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學虛擬博物館

訊息
確定
首頁/
共創文章
返回共創文章

【不只是肖像(2)】陳令洋:描取廬山計亦多——周定山少年時期畫像

作者:陳令洋
2021/02/20
瀏覽人數:1522

that wanaka tree

(藏品/周定山家屬捐贈,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項藏品】

  這是一件搭配有詩文書法題詞的作家畫像,繪製形式體現1920年代的肖像技術,題詞內容反映了有中國經驗的周定山與東亞局勢的互動關係。受惠於此種形式,我們不僅可以看到作家當年的相貌,更可以從中讀取到周定山當時所處的社會環境與生命經驗。


that wanaka tree

(藏品/周定山家屬捐贈,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炭精畫」是中國19世紀末期流行起來的繪畫方式,常見於民間相館用來補足照相技術的限制。即使照相術在19世紀中期已經傳入亞洲,但在畫質細緻度上差強人意,輸出尺寸也有侷限。於是,筆觸細膩、明暗表現度高的手工繪製炭精畫便顯出無可取代的價值。人們只要將小尺寸的寫真照相交付畫師,透過九宮格或放大尺等工具的協助,將畫面等比例放大,再運用黏著度高的炭材質細筆畫、用軟式橡皮等工具擦,就可以得到尺寸合用的細緻畫像。由於這樣的繪畫在當時的製作成本不低,日常生活中需要用到大尺寸照片的機會也不多,較常見於家族祠堂或家中廳堂懸掛的已故先祖畫像,所以炭精畫也成為臺灣早期民間常見的遺像形式之一。

  但遺像也不是唯一的可能。如果為生者作像,配上書法題詞、落款,鈐上紅印,是不是也與傳統文人畫像有幾分相似呢?——鹿港文人周定山就留有一幅這種形式的炭精畫像,尺寸約60*45公分,由於落款明確記錄時間,題詞清楚說明像主的狀態,讓我們知道這是周定山28歲的憤青半身模樣。

  透過畫像上的落款與題詞,我們可以找到三個名字:周定山、黃海客、劉小川,為我們留下了理解這幅畫像的諸多線索。以下,我們就藉由這三個名字,嘗試還原這幅畫像的產生過程吧!

像主:周定山是誰?

  周定山(1898-1975),本名周火樹,字克亞,號一吼,創作兼及新舊體詩、散文、小說,也擅長書法、篆刻與漢醫。他和一般家境良好事業有成的傳統文人很不一樣,早年歷經種種苦厄,做過木工、陶器與布莊,母親曾經服毒、妻子曾經流產,該遇上的慘事他一樣也沒少,或許因為人生閱歷讓他洞徹社會問題核心,作品內容也具有較高度的民生關懷與社會批判。1924年周氏棄商從儒,入彰化花壇李家擔任西席,開始他的文人生涯。

  周定山是日治時期頻赴中國的臺灣文人。1925年起,他曾四度赴中,陸續擔任過《漳洲日報》、《臺中新報》、《東亞新報》等報紙編輯,最後一次往返中國是1938年從日軍至上海;戰後曾任虎尾區民政課課長、臺中圖書館編目、臺北民政廳地方自治編目委員會委員等職。50年代返回故鄉鹿港,以教授漢文維生。1920、30年代的中國經驗,對他的創作影響很深,相關經驗衍生的舊體詩創作大多收錄在戰前的詩集《一吼劫前集》、《大陸吟草》、《倥傯吟草》等。

  這幅畫像產生於周定山第一次赴中返臺後的隔年(1926),當時的他身著西裝、打著領帶,英姿颯爽,髮線還沒變高、還夠他梳起大背頭——這與他後來在照片與肖像中一派老文人的模樣大不相同。這簡直像是昆蟲凝入了琥珀,時間從此在畫像裡結凍。

題詞者:「中華民國」黃海客

that wanaka tree

(藏品/周定山家屬捐贈,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畫像右上角,押有隸書字型的首章一枚,內容為「天光雲影」。題詞者以小字註明「定山周先生自於民國十五年暮秋望日傳真」,由此可知,周定山曾在1926年農曆9月中旬將自己的照片原稿寄給題詞者。由於此時周定山剛從中國返臺,所以題詞中也寫及他「大陸豪遊」以及見證五卅慘案(1925)之事。

that wanaka tree

(藏品/周定山家屬捐贈,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畫像左上角,接續在題詞之後的落款共出現了兩個名字:一個是「中華民國黃海客」(拜題),另一位是「枕翠山房劉小川」(敬書)。由此可知,題詞的內容是由「『中華民國』黃海客」所擬,再由劉小川書寫成畫面裡工整的隸書。由於當時臺灣為日治時期,臺灣人不大可能自稱「中華民國」國民,所以推測黃海客可能是中國來臺人士,或周氏在中國所認識的朋友。然此人背景不詳,究竟「中華民國」是真實國籍或只是自我認同?尚有待進一步考證。

 

像中題詞以七言詩的方式呈現,每四句換一次韻,共五韻、一百四十字。由於這五段先後有邏輯關聯,所以我不將它視為五首七言絕句。全詩如下:

西風蕭蕭吹野草,棖觸年華心似擣。
木落江空秋易衰,駐顏何處丹砂好。
只愁百歲易空過,描取廬山計亦多。
一任花開與花落,志氣凌雲不可磨。
此公本有殊人志,大陸豪遊研吏治。
交友風塵輕死生,頭顱一擲渾閒事。
鴻爪泥痕印兩京,歐風亞雨語酸辛。
沙基滬上工人?(劫),寫得淋漓滿紙新。
寄語班生投筆好,蹉跎莫問文章老。
中原極目盡刀兵,萬里河山期締造。

that wanaka tree

(藏品/周定山家屬捐贈,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首段托物起興,寫年華易逝;第二段敘明描寫畫像之必要,抵抗歲月摧殘;第三段盛讚像主志氣過人,豪遊大陸、重情義;第四段寫像主曾見證中國慘劫,並落筆為詩——這段要多做一點說明,「沙基」與「滬上」之「工人劫」指的就是1925年5月30日發生在上海的「五卅慘案」,以及後來接續在廣州沙基發生的六二三慘案),周氏曾為此事寫下〈五卅慘案書愴〉之長篇序文,並作了十三首七絕詩。此事引發的社會騷動,也是周定山該年選擇返臺的原因;第五段期勉周氏投筆從戎、莫為文章蹉跎,一同締造新中國。由於時值蔣介石北伐,黃海客這樣寫,似有勸說周定山赴中響應北伐之意。

  題詞詩末接有「時在」二字,按文意,理應接上題詞時間,然而題詞者卻選擇空白。為何這樣處理?也還有待考證。

書寫者:書法家劉小川

  最後,為畫像提筆寫字的人是「劉小川」。劉小川何許人也?他在畫像中鈐了兩方印章,一為「頤堂」,二為「劉曉?印」。順著這個線索,我們知道劉小川就是當年中臺灣知名的書法家劉曉?(1870-1949)。

that wanaka tree

兩方印章,一為「頤堂」,二為「劉曉?印」 (藏品/周定山家屬捐贈,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劉氏本名發桂,字頤望,號蟹江、種梅道人。他是前清秀才,也是大雅、神岡地區著名的塾師;書法方面表現優異,曾多次入選泰東書道院、關西書道院、臺灣書道協會、蘭亭書道會、五橋書道院、大日本書道所主辦的展覽,也曾在新竹書畫益精會主辦的第一回全島書畫展覽會中獲得特選;臺中豐原知名餅店「雪花齋」最早期的匾額就是由他所題寫。戰後,臺中縣立文化中心曾於1989年為其辦過墨寶展,並出版專輯。

  綜合上述資訊,這幅畫像的產生的歷程可能是:周定山先於書信往返中,寄了自己照片給黃海客;黃海客請託畫師將它製成炭精畫,並依其對周定山的認識與期勉,作七言長詩一首為題詞,再委託中臺灣著名的書法家劉曉?幫忙以書法題寫,最後回贈予周定山。

  有照片為基礎的炭精繪製畫像,搭配傳統詩文書法題詞,是當時肖像技術與傳統文化碰撞後產生的特殊畫像形式。這幅畫像不僅精準留下周定山三十歲前的相貌,黃海客的題詞內容,則為周定山與東亞時局的互動留下見證。劉曉?的隸書更是當時臺灣書法美學的部分體現。一幅畫像所能描取的,又豈止是人的廬山面目而已?


★作家小傳

周定山(1898-1975),本名火樹,字克亞,號一吼。生於光緒24年,卒於民國64年,享壽78 歲。定山一生靠著自學、不斷創作、頻繁參與文學活動,彌補了現實的匱乏和資源的不足,為自己所處的時代,留下了深刻的見證。

早年家境清苦,曾為木工、布莊學徒,後因漢學根基深厚,聘往擔任教讀,從此棄商就儒,又曾任報社記者、編輯、虎尾廳民政課課長、臺中圖書館編目等職。1958年在鹿港成立「半閒吟社」,並任社長。晚年則於鹿港教授傳統漢文。

★延伸閱讀

★觀測員簡介

陳令洋 清大臺文所碩士,興趣是詩與書法。

瀏覽人數:1522
推薦文章
標籤
我要留言
您需要登入才能留言。如尚未成為會員,請先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