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學虛擬博物館

訊息
確定
首頁/文學展示/群星閃耀──美國及臺灣現代主義文學特展/
現代主義思潮:三大家的文學風格
返回文學展示

群星閃耀──美國及臺灣現代主義文學特展

現代主義思潮:三大家的文學風格

✧ 咆哮年代的大亨——費茲傑羅  潛入意識之流——福克納  熱情又孤獨的冒險家——海明威  從咆哮到失落的一代  海明威的世界文學足跡 

 

 

咆哮年代的大亨——費茲傑羅

費茲傑羅所處的戰後美國社會雖然邁入禁酒令時代,但仍是一片杯光觥影,笙歌處處,經濟投機活動大行其道,人人皆曰「美國夢」是可以實現的,因此史稱「咆哮的二〇年代」。美國的社會、經濟在此時以最快的速度向前狂飆,不再回頭——直到1929年股市崩盤,全國陷入經濟大蕭條才從雲端跌落凡間。費茲傑羅的兩部小說《大亨小傳》、《夜未央》,還有在1931年發表的〈爵士年代的回音〉一文,可說都是觀察1920年代的重要文獻,甚至可以被當成史料來看待。

 

給我一個英雄人物,我一定可以寫出悲劇給你。
Show me a hero, and I'll write you a tragedy.

——引自費茲傑羅的筆記本 

 

《大亨小傳》與《夜未央》的共同特色,就是兩書的主角都來自美國中西部,皆與他們所身處的上流社會裡覺得格格不入,始終以局外人心情來看待身邊一切,可以說是費茲傑羅自身心境的描摹,因為他也是個來自明尼蘇達州聖保羅市,不幸家道中落的窮小子。費茲傑羅常常出入上流社會,所以他的小說作品除了描寫情愛,也對美國社會的物質文明、拜金主義提出強烈批判,對富人謾罵嘲諷之餘,可能有時又帶著一點點同情,充分展現費茲傑羅看待美國如何從最繁盛的黃金年代走向經濟大蕭條的過程,以及整個時代氛圍。從《美麗與毀滅》裡面那一對極盡荒唐之能事的富家夫妻,到《大亨小傳》裡那些無情無義的美國東岸有錢人都是如此,同樣主題也重複出現在隨後的《夜未央》與《最後的大亨》。

 

我漸漸對悲傷培養出一種悲傷的態度,對悲劇培養出一種悲劇的態度 。
… I had developed a sad attitude toward sadness, a melancholy attitude toward melancholy and a tragic attitude toward tragedy…

——費茲傑羅《崩潰》

 

1932年,所謂的「爵士年代」已經結束,他在〈我失落的城市〉一文把紐約描繪成「彷彿剛誕生的世界,處處閃爍著七彩幻光」,美國是「世上最偉大的國家,歡宴的氣息在空中瀰漫」,但他卻住在「布朗克斯區死氣沈沈的陋室」,身穿破舊西裝,許多普林斯頓大學好友「都已揚帆啟航,優游於各自的大好人生」,唯獨他必須「費盡力氣將那破陋小舟推入急流中」,充分顯示出寄居繁華都市但卻遭隔離排除的疏離心情。 身為美國「爵士年代」的文學代言人,費茲傑羅創作的歷程也深受那時代影響。

 

 


  
費茲傑羅大約在1935-1936年期間的帳務

 


  
費茲傑羅的美國護照

 


  費茲傑羅《大亨小傳》,1925年
堪稱費茲傑羅最知名、藝術成就最高的小說作品,雖然剛出版時銷路並非特別好,但出版近百年來已經成為美國文學經典,幾乎是美國學生必讀作品。該書以一位從中西部前往東岸發展的年輕人為敘述觀點,非常容易讓人認為他道出了費茲傑羅自己的想法,往往暗批1920年代,也就是所謂「爵士年代」的美國社會。

 

    
《大亨小傳》法語版 / 1948年挪威語版(Den store Gatsby) / 1955年希臘文版(Gotsby o maghas)

 

 

      
《大亨小傳》1953年德語版 《大亨小傳》義大利語版 / 《大亨小傳》1953年加泰隆尼亞語版

 

   
《大亨小傳》1928年瑞典語版本 《大亨小傳》1965年俄語版本 / 《大亨小傳》1988年馬來語版本

 

  
《夜未央》1934年初版書封 / 1951年出版
費茲傑羅完成的第四本小說,1934年初版時銷售成績不佳。費茲傑羅去世11年後的1951年,由編輯兼文評家馬爾孔・考利根據他的筆記重新編纂,調動章節順序後再版,終獲世人重視,也開始被認為是費茲傑羅小說藝術的極高成就。

 

   
 
《夜未央》1951年法語版 / 1953年法語版書封 /1968年南非荷蘭語版書封

 


《冬之夢》1956年日語版書封

 



 
《崩潰》1963年法語版

 


 
《美麗與毀滅》1964年法語版


 

 


 

 

潛入意識之流——福克納

 

我深信人類不會只是逆來順受。人類會戰勝一切……
I believe that man will not merely endure: he will prevail……,
因為人類有靈魂,有同情、犧牲與堅忍不拔的精神。
but because he has a soul, a spirit capable of compassion and sacrifice and endurance.

——引自福克納的諾貝爾文學獎致詞

 

現代主義」文學的定義眾說紛紜,思想內涵往往會因為地區不同而有差異性,但一般而言都強調在此文學運動中文學書寫之主題與描述對象由外在真實世界轉向人的內心與感官世界。表現在小說上面,就是傳統的時空瓦解了,小說家再也不相信外在世界表象的客觀性,也不認為真理存在所以由外轉內,從內心世界去求索「真實」。一個非常經典的例子是,喬伊斯在寫代表作《尤利西斯》時,前六章除了使用傳統的第三人稱過去式來敘述故事,還實驗性地加入了第一人稱現在式,而且從兩位主角的不同視角去表現。現代主義作家重視語言風格與創作技巧方面之實驗,最有名的當然是「意識流」對於外在真實的扭曲與轉化,《尤利西斯》最後一章為了重現女主角的流動意識,除了過去、現在式混用,通篇只用了兩個逗點。此外,這意識流與美國十九世紀心理學的發展息息相關,後來由福克納在小說中發揮得淋漓盡致。

 

如果你不鼓起勇氣游離海岸,就無法朝向新的海平線前進。
You cannot swim for new horizons until you have courage to lose sight of the shore.

——福克納《大宅院》

 

在福克納超過四十年的創作生涯中,他創作十九部長篇小說、一百二十五篇短篇小說、十七部電影劇本(其中有九部登上了大銀幕)、一部戲劇,可見他雖然生活時有困頓(包括情感上的糾葛,還有經濟上的貧困),但創作能量相當豐富。福克納少時不學無術,只讀了一年密西西比大學,所幸十七歲結識了大他四歲的良師益友菲爾史東(Phil Stone,後來當上了律師),因為史東在就讀耶魯大學法學院時讀到在文學雜誌《小評論》上面連載的喬伊斯小說《尤利西斯》,就介紹給他。很可能就是因為這一層關係,許多人都曾指出福克納與喬伊斯的某些共同特色,例如大量使用內心獨白、意識流的技法,也都很喜歡自己造字。

 


  
《聲音與憤怒》1929年初版書封
由喬納森・開普和哈里森・史密斯出版社發行。

 


 

 

熱情又孤獨的冒險家——海明威

 

……冰山之所以壯麗,是因為它在水面上的部分只有八分之一,其餘八分之七都潛藏在水面下。
……The dignity of movement of an iceberg is due to only one-eighth of it being above water.

——海明威《午後之死》

 

海明威的早年創作大多以童年到青少年時期在密西根州度過的歲月為故事背景,還有他參加一戰的經驗,後來因為記者生涯,開啟他人生閱歷最豐富也最多采多姿的時期。無論是到奧地利滑雪、西班牙看鬥牛、非洲狩獵,或是駕著琵拉號遊艇在海上追獵馬林魚,他將這一切悉數寫進小說與散文裡面,成為今天我們看到的《午後之死》鬥牛散文集、《非洲的青山》狩獵散文集,還有為他奪得普立茲小說獎的《老人與海》。

 

沒有人是為了被擊敗而生……
But man is not made for defeat ……
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擊敗。
A man can be destroyed but not defeated.

                                          ——海明威《老人與海》

 

不過在營造種種簡單俐落風格之餘,他的文字卻也處處透露出對於死亡、老化。透過充滿劇情張力的短篇小說如〈印第安人的營地〉、〈大雙心河〉、〈吉力馬札羅火山之雪〉、〈法蘭西斯.麥康伯的短暫幸福生活〉等作品,都可以感受到海明威對於陽剛特質遭受剝奪的人生挫折及強烈焦慮感。 

 


  
海明威〈田野博物館之旅〉手稿,1910年代
描述與朋友參觀田野博物館。包括老師評語。(橡樹園公立圖書館提供)

 


  海明威〈自白〉手稿,1910年代
海明威自述高中時期做錯的事和不幸的事。包括老師註解。(橡樹園公立圖書館提供)

 


  
海明威〈如何登山〉手稿,1910年代
說明如何登山,有老師的評語。(橡樹園公立圖書館提供)

 


  
海明威〈我在假期努力工作〉手稿,1910年代
海明威描述如何在暑假期間於密西根一座農場辛勤工作的短文。(橡樹園公立圖書館提供)

 


  
海明威〈無題〉手稿,1910年代
與北部森林有關的無標題作品。(橡樹園公立圖書館提供)

 


  
海明威到荷頓灣釣魚,1918年
(諾克斯學院提供)

 


  
海明威與第一任妻子哈德莉・理查森的婚禮,1921年9月

 


  
海明威1931年署名並送給費茲傑羅的照片

 

 


 
 海明威《午後之死》,1932年
一本關於西班牙鬥牛儀式的非小說書籍,除了介紹西班牙鬥牛歷史和傳統,也包含對恐懼和勇氣本質的深層思考。

 


 
 海明威《非洲的青山》,1936年
1932至33年間,海明威與第二任妻子寶琳,在妻舅的贊助下一起前往肯亞狩獵,返國後他把這一段經歷寫成了這本散文集。

 


  海明威《老人與海》,1952年
講述一位老漁夫聖地亞哥,經過長時間的掙扎捕獲了一條巨大馬林魚,但獵物隨即被鯊魚掠奪的故事。這部中篇小說發行後銷售創下紀錄,也為他奪得普立茲小說獎。

 

 


  
1957年,海明威和瑪莉・威廉斯、泰勒・威廉斯在哈瓦那合影

 


  陶製飛靶
陶製飛靶這些陶製飛靶是海明威1928 年從密蘇里州聖路易斯寄往皮戈特的貨運單中留下的物品。當他第一次到岳父母家拜訪時,他在穀倉外使用這些陶製飛靶進行打靶練習。

 

 

 

 

 

海明威的世界文學足跡

 

 

 

 

 

 

從咆哮到失落的一代

海明威在《太陽依舊升起》小說最前面引用了文學導師葛楚史坦女士的一句經典名言:「你們都是失落的一代。」當作扉頁題詞,因此「失落一代」就成了他與費茲傑羅所身處的時代代名詞了。他們1925年於巴黎的瘋子酒吧結為知交,而且實際上在兩人認識前,費茲傑羅就曾經抽空寫了一封信給他的編輯,說他知道有個叫做海明威的年輕作家極具潛力,其作品反映出純粹的小說技藝,「是個有真材實料的傢伙。」至於海明威則是在回憶錄《流動的饗宴》裡面對費茲傑羅留下了這樣的評語:看過《大亨小傳》後,他覺得不管費茲傑羅做了什麼離譜的事,他都必須以一個好友的立場竭力幫助他,「因為,他如果寫得出那樣的書,就寫得出更好的書。」

這樣惺惺相惜的兩位小說大家在相知相交數年後,終究因為費茲傑羅的人生跌落低谷而漸行漸遠:到了1930年代幾乎可說已經形同陌路,那時海明威的文學聲譽如日中天,但費茲傑羅不僅小說銷量不佳,妻子賽妲還因精神疾病而長期進出醫院。為了償付妻子醫藥費、女兒生活費(還有自己的酒錢),龐大經濟壓力最終逼使他遠走西岸,到好萊塢去當編劇。

 

我使用的都是最古老的英文字彙。很多人認為我是個不懂那些『厲害字眼』的無知混蛋。
I use the oldest words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People think I'm an ignorant bastard who doesn't know the ten-dollar words.  
我當然會很多『厲害字眼』。但有些字彙不厲害卻更老派、更好,假使適切地組合在一起,效果更扎實。
I know the ten-dollar words. There are older and better words which if you arrange them in the proper combination you make it stick.

切記,喜歡掉書袋的人通常都沒有真的學問。
Remember, anybody who pulls his erudition or education on you hasn't any.

——海明威訪談,《紐約客》1950年5月號   

 

……他用字一點也不大膽,不曾冒險。
……he has no courage, has never crawled out on a limb.
眾所皆知他用的字不曾讓讀者拿出字典來確認用法是否正確。
He has never been known to use a word that might cause the reader to check with a dictionary to see if it is properly used.

——福克納訪談,《西部評論》1951年夏季號

 

上一篇
戰爭的年代:希望幻滅與信仰喪失
下一篇
經典美國:從好萊塢到文學桂冠
照片展示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