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學虛擬博物館

訊息
確定
首頁 / 自己走走 - 主題路線 / 臺中

臺中

代表標籤
顯示全部標籤
2024.11.15
0.0
灌溉理想種子:楊逵的文學花園
除了身為臺灣新文學運動的健將外,楊逵同樣為人所知的,是其社會運動者的身分。1924年前往日本留學的楊逵,開始由社會運動的吸收者轉變為實踐者,1927年返臺後,更是徹底地投入了當時臺灣正風起雲湧的社會運動。在行動之餘,他亦以作家之善觀之眼與善寫之手進行寫作,以喚起更多有志者的注意,而這些都離不開他定居長達五十年之久的臺中。 日治時期以來,臺中即是臺灣重要社會文化運動節點。戰前,楊逵在臺中留下了許多參與社會運動的足跡;戰後,楊逵因其志難改,受累於政治環境,遭囚綠島十餘年。出獄後,他寄其志於花園,除栽種花卉外,亦栽人傑,孫女楊翠因而稱此城為楊逵文學與生命故事的「產房」。 本路線即欲以楊逵生平為經、臺中地域為緯,帶領大眾認識楊逵的行動軌跡、往來交遊與文學作品等,引介楊逵與他所身處的那個風起雲湧的時代。 建議路線 首陽農園→一陽農園→樂舞臺→臺中公園→中央書局→臺中座→臺中火車站 第一站►首陽農園 梅枝町19番地(今篤行路與福龍街口) ▲原來的梅枝町19番地現址已是高樓層集合住宅。 景點介紹: 1935年,楊逵自彰化遷居臺中,自此開始創作旺盛期。1937年,楊逵創辦之《臺灣新文學》停刊,楊逵赴日求援,因時局關係鍛羽而歸。該年秋天,《臺灣新聞》文藝欄主編田中保男介紹入田春彥認識楊逵。在入田資助下,楊逵於在1940年於梅枝町19番地設「首陽農園」,取「窮隱處兮,窟穴自藏;與其隨佞而得志,不若從孤竹於首陽」之意。1942年,楊逵加入張文環創辦之《台灣文學》,在大東亞戰爭的動員下,盡力迴旋於「文學奉公」之國策。1944年,楊逵組織「焦土會」欲上演蘇俄戲劇《怒吼吧!中國》,排練中以花盆為碗、野菜為食,舉辦「野菜宴」,惟排練未完,戰爭已然結束。戰後,楊逵由梅枝町19號番地遷入存義巷12號設立「一陽農園」。 第二站►一陽農園 存義巷12號(今三民路三段120巷)/臺中一中對面停車場(台中市北區育才街2號) ▲存義巷12號(今三民路三段120巷)為主要的住所。 ▲首陽農園所在位置,即今臺中一中對面停車場。 景點介紹: 一陽農園經歷搬遷。原為首陽農園(梅枝町19番地),戰後遷至存義巷12號(今國立臺中科技大學對面,三民路三段120巷)與現今臺中一中正門口對面停車場。楊逵將農園取名為「一陽」,是為表示「一陽來復」之意,同時創設「一陽社」,發刊《一陽週報》。然而好景不常,儘管在《一陽週報》中,可以看見楊逵介紹孫文及其學說的熱情,以及對國民黨政權之善意,但隨後吏治混亂所導致的民生失序,使得他很快地便對新政權感到失望。楊逵在戰爭結束滿一年後,於《新知識》發表〈為此一年哭〉,文中提及「記得去年的今天,我聽著日皇投降的電訊,感動到汗流身顫。是覺著我們解放了,束縛我們的鐵鎖打斷了……打碎了舊枷鎖,又有了新鐵鍊。結局時間是白過了,但是回顧這一年間的無為,總要覺著慚愧,不覺的哭起來,……哭寶貴的一年白費了。」隨後表達了爭取自由民主的決心。實踐決心的楊逵,在1947年與1949年,兩度於此地被國民黨政府逮捕入獄。 第三站►樂舞台 臺中州初音町(現臺中市中區柳川西路三段38號) ▲樂舞台已改建為華廈—鼎泰風華住宅大樓。 景點介紹: 1920年開業的樂舞臺,係由臺灣人集資新建、臺中第一座專門為臺灣人設立的戲院。因是目標觀眾為臺灣人的戲院,因此樂舞臺大多演出歌仔戲、京劇、福州戲、上海電影等臺灣人喜好的節目。此地除為臺灣人的重要娛樂場所外,亦是臺灣社會運動史上的重要場地。1927年12月4、5日,臺灣農民組合於此舉行第一次全島農民代表大會。日本勞動農民黨的幹部古屋貞雄律師、日本農民組合中央委員山上武雄,臺灣新文協主幹連溫卿等,都前來與會。大會第二天,返臺三個月的楊逵當選為中央委員、中央常務委員,會後隨即被日本政府逮捕。除了臺灣農民組合第一次、第二次全島大會都曾在此召開外,臺灣文化協會和臺灣地方自治聯盟也都曾在樂舞臺舉辦演說活動。 第四站►台中公園 台中市北區雙十路一段65號 ▲1908年興建的湖心亭,為臺中重要地標。 景點介紹: 臺中公園啟用於1903年。1908年,伴隨著縱貫線通車而興建的池亭(今湖心亭),隨即成為臺中著名地標。1935年4月21日凌晨,新竹—臺中大地震,芮氏規模7.1,受到地震撼動的楊逵與葉陶夫妻帶著孩子到臺中公園避難。楊逵因此事開始實踐其報導文學之理念,他認為「新聞報導只要羅列事實就夠了,但是報導文學要做為文學的話,必須要有某種程度的形象。將某一事實或事件以生動的姿態,讓讀者深刻地印在腦海裡,這就是文學的生命。」兩年後,日本左翼文學家、運動者中西伊之助來訪,楊逵一家人與之共遊臺中公園。中西伊之助記錄了楊逵之子楊資崩划船的趣事,以及隔天一早應楊逵的希望,在臺中公園內合照。這張照片被收錄在楊逵眾多著作中,為楊逵與日本左翼運動人士交往的一個跡證。 第五站►中央書局 臺中市中區臺灣大道一段235號 ▲中央書局為全島規模最大的漢語書籍書局,亦是「臺灣文藝聯盟」與機關誌《臺灣文藝》之基地。 景點介紹: 臺灣文化協會於1921年創設於臺北,1925年在全島大會中決議籌辦文化服務機構,中央書局於是在1927年1月3日開幕。其創設位置為臺中市寶町三丁目十五番地(今臺中市中區市府路103號)。其初始構想為「中央俱樂部」,欲設置食堂、講堂、娛樂室等,舉辦各式講習、演講、音樂、電影放映等,但因故未能完全實踐,僅書局留存。中央書局後成為中臺灣首間專門進口漢文及日文書籍雜誌的書局,也是全島規模最大的漢語書籍書局。1934年,中央書局營業部主任、詩人張星建成立「臺灣文藝聯盟」,並發行機關誌《臺灣文藝》。在賴和的牽線下,楊逵擔任此刊的日文版編輯。同年,楊逵〈送報伕〉入選東京「文學評論」第二獎。其後,因編輯理念不合,楊逵退出《臺灣文藝》,另辦《臺灣新文學》。儘管如此,中央書局做為臺中文藝重鎮,仍是楊逵時常出沒的地點。二二八事件時,楊逵即於此處設立「輿情調查所」,欲印製「輿論調查卡」,統整各地輿論領袖的意見後,再提出訴求要求國府方面進行政治改革,但因友人耗時太長而放棄。楊逵之女楊碧的夫婿陳景陽,曾長期在中央書局工作。楊逵孫女楊翠亦回憶,她兒時常隨楊逵至此處,見證楊逵與文友交流。 第六站►臺中座 臺中市中區臺灣大道一段138號 ▲臺中座現狀。 景點介紹: 建於1902年的臺中座,原址立於榮町三丁目(今繼光街與中山路口)為占地150坪、兩層樓高木造建築。1908年改建為大型戲院。1933 年榮町一帶因火災而燒毀,遂遷至現址。日治時期,此地以日本傳統戲劇、相聲、魔術表演為主,偶爾放映電影。1941年,李香蘭於此地公演,造成轟動。戰後改名臺中戲院。二二八事件時,楊逵在此以「臺中人民大會」名義印製傳單,抗議暴行,並於此召開市民大會,謝雪紅在會中演講並被推選為主席,這場大會也成為臺中市民武裝抵抗國民政府的歷史轉捩點。楊逵回憶這段歷史時,自道「一九四七年二二八事變在臺北剛發生時,我在臺中發出明信片大小的傳單,抗議二二八暴行。當時也沒同『臺中人民大會』交涉,就把它的名字印上去。次日清晨,就到大街小巷散發出去。連議員們也弄不清是怎麼回事。大家湧到臺中戲院開會,也不用排節目,就紛紛上臺發揮。只消幾個鐘頭就把臺中的憲兵和軍隊武裝解除,這個情形維持了四、五天。」 第七站►臺中火車站 台中市中區臺灣大道一段1號 ▲1917年改建的第二代臺中車站,是時代的見證。 景點介紹: 臺中火車站建於1905年。1908年縱貫線通車,日本閑苑宮載仁親王來臺主持全通儀式,為此興建臺中公園湖心亭以示慶祝。此後即為臺灣重要交通網絡,因臺中地理位置方便,全臺知識份子遂常群聚臺中。 1949年,因〈和平宣言〉,楊逵與妻子葉陶、幼女楊碧一同被捕,被押送往臺北時,亦是於此搭乘火車北上。當時恰巧去探望楊逵不遇的林亨泰,見證了此一歷史時刻:「我每次回中部的時候,總是會先到臺中楊逵先生的住處拜訪。那天也不例外。當我抵達楊先生的住處,發現有一群人不脫皮鞋就在榻榻米上走動,他們翻箱倒櫃地四處搜查,我突然警覺到事情不太妙,原來楊逵先生也有難了。我一路上懷著又複雜又慌亂的心情來到臺中火車站,想搭南下的火車,站在第二月臺上,突然瞥見了歷史性的一幕,而這一幕我永遠也忘不了,在對面第一月臺上突然看到楊逵先生被兩個人挾持著,雙手被繩子綁著,他挺直著身子,下巴執拗地抬得高高的,眼睛稍待憤怒看著天上,用還稍微可以活動的手挾著香菸,一口又一口地抽著,隨即被帶上北上的火車離去。」
427 次點閱
5
2022.11.28
0.0
明道中學現代文學館
路線 明道中學現代文學館 第一站 ☞ 明道中學現代文學館 台中市烏日區中山路一段497號 在台灣,有這樣一所具有廣闊人文教育視野的中學,長期支持著師生們對文學創作的熱情與理想,投注近半世紀的努力,創辦了全國性的文藝刊物,也首創了全國性的「全國學生文學獎」,如今更擴大為「全球華文學生文學獎」。它鼓舞過台灣不同世代無數的文藝青年,讓文青們在年輕勇敢無懼、創作靈感煥發的時期,就透過這所中學在現代文學上的出版與創作獎勵,一點一滴累積創作能量,一步步成為當代知名的作家。像是像簡媜、張曼娟、吳淡如、侯文詠、王浩威、陳克華、蔡素芬、焦桐、許悔之、林黛嫚、張啟疆、陳大為、鍾怡雯、駱以軍……等作家,在學生時期,都曾得過這個獎,作品不僅刊登在這學校出版的文藝雜誌中,也與這學校結下不解之緣。 明道中學,説它是孕育台灣創作人才的搖籃,也是眾多台灣青壯世代作家的創作起點,一點也不為過。而校內最精彩的,就是國內中學第一座「現代文學館」,吸引了無數國內外及兩岸三地的作家學人、以及國際漢學家慕名前來。 烏日,在這原是以工業人生為日常樣態的小鎮,卻因為有明道中學在文藝上的長期深耕,讓小鎮內蘊著迷人的文學風華。來一趟明道中學現代文學館,拜訪當代青年文藝創作的發源地,你將看到台灣文學的活力與精彩!
685 次點閱
2
2022.10.18
0.0
老臺中的文化時尚
路線 臺中文學館→第五市場→臺中州廳→臺中教育大學 連雲樓閣最稱佳, 新盛街通富貴街; 人物申韓家獨夥, 街頭一步一招牌。 ——林朝崧〈臺中竹枝詞.其一〉 林朝崧為霧峰林家成員,跟林獻堂是同輩的堂兄弟(同一個曾祖父),林朝崧工於漢詩,與林幼春共同成立櫟社,著有《無悶草堂詩存》。這是一首描寫臺中市區在大正年間逐步建設發展的詩歌。新市鎮的建築物、街景在日本人銳意建設下,變得壯盛華麗,頗有一番新氣象。 日治時期,臺灣歷史上空前的新文化啟蒙浪潮,許多中部的知識菁英參與了文化運動,共同發起了「臺灣文化協會」,讓臺灣人民團結起來,發起民間許多呼籲政治與社會改革的組織。例如反臺日差別待遇的學潮、臺灣新文學運動、婦女運動、農民運動及工人運動等等。還有在臺中成立的「櫟社」、「臺灣文社」與「鰲西吟社」等文學社團,讓臺中成為臺灣文壇的核心。 臺中市中心,就是這樣一座處處古蹟,處處有文人墨客生活過、讚美過、踏尋過、烙印過的地方。而這些深富歷史餘韻的地景,從「臺中文學館」出發,可以輕鬆以步行方式,走訪踏查。 臺中文學館原本為1932年建造的警察宿舍群,2015年修復後改建為文學館。園區內的常設展示空間陳列了臺中作家的生命歷程和重要文本,和臺中各地文學地景的概貌。園區以作家和作品為經,臺中地景為緯,交織而成,以跨族群、跨世代、跨文類的縱深,廣布從山線到海線作家作品的介紹,讓遍覽這座城市的閱讀,從位於市中心的文學館園區開始。 來到臺中,你會發現這座「文化城市」的形塑,和文學息息相關,來一趟臺中文學之旅,正是一場認識臺灣傳統舊時代的文青,邁向現代化的旅行。 第一站 ☞ 臺中文學館 臺中市西區樂群街38號 臺中文學館一景。 作家劉克襄筆下的第五市場早晨,總是車水馬龍、人聲鼎沸,從市場轉過一條街之後,仿若來到了另一個靜謐的時空,一處幽雅美麗的園區,被老樹與日式建築環繞的「臺中文學館」。 臺中在日治時期,是為臺灣文壇的中心,從傳統文學社團櫟社、臺灣文社,到新文學組織臺灣文藝聯盟及其相關文學刊物,都以臺中為主要活動據點,而市區的中央書局不但是當時文學家、藝術家活動的根據地,也是新文化的傳播站;延續到戰後,臺中則是笠詩社等本土文學社團的發跡地。 臺中文學與日式宿舍群的交遇,就在2010年,市政府文化局以「臺中文學館」為定位,將原本建造於日治時期1932年的警察宿舍,進行修復與活化再利用工程,並於2015年4月外觀修復完成後,陸續開放,完成佈展。 目前臺中文學館園區共有6棟館舍,包含常設展區、主題展區、兒童文學區、研習講堂、主題餐飲區及行政區。各館舍以展覽、研習、推廣為主要用途,成為臺中文化觀光的新亮點。 第二站 ☞ 第五市場 臺中市西區大明街9號 臺中第五市場,蘊含著老臺中人的舊時記憶。 話說第五市場,很小也很大。很小,因為方圓不大,只侷限在樂群街和四維街的長方形街衢內。很大,因為小小的地方什麼都裡外俱全,不管就臺中的小吃美食密集度,或者就一個市場的完整性。第五市場都有足夠的熱鬧和人潮支撐。 第五市場剛好相反,持續保持一種舊調子,自我滿足地活絡,絲毫不受外界影響。最核心的位置更是,低矮沒落之舊屋櫛比鱗次,起落不一地灰暗著。不想變革,彷彿也堅持這樣的調性。從戰後迄今,一個式兒不曾改變。 ——劉克襄〈支撐老臺中的第五市場〉 劉克襄,臺中烏日人,擅長書寫自然生態、旅行遊歷以及生活風格等類型的散文,文章經常流露出深刻且細膩的人文觀察。他寫過一本《男人的菜市場》,將原本平凡無奇的市井日常,詮釋得有韻有味。 臺中市公有第五零售市場可溯源至1938年,當時在今樂群街與自立街公有宿舍及偌大空地旁,有許多醃菜製作與儲存之場所,隨著居民來這裡購置醃菜,使得攤販市集逐漸成形。 第五市場周遭的居民,多從事文教工作為主,在法院、學校等單位服務者居多,而市場於是成了這些公教人員生活採買的日常去處,如今市場裡的各式經典的小吃,蚵仔粥、蚵仔麵線、飯團、肉圓、魷魚羹等等,遠近馳名。 第三站 ☞ 臺中州廳 臺中市西區民權路99號 一九五一年二月被邀任機要祕書兼督學,與楊基先市長同進臺中市政府,....協助天主教在臺中樹仔腳設立靜宜女子大學的地籍變更,協助國防部在臺中旱溪的地上補償事宜、設立測量學校後與楊市長任滿同進同退。在任中雇用楊逵長子資崩管理臺中公園及所有街路樹,向楊逵夫人葉陶購買鮮花照顧楊逵的家族。 ——巫永福《巫永福回憶錄——我的風霜歲月》 巫永福(1913-2008)為南投埔里人,日本時代創辦《福爾摩莎》文藝刊物,戰後曾任《臺灣文藝》發行人,創辦《巫永福文學獎》,為臺灣文學重要作家、推動者。巫永福及陳千武都曾經在臺中市政府任職,他們分別於1951年及1973年擔任市長機要人員,典雅的百年古蹟裡,處處留有作家的生活足跡。 臺中州廳及週邊廳舍始建於1913年,建築師為森山松之助。長期作為市府辦公廳舍之用,直到2010年市府才遷到新的辦公大樓。臺中州廳鄰近臺中火車站,交通具便利性,其附近有商業區、飲食消費區和傳統的老街,充滿著歷史文化資源,州廳及附近建築群被列為歷史建築,此區域可說是歷史古蹟最為密集之地區。 第四站 ☞ 臺中教育大學 臺中市西區民生路140號 一首詩,如含有文的性質(指其異質),此時必然是偽詩或壞詩。凡經過文『整容』的詩(散文化的)——故作條理的,均為《詩人季刊》所摒棄,在今天看來,詩是一種很不純粹的藝術,但是,若追求它,必須抓住它的本質,分清它的獨具異質是什麼,它的同質是與什麼藝術同質,然後加以利用,才能維持詩的面目,並可結合成文化。 ——後浪詩社成員〈維持詩的真面目——開門見山〉《詩人季刊》創刊號 1970年代,一群熱血的文藝青年們,聚首在臺中師專(今臺中教育大學)的教室裡,他們談論關於「詩」的現代意義,嘗試闡述那時代知識青年們的詩觀。於是他們創立了詩社「後浪」,在當時,他們對於日後中部現代詩壇的發展與推進,有了關鍵承先啟後的地位。 後浪詩社的發起成員們,多是當年就讀於臺中師專的學生,有蘇紹連、洪醒夫、蕭文煌等人,詩社成立以後,陸續有莫渝、陳義芝、蕭蕭,李國耀等人加入。 臺中教育大學創立於1923年,原為臺灣總督府臺中師範學校,為臺中地方精英就讀的高等教育機構。戰後改為省立臺中師範學校,歷經多次改制,今日改為「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歷史上培育校友人才無數,日治時期的作家呂赫若及翁鬧,亦是當年臺中師範學校畢業的校友。
809 次點閱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