市場創建於1905年,因日治時期政府認為臺灣傳統市場衛生條件不佳而興建,1911年因風災倒塌重建,隔年完工,1920年又再次因風害重建。是臺南規模最大的市場,所以又稱「大菜市」。1930年增建第一期外廓賣店,為現在面向西門路一排,隔年增建第二期外廓賣店,即位於正興街口東北向的布莊出入口,1933年於本館中庭設立的淺草商場至今仍然有許多新興的文創及美食小店持續營業。
位於永樂町3-11及3-12,今宮後街19(擴建部分,尚存)及20號(原店,已改建)的醉仙閣,原先是位於本町三丁目(竹仔街)的醉仙樓於1913年7月購下宮後街的坐花樓改成的醉仙樓支店。同年年底為與後來寶美樓老闆蕭宗琳和友人合資開設的西薈芳競爭,租下隔鄰的廣東雜貨商太興隆(永樂町3-11,宮後街19號)樓上兩進鑿壁安門擴張規模,而在1918年太興隆倒閉後一樓也被醉仙樓支店租了下來。
後因醉仙樓店主唐大漢去世,本店和支店由蕭福金承辦出售,位於本町的本店易手數次未見起色最終倒閉,後變為位於郵便局前松金料理店的支店——松金旅館;而在永樂町的支店於1919年獨立並改名為醉仙閣再度開業,並於1921年10月轉售給高得及高金溪父子。1929年因多數料亭設備老朽化之故,被臺南警察署發出改善命令,隔年3月暫時歇業,搬遷至明治町(成功路285巷3號,後來成為同是酒樓的廣陞樓),後因木質地板不敷大量人員宴客及會議使用而有坍塌之虞,於1932年再度搬遷至西門町四丁目七九番地(今西門中正路口東南側)。
1939年前後因故歇業,後被黃長先生買下,改名為愛明樓繼續作為料亭之用。1944年由臺南州商工經濟會進駐,戰後改為臺南市商會。其址現為寶島鐘錶行,原建築尚存於寶島鐘錶的廣告鐵皮之中。2012年醉仙閣第五代——高得的外玄孫吳坤霖老闆開始接觸到醉仙閣的歷史,2015年決定重新開業販賣洋菓子,將店開在東區裕豐街242巷5號。
雙全紅茶創始人張番薯原是日治時期居酒屋的調酒師,因光復後居酒屋歇業,張番薯夫妻倆於是在現址的巷口賣起當年獨一無二的「手搖現沖紅茶」。
度小月創立於1895年,創始人洪芋頭以補魚為生,海象不佳的季節無法出海俗稱「小月」,為了養家便賣麵「度」過「小月」,因而得名。1972年因第三代兄弟分家,度小月商標權被長孫洪振銘取得,排行老三的洪東英則以祖父之名洪芋頭註冊,於二十連棟的金同成商行(今百雅銀樓)租屋繼承麵攤。後來洪芋頭擔仔麵移至對面西門路二段273號,傳至第四代時因子女皆有自己的人生規劃加上老闆洪吳佳芬病逝,洪芋頭擔仔麵於2016年11月低調歇業。如今只剩度小月一支繼續傳承。
水仙宮口夜來時,印醋蝦羹切麵宜。恰好衛生兼爽快,黑甜夢到日遲遲。黃服五〈吃擔仔麵〉
1932年12月5日開幕的林百貨臺南人俗稱五層樓仔,為全臺第二座百貨公司,僅比號稱「七重天」的臺北菊元百貨晚兩天。老闆林方一發跡於今全美戲院對面的小商店,後來因投資三家株式會社致富,他希望能給臺南人一個優質且高檔的百貨公司,遂聘請總督府的技師梅則捨次郎來設計監造。林百貨也是全臺第一座配有電梯的百貨公司,「天下第一倯,戴草笠仔,穿淺拖仔,坐流籠」就是當時很盛行的一句俗語。林百貨戰後被國民政府接收,前後陸續作為臺灣製鹽總廠、臺灣省糧食局、空軍廣播電臺、警隊總部等等,後來保三總隊遷至臺北後便遭到閒置。於2013年修復完成,並由高青開發接手經營重新開幕。
這是台南第一條經過整體規劃設計的市街,有「銀座」之稱,林百貨則是末廣町最宏偉的建築,與台北菊元百貨並稱為南北兩大百貨大樓。1932年12月5日開幕,5天後她的公公病逝,經營大任便落在婆婆林年子身上。她嫁給林二郎後,每日早上都要到樓頂神社祭拜,祝禱林百貨生意興隆,家人及員工平安。她說那是稻荷神社,保佑賺錢的神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