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學虛擬博物館

訊息
確定
返回文學展示

時間的弧線──臺灣歷史事件文學主題捐贈展

清領時期(1684-1895)

朱一貴事件林爽文事件戴潮春事件牡丹社事件

 

 

 

 1721,朱一貴事件

朱一貴事件,是臺灣進入清朝版圖的最大規模閩客民變。康熙60年(1721),臺灣知府王珍暴斂擾民,養鴨為業的朱一貴帶頭,以朱姓稱明朝皇帝後裔號召「反清復明」。未幾日,水師提督施世驃、南澳總兵藍廷珍率兵來台平定。朱氏在岡山一帶起事,攻入臺南城,也使得臺南城開始注意防禦能力,以木柵築城。

坊間盛傳朱一貴運用海中浮出玉帶之論作為造勢,又該如何評價?日治時期詩人莊貽華,從歷史看到最後只換來「鴨王」稱號,仍是不勝感嘆!

 

玉帶浮江事亦荒,投竿草澤起跳梁。
何來魚帛狐鳴幻,贏得人間話鴨王。

 

——莊貽華〈見畜群鴨者圖感朱一貴事之一〉

 

頭戴明朝帽,身穿清朝衣,
五月稱永和,六月還康熙。

 

——《王詩琅全集:艋舺歲時記》

 

   

王詩琅(1908-1984),〈朱一貴亂歌與日據初期的民歌〉,《艋舺歲時記》|德馨室,1979年。〈朱一貴亂歌與日據初期的民歌〉發表於1961年3月《臺北文物》第十卷一期,記載朱一貴事件後流傳的民歌「頭戴明朝帽,身穿清朝衣,五月稱永和,六月還康熙」,和日治初期流行的民歌「憲兵出門戴紅帽,肩頭負銃手舉刀,若有惡人即來報,銀票澤山免恐無」。由流傳的民歌,可見一般人民對朱一貴起事的嘲諷觀點。(國立臺灣文學館藏書)


 

藍鼎元(1680-1733),《平臺紀略》|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年。藍鼎元十歲喪父,康熙末年隨堂兄南澳總兵藍廷珍來臺灣平定朱一貴事件。《平臺紀略》乃藍鼎元敘述清康熙年間朱一貴事件被平定的經過。(國立臺灣文學館藏書)
 

◟◠◡◠◡◠◡◠◡◠◡◠◞

 

 

 

 1786,林爽文事件

林爽文事件為大清帝國殖民臺灣時期最大規模的民變。乾隆年間(1787)取締天地會,林爽文叔伯被捕,故起而反抗,與莊大田等陸續率眾進攻彰化、鳳山、臺南、諸羅等城,連殺臺灣知府等人。最後派大學士福康安領軍對峙,乾隆53年(1788)林爽文等被捕,坐囚車往赴北京,途中經過泉州,民眾夾道爭看來自海東臺灣的「賊人」。這場變亂,促使臺南城的防禦係數上升,而後木柵、竹城皆改建為土城。

清代江蘇文人趙翼,作詩描述清廷在事變初起數次跨海增兵,卻擋不住民變威勢而圍困城中、米糧俱空、煮皮革裹腹,感嘆兵與民俱苦的困境。

 

隔海調兵動幾旬,兵添一萬賊添億。
孤城遂困重圍中,糠籺俱空煮履革。

 

——趙翼〈軍中擒逆首林爽文檻送過泉紀事〉

 

   

清高宗(1711-1799,乾隆),《欽定平定臺灣紀略》|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年。清乾隆欽定對平定林爽文事件的詳細記錄。(國立臺灣文學館藏書)

 

 

楊廷理(1747-1813),《東瀛紀事手抄稿》|文章在描寫林爽文事件的經過。(朱啟南家屬捐贈)

 

◟◠◡◠◡◠◡◠◡◠◡◠◞

 

 

 

 1862,戴潮春事件

戴潮春事件為清領時期歷時最久的民變。同治元年(1862)臺灣天地會因遭到兵備道孔昭慈大力查緝,自危之餘,遂擁立戴潮春為首抵抗。戴潮春率眾攻入彰化縣城,迫使孔昭慈兵敗自盡。但合作起事的漳州人、泉州人卻因嫌隙分裂,最後遭到臺灣道丁曰健和霧峰林文察官民合作所平定。

當時的彰化文人陳肇興,事件之初即拒絕戴潮春拉攏,而後遁入集集山中、甚至謀刺戴潮春不成,即有追悼陣亡戰士的感觸,「野燒連村起,溪濤帶血流」,更是寫下亂世的慘烈與不忍。

 

戰鬥緣何事,紛紛死不休。
干戈民自擾,骨肉爾奚尤。
野燒連村起,溪濤帶血流。


——陳肇興〈再克集集俘斬二百餘級溪水為赤之一〉

 

✢   ✢   ✢

 

🔊丁秀津,〈辛酉一歌詩〉,《島嶼敘事:台灣唸歌(1)》|2014年。〈辛酉一歌詩〉又稱〈紅旗反〉,一部敘述戴潮春事件,流傳在彰化地區,經本館邀請唸歌藝人錄音,重現民間傳說對歷史事件的詮釋魅力。(國立臺灣文學館出版品)

 

✢   ✢   ✢


 





林豪(1831-1918),《東瀛紀事》|海東山房藏版。文章刊載於1956年7月出版的《台南文化》五卷二期,主要在敘述戴潮春事件的始末。(許丙丁捐贈)
 

 

   

吳德功(1850-1924),《戴案紀略》|文章在敘述戴潮春事件的經過。(財團法人綠色臺灣文教基金會捐贈)



◟◠◡◠◡◠◡◠◡◠◡◠◞

 

 

 

 1874,牡丹社事件

1871年琉球船隊69人因颱風漂至牡丹社、卑南一帶登陸,54人遭原住民殺害,即八瑤灣事件。1874年日本以此事件為由出兵攻佔琅嶠,清廷則派沈葆楨為欽差來臺籌整軍備、在安平建砲臺(億載金城),並與日方談判簽約。日軍撤離,沈葆楨開始加強治理臺灣,包括增設府縣(恆春縣、臺北府)、加強軍防、廢除渡臺禁令等建設。

日治詩人黃水沛在踏查石門古戰場遺跡時,傷逝頸血染遍牡丹社,魂歸故里的琉球人。然而事件當事人主要是琉球和臺灣,背後角力的卻是日本和清廷,這其中的意涵也值得思索。

 

頸血灑遍紅牡丹,五十四人愁不見。
夜半歸魂向琉球,焉知棋局有伏線。


——黃水沛〈石門戰跡〉

 



 

上一篇
荷西、鄭氏時期(1624-1683)
下一篇
日治時期(1895-1945)
照片展示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