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學虛擬博物館

訊息
確定
首頁 / 自己走走 - 主題路線 / 彰化

彰化

代表標籤
顯示全部標籤
2024.12.17
0.0
古城下的常民生活
跟著賴和的人生經驗和作品一起感受彰化古城文化地景和日常生活的韻味。   路線規劃: 彰化孔廟→彰化楊全故居→元清觀→武德殿→文學步道與賴和詩牆   第一站☞彰化孔廟 彰化市孔門路30號 「六個年間受過學校教育的薰陶,到現在沒有一些影響留在我的腦中。所謂教育的恩惠,那是什麼?是不是一等國民的誇耀就胚胎在學校裏?絕對服從的品性是受自教育?」 ──懶雲〈無聊的回憶〉 彰化孔廟由官方於1726年建成,石碑上刻有「萬仞宮牆」,出自於《倫語》,象徵孔子的學問像是高牆,必須要深入探究才會知道。進到大成殿,兩側有廂房,也就是教室。大成殿主要是祭祀孔子的牌位,以及從清代開始的賜匾,其中最古老的是在殿外,由雍正賜的「生民未有」。 1879年,孔廟設置國語(日語)傳習所,後改設為彰化公學校。賴和10歲時進入孔廟就讀公學校,而公學校下課後再去傳統私塾上課。後來,賴和在許多文章中反思學校教育對人民的影響。   第二站☞彰化楊全故居 彰化市民生路230巷 聞道今宵正月圓 幾回搔首向寄前 榕陰漏出娟娟影 只礙墻高不見天 ──賴和,〈獄中日記〉 洋樓形式的街屋門額寫有「楊柳風」,為日治時期的酒類專賣店的楊全故居。現存故居僅保留部分立面,2018年被登錄為歷史建築。與彰化縣警察局彰化分局僅一巷之隔。 賴和在日治時期被關進監獄2次。第1次是1923年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的治警事件,當時送往臺北監獄;第2次是1941年在未被告知原因下,關在彰化警察署。賴和的〈獄中日記〉也是於此時此地書寫。   第三站☞元清觀 彰化市民生路209號 阿四此後便成為一個熱心的社會運動者,文化演講會,也常看見他在講壇上比手劃腳,也曾得到民眾熱烈拍手的歡迎。阿四這時候纔覺得他前所意想的事業盡屬虛幻,只有為大眾服務,纔是正當的事業、光榮的事業。 ──賴和,〈阿四〉 1763年由泉州人建蓋的廟宇,剪粘或雕飾都較豪華,又稱為天公壇,是臺灣無少數以「觀」為名供奉玉皇大帝的廟宇。日治時期,賴和與文化協會的成員常會在廟埕等公共空間和大眾宣講、傳遞理念。直至今日,賴和文教基金會也會於此辦活動、推廣文化,讓空間能時光交錯。   第四站☞武德殿 彰化市公園路一段45號 彰化市武德殿於1930年完工、2007年登錄為彰化縣定古蹟。日治時期作為警察、各級學生柔道、劍道的訓練和比賽場地,因而又稱為「武道場」。戰後,武德殿改作彰化忠烈祠及柔道訓練場。賴和1951年因為抗日有功而入忠烈祠、1958年被因有共產黨嫌疑逐出忠烈祠,後在眾人奔走下,1984年獲得平反,再度入忠烈祠。 在日本時代,武德殿周邊的「彰化座」不僅是藝文演出的場地,也是當時新文化協會和婦女團體的宣講地點。戰後改為彰化戲院,現已不存在。   第五站☞文學步道與賴和詩牆 彰化市卦山路 前進!只有前進,所以也不擔心到,橋梁是否有斷折,橋柱是否有傾斜,不股慄不內怯,泰然前進,互相提攜而前進,終也渡過彼岸。 ──賴和,〈前進〉 沿著彰化文學館旁步道走到賴和詩牆,沿途有彰化文學家的作品和年表,可一覽彰化文學的發展。這條路在日治時期稱為溫泉路。日治時期引進休閒和衛生觀念,八卦山天然湧泉發達,因此於山上建有溫泉會館,加熱山泉水,但於戰後毀損。賴和詩牆的〈前進〉,創作起因於文化協會的分裂。賴和認為臺灣人沒有分裂的本錢,應該團結一心,一起攜手前進。   內容授權:2024年 彰化文學旅行 規劃單位:賴和文教基金會 導覽老師:蔡沐恒、沈曉瑩、黃冠慈、陳玫如 內容整理:國立臺灣文學館 文化部重建臺灣藝術史
345 次點閱
0
2022.10.24
0.0
親愛勇士們啊,讓賴和陪你一起鬥鬧熱!
路線 賴和紀念館→八卦山→觀音亭→彰化開基祖廟→警察署→孔廟→元清觀 鬱鬱居常恐負名,祗緣羞作馬牛生。 世間未許權存在,勇士當為義鬥爭。 ——賴和〈吾人〉 〈吾人〉是賴和在1924年,29歲的時候寫成的詩。「勇士當為義鬥爭」這句話,體現了賴和的精神,一個知識份子入世的風骨。身為文學家、社會運動者與醫者的賴和,他竭盡一生,都在為臺灣這座島嶼上百姓們的自由平等、真理與正義而奮鬥。 無論是對文學藝術的追求、投身社會運動的實踐,或是身為醫者仁心在彰化留下的仁者風範,賴和無疑是臺灣歷史上不容被忽視的重要人物。 1926年,賴和開始主編《臺灣民報》的文藝欄,提攜後進不遺餘力、與葉榮鐘及郭秋生等人創辦《南音》雜誌、參與臺灣文藝聯盟,主持《臺灣新文學》漢文欄編輯等等工作。賴和從1920年代開始創作新文學,並大力推動臺灣新文學的發展,他被後世稱為:「臺灣新文學之父」,當之無愧。 賴和的作品,總是帶有濃厚的人道主義精神,他筆下的彰化老城場景,以及故事裡的小人物,形象立體而生動。如今的賴和紀念館,也持續透過各界的認同與助力,延續了賴和的風範與精神,號召眾人一起「鬥鬧熱」,一起認識家鄉,自信擁抱臺灣的美麗,珍惜這座島嶼的美好。 就在1990年代,賴和生前在彰化懸壺濟世的醫館,因為都市計畫的需求,地方要開闢馬路而遭拆除。後代子孫為了延續賴和精神,於是在舊址建造了和園大樓,並於1995年設立了「賴和紀念館」。 而也在同個時代,臺灣才剛解嚴未久,社會大眾對臺灣文學與文化的認知十分匱乏,這些關於臺灣的人文知識,在教育體制中一片荒蕪,臺灣人對於臺灣這塊島嶼的認識,彷彿被蒙上了一層霧,既模糊又充滿困惑。於是賴和紀念館開始一步一腳印,開展本土教育,舉辦讀書會、講座、課程和文學活動,讓民眾認識臺灣文學,親炙臺灣這母親般沃養眾生的土地。紀念館的展覽與活動主軸,發揚著賴和的精神,也融入當代文創的概念,透過賴和文學地景導覽、賴和音樂節、賴和文學營等活動,要讓更多人了解自己的故鄉,和島嶼上的歷史與人文。 來趟彰化市仔尾,一起和賴和鬥鬧熱,走走彰化老城,你將穿越古今,看見斯土斯民的勇敢與良善,體驗賴和的新時代精神。 第一站 ☞ 賴和紀念館 彰化市中正路一段242號4樓 心情俗化久無詩, 墮落雖身卻不悲。 要向民間親走去, 街頭日作走方醫。 ——賴和〈十日春霖〉 〈十日春霖〉這首詩,是賴和作為一名醫生的自我表述和期許。也正切合了「賴和紀念館」一路走來所堅持的管運方針:發揚賴和精神,對社會不合理現象,勇於批判與實踐,傳承臺灣文學的現實關懷與人道精神。 「賴和醫館」的舊址,今為賴和後代所籌畫興建的「和園」大樓。而今賴和紀念館所在地則位於醫館舊址對面大樓的四樓。館內陳設有賴和先生手稿、年表、遺物、部分藏書、字畫等等文物,提供大眾參觀。 另外也展示賴和先生的日常什物、衣帽,以及代表他職業身分的醫療器材等。賴和紀念館內也經常舉行讀書會與工作坊等活動,也帶動了彰化地區的青年朋友一起關心並參與地方公共事務。 第二站 ☞ 八卦山 彰化縣彰化市溫泉路31號 所有一切——生的無生, 盡包圍在唬唬風聲裡, 自然的震怒, 似要把一切都毀滅去。 壙漠漠的園圃, 一疊疊綠浪翻飛, 啊!這是飽漿的甘蔗。 平漫漫的田疇, 一層層金波湧起, 啊!那是成熟的稻仔。 種田的兄弟們喲! 想你們鐮刀早已準備? 廣闊的海洋之上, 雪山般的怒濤, 一座一座掀起碰碎, 那聲浪直衝破重疊空氣, 震撼我聾去了的雙耳。 ——賴和〈低氣壓的山頂〉 賴和於1931年寫下新詩〈低氣壓的山頂〉,他從八卦山臨高俯視彰化平原,感受到自然的偉大與無情,心情淒愴而悲壯。詩中也隱含著對於日本殖民統治下,臺灣社會種種不公不義無以對抗的悲憤哀傷,甚至帶有沈重的厭世之感。 彰化舊城緊依著八卦山山腳而建,從八卦山上面眺望,彰化平原的景色一覽無遺,是彰化人閒暇踏青的好去處。八卦山海拔雖然不到100公尺,過去卻是兵家必爭之地,這裡曾發生慘烈的乙未抗日戰爭,山腳下有座八卦山抗日保臺史蹟館。而每年春天,上千隻灰面鷲會過境八卦山,形成壯觀景象,是為中部重要的賞鳥勝地。 第三站 ☞ 觀音亭 彰化縣彰化市中華路134號 觀音亭,恰在市街的中心,觀音亭口又是這縣城第一鬧熱的所在……大殿頂又被相命先生的棹仔把兩邊占據去,而且觀音佛祖又是萬家信奉的神,所以不論年節,是長年鬧熱的地方。…… 而且四城門五福戶的總理,有事情要相議,也總是在這所在,就是比現時的市衙更有權威的自治團體,所謂鄉董局也設在這地方。所以這地方的閒談,世人是認為重大的議論,這所在的批評,世間就看做是非的標準。但是來這所在的人,雖然是具有智能的階級,卻是無財力的居多。 ——賴和〈善訟的人的故事〉 賴和這篇作品,講述貧困百姓因無力繳錢給地主,而與地主發生爭執,原受僱於地主的林先生,因不滿地主的做法,挺身為貧窮百姓寫狀:「生人無路,死人吾土,牧羊無埔,耕牛無草。」一波三折,終獲勝訴,百姓因感念他,而將此事刻在石碑上流傳。而小說中百姓們議論公共事務的空間,就是在今日的開化寺裡。 彰化開化寺,又稱觀音亭,建於1724年,是彰化最早的寺廟。廟裡主祀觀音菩薩,另外還有祭祀「痘公痘婆」,為清代一對替百姓治療天花的夫婦,應該是過去天花等瘟疫流行時的傳統信仰。不過自從天花在臺灣絕跡之後,信眾就將痘公痘婆當成治療青春痘的神明,許多信眾會來祈求容顏的光彩亮麗。 第四站 ☞ 彰化開基祖廟 彰化縣彰化市長壽街19號 是回家後十數日了,剛好那賣圓仔湯的和賣麥芽膏的,同時把擔子息在祖廟口,我也正在那邊看牆壁上的廣告,他兩人因為沒買賣,也就閒談起來。講起生理的微末難做,同時也吐一些被拿去罰金的不平。我聽到了一時高興,便坐到廟庭的階石上去,加入他們談話的中間。 ——賴和〈歸家〉 1932年,賴和發表了短篇小說〈歸家〉。主角是一名從外地讀書回來的知識份子,有天他到祖廟和小販聊天,小販們談起日本統治及彰化市區改正之後的改變,他們對西醫及公學校教育還充滿疑慮,而嚴厲的警察也讓他們懷念過去生活的美好。賴和在這個短篇裡,寫實紀錄了1910年代(賴和1914年從總督府醫學校畢業)臺灣底層人民的心聲,文中也帶有對照底層人民生活下,知識份子反思的意味。 小說中的「祖廟」即為賴和家裡附近的「五福戶開基祖廟」,祖廟在1906年彰化市區改正後搬遷到市場裡面。五福戶是彰化北門外的五個角頭,每個福戶都有供奉自己的土地公,但只有祖廟有正式建廟奉祀。每到農曆六月,五福戶都會輪流迎請媽祖繞境。 第五站 ☞ 警察署 彰化市民生路234號 在無聊中,每只作做希望,雖可小慰一時,及至希望破碎時,其悲更甚。在此裡頭使我不敢想起什麼,但是墻外便是人家,常有家人歡笑聲,能刺我的愁腸。 ——賴和〈獄中日記〉第五日 賴和一生因反抗日本帝國殖民下的社會不義,他共入獄過兩次,第一次是1923年,因為違反了「治安警察法」,被羈押於台北監獄,監禁24天;第二次是在1941年12月8日,日本發動珍珠港奇襲的當天,突然無理由地被逮捕入獄。賴和在獄中寫了39天的日記,語氣絕望而悲傷。出獄後,在身心俱疲之下,隔年就病逝了(1943年)。 無故拘禁賴和的地方,是1936年完工的彰化警察署,現為縣定古蹟,具有現代主義風格,後方獨棟的圓弧形建築即為居留室。建築本身目前仍為彰化縣警察局所使用。 第六站 ☞ 孔廟 彰化縣彰化市孔門路30號 我抱著疑懼心,無可奈何進學校去。結果使我失望,並使我駭異不慣。因為終沒有我 想像中的危險事,使我遭逢,使我震驚。又且在教室裏不多久的讀書,便以讓我們去 自由嬉戲,這在我的感覺裏,實在不像讀書,如我在書房裏終天不離坐位慣了的兒。 但不久之後,失望不慣的心情,漸被歡喜快樂所侵占,?時我也不復畏思,也敢盡力和同學們競賽遊戲了。 ——賴和〈無聊的回憶〉 賴和在1928年,35歲的時候發表了回憶童年的散文〈無聊的回憶〉。他自道10歲的時候進入彰化公學校就讀,十六歲畢業,當時彰化公學校還是借用孔廟的空間來上課。賴和一開始不太願意,後來發現跟傳統書房比,在學校上課可以自由嬉戲,還蠻快樂的。 彰化公學校之前身為1897年成立的「國語傳習所」,次年改為「彰化公學校」,1915年遷入新校址,即今日彰化女中校址。1921年再遷至現址,即為今日的中山國小。 彰化孔廟是中部儒教啟發的重鎮,也代表彰化——「彰顯教化」的核心意涵。廟宇包含正殿、東西二廡、明倫堂、崇聖祠,完整的孔廟格局,既是祭古崇賢的場域,也是莘莘學子受業習道的傳統書院。 第七站 ☞ 元清觀 彰化縣彰化市民生路207號 他這晚立在講臺上,靜肅的會場,只看見萬頭仰向……他心裡燃起火一樣的同情,想盡他舌的能力,講些他們所要聽的話,使各個人得些眼前的慰安,留著未來希望,把著歡喜的心情給他們做歸遺?家人的贈品。 ——賴和〈阿四〉 賴和在自傳式小說〈阿四〉中,描寫了發生竹林事件後,文化協會在此舉辦演講的盛況。賴和也回憶了自己「覺醒」之後,毅然參加社會運動的轉變過程:「以前他所抱的不平,所經驗的痛苦,所鬱積的憤恨,一旦曉得其所以然,心胸頓覺寬闊了許多。」 現為國定古蹟的元清觀,主祀玉皇大帝,因此過去又被俗稱為「天公廟」。廟埕的廣場,是彰化民眾聚集、暢論的公共場所,對近代臺灣文化運動的推展,有著重要的意義。當年彰化的臺灣文化協會成員,經常在此舉辦演講會。1925年8月22日,臺灣第一個婦女運動團體「彰化婦女共勵會」,也在此舉行臺灣第一場以女性為主的演講會。
2294 次點閱
1
2022.10.18
0.0
彰化文學館
路線 彰化文學館 第一站 ☞ 彰化文學館 彰化縣彰化市卦山路4號 他倆感到有一種,不許他們永久立存同一位置的勢力。他倆便也攜著手,堅固他信賴、互相提攜;由本能的衝動,向面的所向,那不知去處的前途,移動自己的腳步。前進!盲目地前進!無目的地前進!自然忘記他們行程的遠近,只是 前進,互相信賴,互相提攜,為著前進而前進。 ——賴和〈前進〉 在八卦山上有一座紀念賴和的裝置藝術,上面鐫刻著賴和的〈前進〉,描繪當時文協成員在風雨黑暗中相互提攜前進,實現理想的艱辛路程,也是「磺溪精神」的縮影(磺溪是彰化古地名)。 彰化自古以來就是人文薈萃之地,有像吳德功、周定山、賴和、陳虛谷、楊守愚、翁鬧、宋澤萊、李昂、吳晟及洪醒夫等無數臺灣作家在此地生活、寫作、耕耘文學園地。 彰化文學館的現況為彰化市立圖書館「彰化文學館藏特色區」,是在2013年的時候,由彰化師範大學的林明德教授所促成,在吳晟、陳萬益、康原以及陳世強等多名作家學者共同推動下,終於開闢出了這座難得的文藝園地。 文學館配合圖書館的整建,將圖書館臨近「彰化文學步道」的走道,設計成為「彰化文學特色區」,特色區介紹彰化文學家,也展覽彰化文學作品,讓民眾親近彰化文學。彰化文學館連結了周邊八卦山文學步道、一八九五乙未抗日史蹟館、彰化美術館、現代藝術館,使民眾易於按圖索驥,了解彰化歷史脈絡與文學精華。
1423 次點閱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