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學虛擬博物館

訊息
確定
返回文學展示

時間的弧線──臺灣歷史事件文學主題捐贈展

日治時期(1895-1945)

乙未割台噍吧哖事件臺灣文化協會成立臺灣民眾黨成立霧社事件中部大地震皇民化運動


 

 

 1895,乙未割台、臺灣民主國成立

1894年清國與日本因朝鮮問題爆發戰爭、1895年3月清廷派北洋大臣李鴻章抵達日本下關談判,並達成協議、割讓臺灣,史稱乙未割臺。臺灣官民震驚恐慌,部分臺灣紳民極力反抗,臺灣巡撫唐景崧並於5月23日對外發表「自主」宣言,25日成立「臺灣民主國」抵抗日本,但幾個月就瓦解。

民間流傳《臺省民主歌》記載情節「四月城內出告示,眾人迎印去交伊,民主國號三大字,山頭拉起百姓旂」,清末文人林子瑾,也看到了這一場春夢無痕,留下詩句輕嘆成敗不宜輕論。


 

⌛茅鈍,《臺灣民主國的兩位大總統》|香港華南書屋,1949年。敘述臺灣民主國的兩位大總統唐景崧和劉永福在民主國150天的壽命中,所扮演的角色。文中稱許劉永福是一位忠臣義士,好生和善,足智多謀,勇敢能戰的典型;而唐景崧則是個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人物。(許丙丁捐贈)

 

   

⌛洪棄生(1866-1928),〈臺灣淪陷紀哀〉,《洪棄生先生遺書》2|本詩對乙未抗日有詳盡敘述,藉以抒發臺灣被異族統治的悲憤心情。(洪小如捐贈)

 

  

吳德功(1850-1924),《讓臺記》文章在敘述滿清割讓臺灣給日本的經過。(財團法人綠色臺灣文教基金會捐贈)

 

◟◠◡◠◡◠◡◠◡◠◡◠◞
 

 

 

 1915,噍吧哖事件

1915年發生於噍吧哖(今玉井),是日治時期最大規模的武裝抗日事件。領導人為余清芳,建立「大明慈悲國」並宣稱可趕走日本人、減輕稅賦,以重賞吸引參與者起事,襲擊甲仙埔、阿里關等地日本警察,佔領虎頭山。後經臺灣總督府出兵入山圍剿,8月22日首眾被捕、事件結束。

民間歌仔《決戰噍吧哖》傳誦「毋願做奴晟日本,勇士為義起風雲」盛讚這些臺灣英雄,楊逵十歲時也親見日軍砲車開過家門,後來了解抗日烈士被當匪徒、義憤之餘也留下反日之心。

 

✢   ✢   ✢ 

 

🎬 Suyaka Chiu,《台灣英雄傳:決戰噍吧哖》以噍吧哖事件為主題的布袋戲作品,共計10幕,王藝明掌中劇團演出錄影。(國立臺灣文學館出版品)


✢   ✢   ✢ 

 

   

⌛高田富藏等,《余清芳外二十二名判決書》|1915年。記載噍吧哖事件首領余清芳及其他參與者,如蘇有志、張重三、鄭利記等人參加事件的判決。(謝碧連捐贈)

 

    

李喬(1934-),〈結義西來庵〉|1976年7月~1977年7月。以噍吧哖事件為主題的小說。(鍾理和文教基金會捐贈)
 

◟◠◡◠◡◠◡◠◡◠◡◠◞

 

 

 

 1921~1934,臺灣文化協會成立、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臺灣文化協會是日治時期最重要的臺灣人文化啟蒙團體,1921年10月17日以蔣渭水、林獻堂等知識分子為首成立,辦報紙、設置讀報社,並進行演新劇、文化講演等活動,希望喚醒民眾的文明意識;同一時期也在日本推動政治性的「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展現「臺灣是臺灣人的臺灣」的價值。

醫師背景的蔣渭水留下許多文化語錄,例如「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Tông-pau su thoân-kat,thoân-kat chin ū la̍t),另外古典漢詩人也有不少人參與,對這場全臺灣的啟蒙運動留下各種評述。

 

為喚民魂振鐸聲,松枝靡靡玉琤琤。
徙薪肯在焦頭後,獨木偏支大廈傾。


——陳貫〈口占贈灌園並同行諸公與文化協會〉


 



連溫卿(1894-1957),〈臺灣文化協會的發軔〉,《台北文物》|文章敘述臺灣文化協會成立的經過,與成立大會時蔣渭水之演說內容,該會的組織成員及運作情形,和受到日本政府壓迫所發生的治警事件等。(李柏如捐贈)
 

臺灣文化協會活動寫眞部記念(林章峯捐贈)
 

臺灣文化協會活動寫眞大會(林章峯捐贈)

 

蔡惠如(1881-1929),〈台中監獄有感呈南強〉、〈獄中感懷〉,《臺灣民報》2卷24號、3卷14號|蔡惠如,1906年加入「櫟社」,並創辦「鰲西吟社」,1923年因「治警事件」被捕入獄,此作係以詩感懷時勢與處境。(本館館藏品)

 

◟◠◡◠◡◠◡◠◡◠◡◠◞
 

 

 

 1927,臺灣民眾黨成立

臺灣民眾黨於1927年成立,是因臺灣文化協會分裂,蔣渭水及舊幹部出走而創設,以「確立民本政治,建立合理的經濟組織,改除社會制度之缺點」為黨綱,並且推進農工階級鬥爭。1931年2月18日第四次黨員大會時,遭日本警察取締、禁止結社,臺灣民眾黨勢力也告瓦解。

臺灣民眾黨以民眾為名,抗議聲明宣稱:「台灣人的解放運動,單靠知識階級及有產階級是不可能獲得成功。台灣人全體的自由必須依賴勞動者、農民、無產市民的奮鬥才有可能實現……」。

 

民眾黨幹部連名發表抗議聲明(節錄):台灣人全體的自由必須依賴勞動者、農民、無產市民的奮鬥才有可能實現。

 

臺灣民衆黨第一次務磋商會紀念(林章峯捐贈)

 

第貳回臺湾民衆黨黨員大會(林章峯捐贈)
 

台湾民衆黨竹南支部發會式紀念(林章峯捐贈)
 

◟◠◡◠◡◠◡◠◡◠◡◠◞
 

 

 

 1930,霧社事件

日本治臺之後以「理番政策」治理山區,並限縮原住民的人身及居住自由,引發不滿。1930年10月27日,賽德克族莫那魯道發動6個部落,藉著霧社運動會、總督府高官群集之際,大規模出草突襲,並佔領霧社地區。事件後,總督府即展開鎮壓,除地面攻擊,並以空中機槍掃射、投彈轟炸,11月下旬瓦解部落抵抗力量。

當代文學家有很多霧社事件的考察書寫,鄧相揚《霧社事件》即為其一,生動描述受壓迫者的合理反抗,另如作家瓦歷斯・諾幹詩句,「你看不見那褚紅的櫻花/它的眼睛熱烈地燃燒著/每一次綻放,正是/逼視逐漸沉淪的歷史」。

 

遺書明快墨痕鮮
一郎丹心可崇巖
割腹詫世同族罪
嘆稱義烈花岡山  


——江川博道〈弔花岡一郎自戕〉,《霧社事件—台湾高砂族の蜂起》

 

我確信霧社事件是受到壓迫瀕臨滅亡危機的少數民族,為民族的尊嚴與生存權利而興起的戰鬥。  

——
《霧社事件—台湾高砂族の蜂起》

 

中川浩一、和歌森民男編著,《霧社事件—台湾高砂族の蜂起》|東京:三省堂。從「理蕃」事業介紹到霧社事件發生的原因和經過。(林嘉義捐贈)

 

  

巫永福(1913-2008),〈遊霧社事件碑〉|本筆資料共有十二首短歌。作者回憶霧社事件及幼時同窗花岡二郎,對當時日本當局的毒瓦斯攻擊深感憤怒,並稱這起事件為「悲壯的泰雅之亂」。最後描述記錄事件的石碑上正盛開著霧社櫻。(財團法人台北市巫永福文化基金會捐贈)

 

 

  

瓦歷斯・諾幹(1961-),〈關於1930霧社〉|本項作品為泰雅族原住民作家瓦歷斯.諾幹以中文書寫1930年霧社事件的現代詩手稿。詩作共分五大段,以櫻花為詩眼貫穿全詩。第一段以櫻花暗指日本精神,認為櫻花能夠綻放是因為霧社事件血液的灌溉,指涉日治時期花團錦簇之下的不堪;第二段認為櫻花不只是日本的符號,在山中盛開的櫻花正預示著在山中還有許多不同文化的樣貌;第三段書寫霧社事件從霧社公學校運動會開始的情形;第四段呈現日軍以強勢武力、毒氣瓦斯反擊,並以斷裂的櫻樹書寫參與者於山中上吊自盡的情形;第五段反思歷史成為冰冷的石碑,而歷史帶來的教訓以及記憶只會偶爾在夢中如櫻花怒放。(吳俊傑捐贈)

 

◟◠◡◠◡◠◡◠◡◠◡◠◞
 

 

 

 1935,中部大地震

1935年4月21日清晨6時2分16秒,臺灣發生芮氏規模7.1超大地震,震央在大安溪中游,正式名為「新竹-台中地震」,民間慣稱「中部大地震」、「屯仔腳大地震」、「關刀山地震」。震災造成3276人死亡、12053人受傷,房屋全倒17907戶、半倒36781戶,是臺灣史上傷亡最重的自然災害。

臺灣民間對這一次大震災留下深刻印象的傳說,歌謠及歌仔冊都有許多應時之作,或呈現事實、或表現驚竦。

 

三月十九的早起,六時二分喜東時,
強震道路亦龜裂,災民無厝通好居。  
大甲無倒真萬幸,梧棲全倒市場前,
沙鹿慘害的光景,舊街厝倒數多間。
 

——《霧社事件—台湾高砂族の蜂起》

 

楊逵(1906-1985),〈台灣震災地慰問踏查記〉|楊逵(1906-1985),臺南文人,本件於1935年刊載在《社會評論》六月號,以日文詳細紀錄地震過後各地災情,並有〈全滅の屯仔腳へ〉相片輔助,見證了災情的慘重。(楊建捐贈)
 

◟◠◡◠◡◠◡◠◡◠◡◠◞
 

 

 

 1941,皇民化運動

1937年日本進入東亞戰爭,強行推動殖民地內化成為皇國臣民,亦即「皇民化」。時任臺灣總督小林躋造發表「皇民化、工業化、南進基地化」三點原則,1941年4月成立皇民奉公會,發動皇民化運動,驅使臺灣人為日本帝國盡忠。若干臺灣作家,如周金波、陳火泉,曾以臺灣人皇民化經驗為題材寫作文學作品,作品曲折表達被同化的臺灣人之複雜心理,但當時卻被批評「是不折不扣的皇民化文學」。

多年之後,文學史家葉石濤才為這一事件寫說:「沒有皇民文學,全是抗議文學」,鍾肇政也為文寫出血淋淋的時代委屈。

 

可憐的受害者血淋淋的記錄,或者血淋淋的一個時代的歷史證言。
 

——鍾肇政〈日據時期台灣文學的盲點—對「皇民文學」的一個考察〉,《聯合報》副刊,1976年6月1日。

 

陳火泉(1908-1999),〈道〉|原作品發表於一九四三年七月《文藝臺灣》第六卷第三號,描述受雇於專賣局樟腦課的臺灣青年-青楠,思索自己如何從「本島人」(即臺灣人)變成真正的「日本人」。(陳火泉家屬捐贈)

 

周金波(1920-1996),〈志願兵〉,《文藝臺灣》2卷6期復刻本|周金波,小說家,求學時間多在日本,1941年發表小說〈志願兵〉獲得日本第1屆文藝臺灣賞。(國立臺灣文學館藏書)

 


 

上一篇
清領時期(1684-1895)
下一篇
戰後時期(1945迄今)
照片展示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