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學虛擬博物館

訊息
確定
返回文學展示

可讀・性──臺灣性別文學變裝特展

日治殖民,女權種籽飄落地

古典韻腳發出女性聲響自由戀愛在新文學裡奔跑男作家,偶來執筆抱不平女子力圖鑑

日本統治以前,書寫女性、女性書寫,都很罕見。少數留名文學史的案例,大概有兩種,一種是仕紳家庭出身的女子,勉強有機會接受漢文教育、以漢詩傳達心境。另一種是接受日治新式教育的女學生,能夠獲取現代思想,開始反省女性的處境。

然而,絕大多數的女性並非生在望族、沒有機會讀書創作,只能認命生為女兒身;即使有幸接受學校教育,幾乎都在十三歲就被迫中斷學業,轉習刺繡、裁縫等技能,準備成為賢妻良母。

這個時代,雖未是只能等待來世發言,但女人多數看不見廣闊天空,僅有少數可以書寫吐怨,甚至須仰賴男性的同情代言。


 

    古典韻腳發出女性聲響

1920年代,臺灣已在日治時期,因為漢字在日本國學的地位崇高,因此漢詩仍然有龐大勢力。蔡碧吟、石中英、黃金川、張李德和、蔡旨禪,以及名藝旦王香禪,都是以漢詩聞名的女詩人。蔡碧吟為首的「芸香詩社」,更是臺灣第一個女性書寫的先驅團體。

這些女性古典詩人,以優雅的文句抒發心境,在男性長期壟斷的古典詩壇,微微探出一縫隙。
 

 

詎甘繡閣久埋頭,負笈京師萬里遊。
雌伏胸愁無點墨,雄飛跡可遍寰球。
書深莫被文明誤,學苦須從哲理求。
安得女權平等日,漫將天賦付東流。

──黃金川〈女學生〉《金川詩草》

 黃金川,幼年受漢學教育,也曾入學東京精華高等女學校。二十三歲出嫁,同年1930年出版《金川詩草》,是臺灣第一本女性創作的古典詩集。她的詩自述不願埋首閨閣,毅然赴笈東京、期待男女智識並駕齊驅的心境。但是,她知道恐怕等不到女權平等之日,一旦嫁人,再出色的才學也付諸東流水。

 

  

《金川詩草》
詩人黃金川之作,其中〈女學生〉一詩描述其胸懷壯志,但因女性身份,感嘆生涯發展受限。此件為1981年之再版,初版於1930年,由上海中華書局刊印,是目前所知第一本臺灣女性作家古典詩集,為詩人18至23歲婚前詩作,共237首。(葉石濤捐贈/國立臺灣文學館典藏)

 

◆     ◆     ◆

 

出頭女界正芽萌,詎忍無才過此生。
昂首高歌天際上,撫膺一嘯彩虹橫。

──蔡旨禪〈有懷〉《旨禪詩畫集》

厭聽志弱是釵裙,發憤攻書期出群。
不怕養親惟白手,終身計也舌耕耘。

──蔡旨禪〈誓志〉《旨禪詩畫集》

 蔡旨禪,篤信齋教,終身不嫁,曾開設「平權軒」,亦受聘至霧峰林家任家教。她的詩作,有更強烈的男女平權訴求,不只渴望超群拔萃、也落實到教書謀生以奉養雙親,是日治臺灣女權邁進的典範。


 

    自由戀愛在新文學裡奔跑

1920年代也是日本文風自由的大正時期,臺灣開始出現新女性。行動上,有解放綁小腳的「天足運動」,經濟上,有踏出家門工作的「摩登女性」。此時,總督府雖展開職業教育政策、培育「帝國的賢妻良母」,終究也為臺灣女性注入現代思想,培養出可以讀書寫作的「新文學女性」,甚至敢於公開挑戰傳統,例如1926年彰化婦女共勵會集體發文勇敢追愛,卻遭駁斥為淫邪言論的「自由戀愛事件」。

男權至上,似不再那麼理所當然。1930年,臺灣進入文化突破的「跳舞時代」,第一批新女性才華洋溢、充滿熱情,在各個領域嶄露頭角,例如評論作家葉陶、黃寶桃、謝玉葉、音樂家林好、高慈美、記者楊千鶴、文藝少女黃鳳姿等人。
 

《七娘媽生》
黃鳳姿12歲的首部著作,收錄多篇臺灣民俗相關散文。1940年由學校老師池田敏雄編輯,西川滿寫序,立石鐵臣裝幀,東都書籍株式會社臺北支店所出版。而充滿生動童趣的封面和內文插畫則是由黃鳳姿的同班同學陳鳳蘭所作。
(財團法人台北市巫永福文化基金會捐贈/國立臺灣文學館典藏)

 

  

《爹爹愛媽媽新歌》
1933年由瑞成書局出版的歌仔冊,作者為許伯虎,較早於《運河奇案新歌》和《婚姻制度改良歌》出版。從歌本內文中可見當時對於時下年輕人流行的自由戀愛,與產生的社會現象多抱持保守態度,以故事勸戒年輕男女勿跟風。(黃得時捐贈/國立臺灣文學館典藏)

 

  

《運河奇案新歌》(上本)
1935年由臺中瑞成書局出版之歌仔冊。其內容是以發生在日本時代臺南運河的殉情新聞事件為本,而後改編成多版歌本和戲曲作品延伸等。此故事集結藝旦、養女、傳統婚配等枷鎖導致悲劇的結果,也使民間制度重新受檢視批判。(黃得時捐贈/國立臺灣文學館典藏)

 

     

《桃花泣血記》黑膠與歌詞本
電影《桃花泣血記》1932年於臺上映,另製之同名宣傳曲,以自由戀愛為題,詹天馬作詞、王雲峰譜曲。純純演唱,古倫美亞灌錄發行。並於1934年捷發漢書部印行歌本,其中還有1933年電影《怪紳士》之同名曲與〈流行春風〉之歌。(徐登芳、黃得時捐贈/國立臺灣文學館典藏)

 

 

沉甸甸涷結的冬夜
年輕妓女噴著曙光牌香煙
回憶著可詛咒撕破的故鄉
胖胖大大地
混進長相如豬的地主家
歪斜的柱子
家裡髒亂 為生活而喘不過氣
龍鍾老態的父親
孜孜地工作
放下嬰孩
被庄人謠言中傷的母親
還沒回來
為高昂肥料硬性的農作物
長得亂七八糟
牙齒脫落的故鄉
年輕賣笑婦 為了忘懷
無代價與生活脫節的美德
哼著搖籃曲

──黃寶桃〈故鄉〉(1936)

 黃寶桃,生平不詳,活躍於1930年代。作品有左翼色彩,擅長描述工廠及農村的女性悲歌。這首〈故鄉〉,有如慘澹暗沉的油彩畫,寫出了貧破的農村底層女性為了生計而被迫賣春的辛酸煎熬。

◆     ◆     ◆

 

丈夫因社會運動被迫過著幾年暗淡的生活而患上肺癆,不但吃不到平常的食物,更無法服藥而無所事事。小孩由於營養不良,……終於只要有錢就可以挽救的可愛孩子的眼睛,只好拱手旁觀,讓它壞下去,如今完全壞掉了。……

──葉陶〈愛的結晶〉(1936)

 葉陶因同情農民悲慘處境,參加「台灣農民組合」,並與楊逵相戀成婚。1936年,葉陶發表〈愛的結晶〉,寫一名女性知識份子追求自由戀愛、偕同丈夫參加社會運動,過著赤貧生活,並承受小孩營養不良、感染眼疾的悲慘故事,幽微地控訴人間的不公義。

 

〈愛的結晶〉翻譯手稿
葉陶的短篇小說,葉石濤1996年翻譯之手稿。原作1936年曾發表於《臺灣新文學》附屬刊物《新文學月報》中。情節以現實生活為本延伸,夜盲症象徵被黑暗吞噬的改革理想;最後兩位不同階層的受傷女性相互安慰,代表大眾需攜手突破困境。
(文學台灣雜誌社捐贈/國立臺灣文學館典藏)


◆     ◆     ◆

 

畢業與結婚,對於年輕的我們而言,似乎只有一牆之隔。不到一年,就有好幾個同學,帶著喜糖,或是拿著喜帖到學校裡去分送。我也曾經參加過兩次在蓬萊閣辦的喜宴,而屈指一算,班上同學竟有一半出嫁了。他們在學校就很熱中於準備出嫁的事情,我固然了解她們是在和順地追求屬於一個小小角落裡的幸福,但仍總覺得她們未免太過單純(或許有人會斥責我,但至少給與我這樣的感覺)。輕輕易易地出嫁,總使人覺得好像少了一點什麼。

女人的一生,不就是從嬰兒期,經過懵懂的幼年期,然後就是一個接一個學校地讀個沒完,而在尚未喘過一口氣時,就被嫁出去,然後生育孩子……,不久就老死了。在這過程之中,真的可以把意志和感情完全摒棄,將自己託付給命運的安排嗎?

──楊千鶴〈花開時節〉(1942)

 楊千鶴,臺灣第一位女記者。1941年任職《台灣日日新報》,1942年辭職創作《花開時節》,是臺灣第一本女性成長小說。內容是學校剛畢業的惠英,既不願與同學一樣只期待結婚,卻又意識學校教的鋼琴、洋裁、烹飪都是在訓練新娘,從而思考女性的生命價值,並且不顧親友的質疑眼光而到報社工作。《花開時節》是少女楊千鶴的自白,也是臺灣女性意識啟蒙的宣言。

 

〈我對日據時代台灣文學的一些看法與感想〉手稿
楊千鶴1995年的演講手稿,也刊載於《文學臺灣》16期,為少數由女性作家角度發表對日據臺灣文學的觀點。其中更述及女性主題的寫作,作者表示自己的寫作特色是反映女性內心糾葛,不同於男作家受限於意識形態的寫實描述。
(文學台灣雜誌社捐贈/國立臺灣文學館典藏)

 

《民俗台灣》2卷4號
1942年出版之刊物,由人類學家金關丈夫主編。本期有「女流特輯」,刊載長谷川美惠(張美惠)、福田百合子、楊千鶴、黃鳳姿和徐青絹等女性作家作品。主題從臺灣少女到婦人、髮飾到服裝,料理製作與家庭生活等含括其中。
(龍瑛宗捐贈/國立臺灣文學館典藏)


 

    男作家,偶來執筆抱不平

日本統治後期,臺灣男性知識份子,多數在關注民族及階級議題,但也有人注意到女性的弱勢地位。臺灣文化協會的成員彭華英、黃呈聰及王敏川,就投書《台灣民報》,提倡女子教育、訴求新的兩性關係。

文學家,也有不少同情女性的作品。例如賴和〈可憐她死了〉、楊守愚〈女丐〉、張文環〈藝旦之家〉及吳濁流〈泥沼中的金鯉魚〉。
 

《民俗臺灣》3卷11號
本期刊編輯為日本人類學家金關丈夫,1943年出版。本期內容以臺灣的養女(媳婦仔)民間文化與制度檢討為主。其中刊載楊千鶴的〈女の宿命〉與多位男作家:張文環、吳新榮和呂赫若等人,對相關制度發表意見與探討的文章。
(黃得時捐贈/國立臺灣文學館典藏)

 

  

《婚姻制度改良歌》
1935年由臺中瑞成書局出版之歌仔冊,作者為大甲人林達標。歌本前段:「……舊時婚姻是無效 有害戀人眾同胞 新式婚姻要提倡 保持人命在其中 人身買賣錢免重 要緊婚姻愛改良……」,內容較批判傳統婚配舊禮的束縛。
(黃得時捐贈/國立臺灣文學館典藏)

 

我十六、阿良十八的時候,我們結婚了,那是難忘的除夕夜。我實在不願意,但是忍從命運是女性的任務。而且我只是個十六歲的女孩,懂甚麼呢?真的甚麼都不懂。不懂結婚是甚麼?假如說不要,只有十六歲的女孩子能夠做甚麼?

婆婆曾經很冷酷地對我說過:「儘管妳是個女人家,如果妳討厭這個家,乾脆說吧。妳以為我會難過嗎?哼!我只有把妳賣給娼家啊,一輩子沈落在苦海,哼!那樣的話妳這種淫蕩的女人才會高興吧。我的阿良要娶好新娘,那是多得很。」

──龍瑛宗〈不為人知的幸福〉(1942)

 龍瑛宗,1942年發表女性視角的短篇小說〈不為人知的幸福〉、〈一個女人的紀錄〉,細膩勾勒出女子生命圖像。〈不為人知的幸福〉女主角是童養媳,不堪悲慘婚姻而逃家,結識長相很醜可是溫柔善良的中年男子,兩人相惜在艱苦環境掙取微薄的幸福。龍瑛宗刻意抹去女主角「她」的姓名,因為這是當時女性普遍的生命經驗。


◆     ◆     ◆

 

她有個有病的丈夫,所以被迫過著與寡婦一樣的生活。長久以來的鬱悒,使她渴望看到化妝過的自己,也渴望讓別人看到。「我難道不能被一個男子愛?並且也愛他嗎?」

……月里就像個男人那樣,隨便那裡都去做工。很快地,她說話的口氣也像男人了。這一來,男人也就大膽起來,跟她開開玩笑。

……由於她不再把男人放在眼裡,內心也有點放肆起來的緣故。另一層就是希望讓自己的美姿展現在眾目之前的心情,使她大膽起來的。

──張文環〈閹雞〉(1942)

 張文環1942年小說〈閹雞〉,女主角月里長期照顧身障丈夫,逐漸掙脫道德壓抑,開始在意姿容、渴求愛欲,終究得不到鄉親的祝福,與外遇情人阿凜一起跳下碧潭自殺。「閹雞」隱喻殘疾的丈夫、也暗諷迂腐無能的家父長傳統。小說雖是悲劇收場,但已幫女性嘗試去挑戰禁忌。

 

《臺灣藝術》4卷10號
1943年出版之刊物,本期介紹戰時婦女與職業婦女等主題,另有厚生演劇團《閹雞》觀後感一文。日本官方於1938年發佈「國家總動員法」,漸進入戰時體制,女性教育與生活亦受軍事後備考量等影響,從當時刊物中可隱約看到。
(龍瑛宗捐贈/國立臺灣文學館典藏)

 

〈閹雞〉原著手稿
張文環〈閹雞〉短篇小說之日文修訂版手稿,本作首次發表於1942年《臺灣文學》2卷3期,與楊千鶴〈花開時節〉短篇小說同時刊載,相互映照。1943年由林摶秋改編成同名舞臺劇,同年9月由厚生演劇研究會於臺北永樂座首演。
(文學台灣雜誌社捐贈/國立臺灣文學館典藏)


 


∞ 女子力圖鑑 ∞


運河殉情記:陳金快

1926年,臺南運河開通,傳出藝妓及情侶投河自殺的新聞,例如著名的藝伎陳金快與男友吳皆利殉情事件,被改編成各種形式的作品,例如歌仔冊《運河奇案新歌》等。1956年,電影《運河殉情記》描述陳金快悲慘的養女身世,反應當時社會以「養女」為名義,進行「人身買賣」的惡俗。

戰後,養女及媒聘婚姻制度尚未消失。50年代之後,省議員呂錦花等人推動保護養女運動,加上國民義務教育普及化,經濟成長等因素,本省女性才脫去枷鎖,得到人身保障。

◇     ◇     ◇


歌聲開創新時代:林

好(1907-1991),臺南人,為音樂教師、小提琴手。丈夫盧丙丁是著名的社會運動者盧丙丁。林好也是流行歌手,1932年加入哥倫比亞唱片公司,首唱〈月夜愁〉、錄製〈一顆紅蛋〉、〈紅鶯之鳴〉等名曲。雖然較晚加入,但因其獨特的義大利美聲唱法,有別於臺灣本土歌仔戲唱腔,因而常指導提攜後輩,包括純純和愛愛等。1935年代,常與鄭有忠組成的臺灣史上第一個交響樂團「有忠管弦樂團」合作。戰後協助養女林香芸創立「林香芸舞蹈社」,持續推廣臺灣音樂藝文教育。

◇     ◇     ◇


自由戀愛事件:彰化婦女共勵會

1925年,在文協成員的支持,彰化幾名受過新式教育的年輕女性,創立臺灣第一個婦女團體「彰化婦女共勵會」,主張透過女子教育提升女權,也舉辦臺灣第一次女性演講會,但自始就頻遭打壓,處境艱辛。

1926年,婦女共勵會的一名會員,為了體現追尋自由的理想,偕同彰化街長的兒子打算私奔到上海。後來消息走漏,四名參與的共勵會員被抓了回來,並引起當地保守派仕紳的憤慨,指責這是一起「淫奔事件」,然後引爆了文協成員以「自由戀愛」反擊。雙方在報紙總共寫出六十餘篇文章駁火。史稱「自由戀愛事件」。

最後彰化婦女共勵會被迫解散,也間接激勵其他女權志士,各地紛紛成立婦女團體,例如諸羅婦女協進會、臺中婦女親睦會等。

 

上一篇
那個時代,當鬼才能平權
下一篇
威權凛冬,女性平權小萌芽
照片展示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