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學虛擬博物館

訊息
確定
首頁/
共創文章
2024/12/05
劉怡臻:《台灣文學》的最後一搏——協力與反抗之間

【硝煙瀰漫的文學聚會】 1943年11月25日,美國陸軍第十四航空隊轟炸新竹機場。當時還是日本殖民地的臺灣,首次遭受到盟軍空襲攻擊。新竹駐有日本陸軍第九師、海軍航空隊和燃料廠等,更別論臺灣島上各處的日本飛行場,對盟軍來說是一大威脅。   就在這美軍轟炸前兩週,台灣決戰文學會議在臺北公會堂召開,聚集了西川滿、濱田隼雄、河野慶彥、龍瑛宗、張文環、楊逵、周金波、陳火泉等近60 ...

1
#(臺灣文學)
2024/11/28
高于婷: 時代夾縫中被消音的無聲吶喊──陳素吟與《永久二等兵》下

【以四種表現方式寫成的小說】 葉石濤開始認真讀起這本小說,才發現裡面竟然同時夾雜著華語、日語、英語與注音四種表現方式,[7]且無論是以結構或技巧面來看,都不是特別出色、甚至還略顯粗糙的作品。 但在那個不使用新的「國語」就無法發表創作、閱讀,甚至是生活的年代,這已經是陳素吟盡自己最大努力所得出的成果了。 因為她有不惜用這樣的文字,也想表達的故事。以及即使用了這樣的文字,也還是無法說 ...

2
2024/11/22
高于婷:時代夾縫中被消音的無聲吶喊──陳素吟與《永久二等兵》(上)

【1983年,一本沒有封面的書】 1983年冬天,作家葉石濤輾轉收到一本既沒有封面、也沒有版權頁,出版地、出版年與作者名字都是未知數,甚至書籍本身也是影印本的長篇小說。 他隨意翻閱,才在扉頁上找到不知道是誰用原子筆謄寫的書訊,上面說是由瞳章子在1970年2月創作的《永久二等兵》。 《臺灣文藝88期》期刊,民國73年5月發行。(藏品/財團法人台北市巫永福文化基金會捐贈, ...

1
2024/11/05
王薏慈:我們是島嶼上的一分子,我們是一步步前進的牛:林摶秋的文化使命與影劇實踐

【改編的魔力:戲劇之眼下的文學世界】 短篇小說〈閹雞〉,出自作家張文環之手,原載於《臺灣文學》第二卷第三號。小說的主角是位名叫「月里」的女子,張文環以細膩的筆法呈現出女性身處傳統社會中,在遭逢家庭變化時「女性意識」的覺醒,以及潛藏其中幽微的情感變化的過程。以「閹雞」作為通篇的隱喻,除暗示月里丈夫的去勢外,同時指涉「受到殖民的臺灣男性」的全體去勢。 在現今跨域合作及文化內容產業蓬勃發展的 ...

1
2024/10/15
張桓溢:講封神,說封神,封神說不盡──許丙丁與他的封神宇宙

【為什麼是這件藏品】 唉,關於《小封神》,我們到底還有什麼好說的?──當這部小說的諸種元素與特質皆已被一一透析,其衍生出的電影、劇場、布袋戲、桌遊、實境解謎等無數改編作品,儼然已自成一個封神宇宙;再談它的民俗、神怪、在地或諷諭,似乎都變成了感覺有點奢侈的事。 但你知道嗎?其實《小封神》分有戰前的台語文版與戰後的中文增訂版,二者雖然故事基調相去不遠,卻仍有許多細節上的差異。對照兩種版本《 ...

1
2024/09/24
陳冠宏:從貝類化石考古開始的文學物語——葉石濤的童年片景

你高中時期參加的是什麼社團?是揮散汗水的運動性社團,還是熱情活動的康樂性社團,或者學有專精的學術性社團? 無論什麼性質,社團活動必定是青春回憶重要的一頁。但你知道嗎,遠在日治時期時臺灣的高中,就有豐富的社團活動,其中很特別的是考古社團——「博物研究會」,考古社的老師甚至會帶學生們外出,實地到山河田野之間採集文物。   日治時期,啟蒙運動的風吹到了 ...

4
2024/09/10
許雅婷:那個年代,像浮游生物一樣的年輕人

作者不詳,〈劉大任二度返國 「浮游群落」深獲好評〉,《亞洲人25期》,1985年7月19日。 (藏品/姜穆(牧野)捐贈,圖/臺灣文學館) 【那個年代,像浮游生物一樣的年輕人】 1960年代的知識分子是什麼樣子呢?劉大任(在此我們先暫不稱他為作家)在小說《浮游群落》之中,描摹了一群有志青年的模樣,他們滿懷理想,渴望改變社會,卻也同時提心吊膽,深怕一不小心就身陷囹圄。 ...

3
2024/08/27
許宸碩:在日本用美國的筆為臺灣戰鬥:王育德與他的派克51鋼筆

【派克是一同奮鬥的好夥伴】 王育德年僅25歲時便流亡日本,用美國的派克51鋼筆替臺灣戰鬥。這名臺語專家與臺獨運動者究竟寫了些什麼?   美國的鋼筆 一九八五年九月八日,育德在寫稿半途,妻子喚吃晚飯,他放下了手中的鋼筆。吃完晚餐後,說身體不舒服,便倒下休息,就此失去了意識。原因是心臟病發作。    ——王育德、王明理(進藤明理)著 ...

1
2024/08/05
林立玄:賴和的最後一場醫學校同學會:聽醫生,話一生

【原來他們都是同學】  1941年(昭和十六年),戰爭已開打了四載,日本當局對於臺人的社會活動愈加限縮,不但加強逮捕異己入獄的力道,甚至一反前例的不願告知逮捕理由。在這個動輒得咎的動盪時代,一場臺灣在地青年的聚會是談何容易,更何況他們是一群醫學校畢業的知識份子;然而詹作舟、賴和、杜聰明的醫學校第二回同學會就在該年於彰化高賓閣展開,共有十五人齊聚一堂。   照片 ...

2
2024/07/11
陳令洋:用圖錄編輯家族的故事──林熊光《呂世宜、謝琯樵、葉化成三先生遺墨》

【三先生是誰?】 林熊光出身板橋林家,是日治時期臺灣最重要的書畫收藏家,以收藏中國宋代珍品最為知名。但除了中國書畫以外,他也積極買回乙未割臺時,林本源家族於動亂中散佚的珍藏,同時透過展覽,讓臺灣社會重新認識林本源家族在清代既有的文化地位。《呂世宜、謝琯樵、葉化成三先生遺墨》是林熊光在1926年展覽後所編印的圖錄,這三位清代寓臺書畫家的作品,再度重現於世人眼前,「三先生」這個名詞,也因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