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學虛擬博物館

訊息
確定
返回文學展示

文壇封鎖中——臺灣文學禁書展

書寫的形式,政府來定義

被擺佈的舌頭  「武」文弄墨也會禁  ⭔  [番外篇]禁歌金曲

1930年代後期,日本政府因「南進政策」的推行,臺灣的戰略地位重要,對臺人施行皇民化運動,逐步緊縮漢文,禁臺劇、禁臺語廣播、禁臺語,改姓名、要求參拜神社;而戰後國民政府以強制手段對臺的「去日本化、再中國化」,目的都在形塑「理想的」國民。

除了語言,文學與歌曲也是政府查禁的對象。威權政府為了控制民眾的思想,嚴格限制人民表達的形式。迫於政策,人民不僅只能使用單一語言,就連創作的文學形式、歌唱的歌曲也遭受諸多限制。如「暴雨專案」針對武俠小說進行查禁。小說中看似脫離現實的江湖生活,往往有反抗威權的情節,因此被當局忌憚。

除此之外,歌曲傳播快速,流傳範圍十分廣大,自然也是政府不會放過的重點。禁歌與禁書可以說是戒嚴時代中「文字獄」的最大受害者。

 

 

 

被擺佈的舌頭

書寫語言的強制轉換,限制了表達的管道,這是威權統治者慣用的手段。1937年臺灣總督府限制漢文的發表,導致報紙的漢文欄停刊,雜誌也走向全面日文化。

1945年戰後初期,國民政府為了推行「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政策,禁止日文著作發表及出版。受過日本教育的臺灣人,一夕之間都成了「文盲」,必須苦學中文,費盡力氣才能重返文壇。

1885年發行的《臺灣府城教會報》,以傳教士所引進的教會羅馬字(白話字)書寫印行。1955年已更名為《台灣教會公報》,為配合「國語運動」開始增加中文版內容。但在1969年卻被禁止以羅馬字出版,地方教會以母語所寫的聖經與聖歌也遭到沒收。

 

 


◰ 楊逵譯《微雪的早晨》

本書收錄郁達夫的〈出奔〉、〈微雪的早晨〉兩篇創作,由楊逵翻譯成日文,以中日對照方式出版,提供予當時身處在語言轉換時期的民眾閱讀。1946年,國府全面推行國語運動,禁止使用日文,也讓這本書成為禁書。(國立臺灣文學館典藏)

 

 


◰ 〈縣府頃奉命查禁拼音字新課本〉《正氣中華報》1963年6月17日
戰後國府推動國語運動,打壓母語的發展,十九世紀在臺灣發展的白話字也成為目標。政府依「破壞文字統一」為由,禁止相關的白話字教材流通。(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數位典藏服務網提供)

 

 

 
◰ 《台灣教會公報》1049、1050期合刊
因應國府推動國語運動,教會公報社採取應變方式,如白話字版的《台灣教會公報》裡亦有中文副刊《瀛光》。《台灣教會公報》1049及1050期,為1969年以白話字出刊的最後一期。(國立臺灣文學館藏書)

 

 


◰ 《女宣月刊》第109、110期合刊
1969年國府禁止使用白話字,在與當局談判的期間,《女宣月刊》改變編排方式,改採白話字與中文對照。最後國府依然決定全面禁用白話字。(國立臺灣文學館典藏)

 

 

 

 

「武」文弄墨也會禁

1959年12月31日,由警備總部規劃執行「暴雨專案」,展開針對武俠小說的查禁行動。第一天就查獲四萬多本的武俠小說,三天內取締了十二萬本。一時之間武俠小說幾乎在臺灣絕跡。真正原因眾說紛紜,有些人認為不少學生誤信書中內容,翹課上山尋找武林高手,嚴重影響課業;或者書中宣揚行俠仗義的價值觀,有煽動人民造反之虞。

儘管這些武俠小說都被官方視為禁書,但仍有廣大的書迷市場。在利益的驅使下,盜印本或改名再出版的武俠作品屢見不鮮,還珠樓主在盜印本裡以柳殘陽署名,玉郎的《簫聲劍影》就是金庸的《碧血劍》,《射鵰英雄傳》則改名為《大漠英雄傳》。

 

 


◰ 司馬翎《獨孤九劍》
原書為金庸的《笑傲江湖》。由於金庸明列「暴雨專案」之首,出版商於是假託另一名武俠大家司馬翎為作者。獨孤九劍是《笑傲江湖》男主角令狐沖習得的絕招,藉此暗示與原書的關聯。(國立臺灣圖書館提供

 

 


◰ 司馬嵐《英雄傳》
原書為金庸的《射鵰英雄傳》,出版商移去「射鵰」二字改名為《英雄傳》,作者亦託名司馬嵐。(黃哲永提供

 

 


◰ 《神龍擺尾》
原著為金庸《射鵰英雄傳》,出版商將小說的其中一回〈神龍擺尾〉作為書名,並抹去原本作者的姓名。(黃哲永提供

 

 


◰ 還珠樓主《柳湖俠隱》
暴雨專案中,留在中國、香港的武俠小說家的作品一律查禁。還珠樓主的作品亦不能倖免,根據文獻記載,從1951年開始,幾乎往後數年都有查扣其作品的紀錄。(國家圖書館提供)

 

 


◰ 梁羽生《江湖女俠》
原著為梁羽生在1950年代連載於《大公報》的《江湖三女俠》。《大公報》的立場左傾,梁羽生在大公報任職、發表作品,因此他的武俠小說也在禁書之列。(黃哲永提供

 

 


◰ 李壽民《武當大俠》
本書為還珠樓主的武俠小說,出版社以還珠樓主的本名「李壽民」出版,藉此躲避查禁政策。(黃哲永提供

 

 


◰ 武俠事件相關報導:2/175/313/76/15
武俠小說在臺灣蓬勃發展,年輕學子因為武俠小說而上山尋仙、練功的事情,不時出現在報章媒體上,反映武俠小說造成的社會問題。(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數位典藏服務網提供)

 

 


◰ 〈當局查禁兩種書刊〉《臺灣民聲日報》1959年1月6日
即使金庸成為禁書,依然有出版商將其《碧血劍》改名為《簫聲劍影》後出版。報導也提及《性教育》一書,是因為和蘇聯有關才被查禁,而非性題材。(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數位典藏服務網提供)

 

 


◰ 〈保衛大台灣〉
孫陵作,原本是1949年發表於《民族報》詩作。之後由李中和譜曲,被譽為「反共文藝第一聲」。譜成歌曲後因「保衛大臺灣」與「包圍打臺灣」音近,反而遭到官方禁唱。收錄於《反共抗俄歌曲一百首》。(國立臺灣圖書館提供)

 

 


◰ 〈暴雨專案計畫綱要〉
1959年12月31日臺灣警備總司令部實施「暴雨專案」,針對武俠小說進行全面取締行動,詳列取締原則、步驟、項目等細節。在計畫階段分析中,也明列金庸、梁羽生等人為「匪文化統戰幹部」。(國家檔案資料網提供)

 

 

   番外篇   

禁 歌 金 曲

 

好聽的歌曲朗朗上口,比起文學作品更能快速傳播並深植人心,也因此,不受當權者歡迎的歌曲,往往也如同書刊一樣會遭受查禁命運。目前已知的最早禁歌,是1934年青春美所演唱的〈街頭的流浪〉,起因是對於當時社會問題的描繪,有礙日本殖民政府的形象。

戰後的禁歌數量更是眾多,後人可在警備總司令部所編的《查禁歌曲》手冊中查找。深究查禁理由,不外乎「充滿東洋風味」、「詞意頹喪」、「意境晦淫」,甚至「為匪宣傳」。孫陵被譽為「反共文藝第一聲」的詩歌〈保衛大臺灣〉,本來是反共文學的代表作品,卻因為譜曲之後唱起來音近「包圍打臺灣」,反倒成為被查禁的對象。

臺語歌曲〈媽媽請妳也保重〉訴說在異地打拚的遊子思念母親之情,被當局認為「懷憂喪志」而遭禁。太悲傷的歌曲不能唱,但太開心的歌曲同樣也不被允許。〈杯底不可飼金魚〉因歌詞內容勸人乾杯,被當局認為「飲酒作樂、腐蝕人心」所以被禁。直至解嚴之後,歌曲的審查才慢慢鬆綁。

 

◰ 〈街頭的流浪〉(詞/守真 曲/周玉當 演唱/青春美)
「毋是大家歹八字,著恨天公無公平。 日時遊街去,暝時惦路邊。 唉唷!唉唷!無頭路的兄弟」
1934年的〈街頭的流浪〉,是臺灣第一首「禁歌」,描繪蕭條的失業景象下,無奈的人民心聲。 歌詞表露出底層人民的辛酸,揭露社會陰暗面,被總督府以「妨害安寧」為由,禁止歌曲播放。然而當時臺灣尚未有歌曲取締規則,因此只能「禁止其發賣解說書」,此後總督府才修改規則,進行對歌曲的檢閱查禁。

 



◰ 〈何日君再來〉(詞/黃嘉謨 曲/劉雪庵 演唱/周璇、鄧麗君)
「好花不常開 好景不常在 愁堆解笑眉 淚灑相思帶 今宵離別後 何日君再來」
是1937年流傳於中國上海的歌曲,起初由周璇、李香蘭等人演唱,並有日文版本。關於這首歌的被禁理由眾說紛紜,包含歌名的諧音「何日『軍』再來」,有影射日軍再犯的嫌疑;或是詞曲過於優美,有「靡靡之音」的嫌疑。 總而言之,〈何日君再來〉長達數十年處於禁歌狀態,直至1970年代末,禁令逐漸鬆綁之下,由鄧麗君刪除部分歌詞並加以重新詮釋,而成為家喻戶曉的歌曲。

 

 

◰ 〈補破網〉(詞/李臨秋 曲/王雲峰 演唱/鳳飛飛)
「見著網目眶紅 破甲這大孔 想要補無半項 誰人知阮苦痛 今日若將這來放 是永遠無希望 為著前途鑽活縫 找傢司補破網」
1948年〈補破網〉是同名新劇的主題曲,講述修補破損漁網的沉重心情,被廣泛解讀為「修補破滅的希望」(台語的「漁網」音同「希望」),卻因為過於悲苦的情調,暗指人民生活困苦,因而遭到查禁的命運。 由於歌詞寄寓的積極意志,使得〈補破網〉與〈望春風〉、〈黃昏的故鄉〉等禁歌,成為「黨外運動」時期知名的精神歌曲。

 

 

◰ 〈橄欖樹〉(詞/三毛 曲/李泰祥 演唱/齊豫)
「不要問我從哪裡來 我的故鄉在遠方 為什麼流浪 流浪遠方 流浪」
這首〈橄欖樹〉由三毛作詞,先由楊祖珺演唱,後收錄在1979年齊豫的專輯中,因為旋律輕快,歌詞意境優美,搭配三毛異國情調的書寫,迅速受到歡迎。歌曲雖紅,專輯卻無法通過新聞局審查,原因是歌詞中的「流浪」「遠方」等詞彙,暗喻在海外「密會匪諜」,因而被禁。 儘管在電視、廣播等媒體被禁播,這首歌仍在校園廣為傳播,甚至傳遍海外,成為「校園民歌」的代表作之一。

 

 

上一篇
名字決定命運
下一篇
思想有毒,政府來「清潔」
照片展示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