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學虛擬博物館

訊息
確定
首頁 / 自己走走 - 主題路線 / 臺中

臺中

代表標籤
顯示全部標籤
2022.11.28
0.0
明道中學現代文學館
路線 明道中學現代文學館 第一站 ☞ 明道中學現代文學館 台中市烏日區中山路一段497號 在台灣,有這樣一所具有廣闊人文教育視野的中學,長期支持著師生們對文學創作的熱情與理想,投注近半世紀的努力,創辦了全國性的文藝刊物,也首創了全國性的「全國學生文學獎」,如今更擴大為「全球華文學生文學獎」。它鼓舞過台灣不同世代無數的文藝青年,讓文青們在年輕勇敢無懼、創作靈感煥發的時期,就透過這所中學在現代文學上的出版與創作獎勵,一點一滴累積創作能量,一步步成為當代知名的作家。像是像簡媜、張曼娟、吳淡如、侯文詠、王浩威、陳克華、蔡素芬、焦桐、許悔之、林黛嫚、張啟疆、陳大為、鍾怡雯、駱以軍……等作家,在學生時期,都曾得過這個獎,作品不僅刊登在這學校出版的文藝雜誌中,也與這學校結下不解之緣。 明道中學,説它是孕育台灣創作人才的搖籃,也是眾多台灣青壯世代作家的創作起點,一點也不為過。而校內最精彩的,就是國內中學第一座「現代文學館」,吸引了無數國內外及兩岸三地的作家學人、以及國際漢學家慕名前來。 烏日,在這原是以工業人生為日常樣態的小鎮,卻因為有明道中學在文藝上的長期深耕,讓小鎮內蘊著迷人的文學風華。來一趟明道中學現代文學館,拜訪當代青年文藝創作的發源地,你將看到台灣文學的活力與精彩!
372 次點閱
1
2022.10.18
0.0
老臺中的文化時尚
路線 臺中文學館→第五市場→臺中州廳→臺中教育大學 連雲樓閣最稱佳, 新盛街通富貴街; 人物申韓家獨夥, 街頭一步一招牌。 ——林朝崧〈臺中竹枝詞.其一〉 林朝崧為霧峰林家成員,跟林獻堂是同輩的堂兄弟(同一個曾祖父),林朝崧工於漢詩,與林幼春共同成立櫟社,著有《無悶草堂詩存》。這是一首描寫臺中市區在大正年間逐步建設發展的詩歌。新市鎮的建築物、街景在日本人銳意建設下,變得壯盛華麗,頗有一番新氣象。 日治時期,臺灣歷史上空前的新文化啟蒙浪潮,許多中部的知識菁英參與了文化運動,共同發起了「臺灣文化協會」,讓臺灣人民團結起來,發起民間許多呼籲政治與社會改革的組織。例如反臺日差別待遇的學潮、臺灣新文學運動、婦女運動、農民運動及工人運動等等。還有在臺中成立的「櫟社」、「臺灣文社」與「鰲西吟社」等文學社團,讓臺中成為臺灣文壇的核心。 臺中市中心,就是這樣一座處處古蹟,處處有文人墨客生活過、讚美過、踏尋過、烙印過的地方。而這些深富歷史餘韻的地景,從「臺中文學館」出發,可以輕鬆以步行方式,走訪踏查。 臺中文學館原本為1932年建造的警察宿舍群,2015年修復後改建為文學館。園區內的常設展示空間陳列了臺中作家的生命歷程和重要文本,和臺中各地文學地景的概貌。園區以作家和作品為經,臺中地景為緯,交織而成,以跨族群、跨世代、跨文類的縱深,廣布從山線到海線作家作品的介紹,讓遍覽這座城市的閱讀,從位於市中心的文學館園區開始。 來到臺中,你會發現這座「文化城市」的形塑,和文學息息相關,來一趟臺中文學之旅,正是一場認識臺灣傳統舊時代的文青,邁向現代化的旅行。 第一站 ☞ 臺中文學館 臺中市西區樂群街38號 臺中文學館一景。 作家劉克襄筆下的第五市場早晨,總是車水馬龍、人聲鼎沸,從市場轉過一條街之後,仿若來到了另一個靜謐的時空,一處幽雅美麗的園區,被老樹與日式建築環繞的「臺中文學館」。 臺中在日治時期,是為臺灣文壇的中心,從傳統文學社團櫟社、臺灣文社,到新文學組織臺灣文藝聯盟及其相關文學刊物,都以臺中為主要活動據點,而市區的中央書局不但是當時文學家、藝術家活動的根據地,也是新文化的傳播站;延續到戰後,臺中則是笠詩社等本土文學社團的發跡地。 臺中文學與日式宿舍群的交遇,就在2010年,市政府文化局以「臺中文學館」為定位,將原本建造於日治時期1932年的警察宿舍,進行修復與活化再利用工程,並於2015年4月外觀修復完成後,陸續開放,完成佈展。 目前臺中文學館園區共有6棟館舍,包含常設展區、主題展區、兒童文學區、研習講堂、主題餐飲區及行政區。各館舍以展覽、研習、推廣為主要用途,成為臺中文化觀光的新亮點。 第二站 ☞ 第五市場 臺中市西區大明街9號 臺中第五市場,蘊含著老臺中人的舊時記憶。 話說第五市場,很小也很大。很小,因為方圓不大,只侷限在樂群街和四維街的長方形街衢內。很大,因為小小的地方什麼都裡外俱全,不管就臺中的小吃美食密集度,或者就一個市場的完整性。第五市場都有足夠的熱鬧和人潮支撐。 第五市場剛好相反,持續保持一種舊調子,自我滿足地活絡,絲毫不受外界影響。最核心的位置更是,低矮沒落之舊屋櫛比鱗次,起落不一地灰暗著。不想變革,彷彿也堅持這樣的調性。從戰後迄今,一個式兒不曾改變。 ——劉克襄〈支撐老臺中的第五市場〉 劉克襄,臺中烏日人,擅長書寫自然生態、旅行遊歷以及生活風格等類型的散文,文章經常流露出深刻且細膩的人文觀察。他寫過一本《男人的菜市場》,將原本平凡無奇的市井日常,詮釋得有韻有味。 臺中市公有第五零售市場可溯源至1938年,當時在今樂群街與自立街公有宿舍及偌大空地旁,有許多醃菜製作與儲存之場所,隨著居民來這裡購置醃菜,使得攤販市集逐漸成形。 第五市場周遭的居民,多從事文教工作為主,在法院、學校等單位服務者居多,而市場於是成了這些公教人員生活採買的日常去處,如今市場裡的各式經典的小吃,蚵仔粥、蚵仔麵線、飯團、肉圓、魷魚羹等等,遠近馳名。 第三站 ☞ 臺中州廳 臺中市西區民權路99號 一九五一年二月被邀任機要祕書兼督學,與楊基先市長同進臺中市政府,....協助天主教在臺中樹仔腳設立靜宜女子大學的地籍變更,協助國防部在臺中旱溪的地上補償事宜、設立測量學校後與楊市長任滿同進同退。在任中雇用楊逵長子資崩管理臺中公園及所有街路樹,向楊逵夫人葉陶購買鮮花照顧楊逵的家族。 ——巫永福《巫永福回憶錄——我的風霜歲月》 巫永福(1913-2008)為南投埔里人,日本時代創辦《福爾摩莎》文藝刊物,戰後曾任《臺灣文藝》發行人,創辦《巫永福文學獎》,為臺灣文學重要作家、推動者。巫永福及陳千武都曾經在臺中市政府任職,他們分別於1951年及1973年擔任市長機要人員,典雅的百年古蹟裡,處處留有作家的生活足跡。 臺中州廳及週邊廳舍始建於1913年,建築師為森山松之助。長期作為市府辦公廳舍之用,直到2010年市府才遷到新的辦公大樓。臺中州廳鄰近臺中火車站,交通具便利性,其附近有商業區、飲食消費區和傳統的老街,充滿著歷史文化資源,州廳及附近建築群被列為歷史建築,此區域可說是歷史古蹟最為密集之地區。 第四站 ☞ 臺中教育大學 臺中市西區民生路140號 一首詩,如含有文的性質(指其異質),此時必然是偽詩或壞詩。凡經過文『整容』的詩(散文化的)——故作條理的,均為《詩人季刊》所摒棄,在今天看來,詩是一種很不純粹的藝術,但是,若追求它,必須抓住它的本質,分清它的獨具異質是什麼,它的同質是與什麼藝術同質,然後加以利用,才能維持詩的面目,並可結合成文化。 ——後浪詩社成員〈維持詩的真面目——開門見山〉《詩人季刊》創刊號 1970年代,一群熱血的文藝青年們,聚首在臺中師專(今臺中教育大學)的教室裡,他們談論關於「詩」的現代意義,嘗試闡述那時代知識青年們的詩觀。於是他們創立了詩社「後浪」,在當時,他們對於日後中部現代詩壇的發展與推進,有了關鍵承先啟後的地位。 後浪詩社的發起成員們,多是當年就讀於臺中師專的學生,有蘇紹連、洪醒夫、蕭文煌等人,詩社成立以後,陸續有莫渝、陳義芝、蕭蕭,李國耀等人加入。 臺中教育大學創立於1923年,原為臺灣總督府臺中師範學校,為臺中地方精英就讀的高等教育機構。戰後改為省立臺中師範學校,歷經多次改制,今日改為「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歷史上培育校友人才無數,日治時期的作家呂赫若及翁鬧,亦是當年臺中師範學校畢業的校友。
432 次點閱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