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學虛擬博物館

訊息
確定
首頁 / 自己走走 - 主題路線 / 臺南 / 踏尋小封神

踏尋小封神

by文學小編
2023.05.30
1042 次點閱
0
0
主題介紹

小上帝爺困愁城,委請趙、康元帥典當通天冠,本欲豪賭來翻本,安知千里順風來攪局,頓使康趙二位輸滿地,怒急見笑轉生氣,誤逮魁星起爭議,眾神牽連仙拼仙,孔子關公猴齊天,府城混戰誰領先,欲知後事如何待你親自前來踏尋小封神。 

路線規劃:

赤崁樓(文昌祠)→大天后宮(媽祖樓)→祀典武廟(關帝爺)→萬福庵(齊天大聖)→開基靈祐宮(小上帝爺)→開基玉皇宮(雷震子)→興濟宮(吳真人)→吳園(四魔王)→開隆宮(七星娘娘)→北極殿(大上帝爺)

第一站►赤崁樓(文昌祠)

景點介紹:

赤崁樓前身為1653年荷治時期興建之歐式建築普羅民遮城(foort provintie),曾為全島統治中心,1661年明鄭政權將其改為承天府衙門。乾隆十五年(1750)知縣魯鼎梅及知府方邦基將臺灣縣署移往今成功國小校址,並將赤崁樓整修成為庭園供民眾遊憩。光緒十二年(1886)知縣沈受謙為振興文教,將引心書院改為蓬壺書院並新建於赤崁樓西側,並將赤崁樓樓基填平,在其上增建文昌閣、海神廟、大士殿及五子祠。日治初期,赤崁樓充為陸軍衛戍病院,此時蓬壺書院及五子祠已分別因地震及颱風變得破舊不堪。大正七年(1918)改制為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臺南分校的臺南師範學校遷校至此。1935年就僅存的海神廟、文昌閣及蓬壺書院門廳進行整修,並拆除大士殿及挖掘荷蘭城堡遺跡。

文學筆記:

「那上帝爺,忍不住,三尸神暴跳,七竅內生煙。即時赤著雙腳,提劍向著媽祖宮口趕來。千里眼順風耳,見勢面不好,將廟門關住,已逃之夭夭去了。任使上帝爺在宮前肆口亂罵,也不出來理會他。正在大發神威的時,適遇文昌祠魁星要往關帝殿,訪問武聖;原來魁星千里眼,同是一個面目,那上帝爺,誤認是千里眼,不分皂白,祭起捆妖索,命黃巾力士將他魁星躂斗縛住,吊在上帝廟前示眾。 」(第二回 真糊塗魁星被吊)

「龜靈聖母心血來潮,屈指一算,知已得手了,忙把龜殼連拍三次,將身騰起空中,坐下一朵烏雲,來小上帝廟。見眾神昏倒,暗將捆仙索解開,救了魁星。可憐尖腳幼手,已弔得骨折筋斷,成了卍字形的破相;喜得一命有救,亦算不幸中之大幸。後來魁星那樣的醜狀,就是這個原因了。」(第五回 自轉車驚走三太子))

第二站►大天后宮(媽祖樓)

景點介紹:

大天后宮主祀媽祖,原為明朝寧靖王朱術桂的府邸,又稱一元子園亭,而現今的觀音廳是明鄭勢力退居臺灣後明室殘權給鄭成功作為精神支柱的監軍府。1683年施琅克臺後寧靖王決心殉國,便捨宅立遺願將府邸改為天妃宮。後來施琅奏請康熙皇帝將天妃晉升為天后,大天后宮成為全臺第一座官建媽祖廟。並為自己立了一塊「平臺記略碑」記述澎湖海戰的事略,此為全臺歷史上第一塊石碑。1894年甲午戰敗後臺灣方面成立亞洲第一個共和國——臺灣民主國,並將後殿(原王府寢宮/今聖父母廳)改為總統府使用。廟內存有全臺目前僅知唯三由府城三郊所獻古匾之二——一塊是位在正殿後方三官大帝上方的「一六靈樞」匾,另一塊則是在副軸線上觀音廳的「貺昭慈濟」匾。另佛祖廟廳的門口內側有一塊咸豐六年的「捐題重修芳名」匾,其上記載臺郡三郊合捐銀參佰肆拾員,這塊匾也是全臺第一塊記載到五條港的文物。

文學筆記:

由於媽祖是童女成神,大道公是童男升仙,民間傳說附會二神相戀,後來媽祖見母羊生產苦狀,因而悔婚。卻也激怒了大道公,因此每於媽祖誕辰之際降雨,欲洗其脂粉;媽祖則於大道公生日施法刮大風,欲吹落祂的道帽。故稱「大道公風,媽祖婆雨」,此一傳說穿插閩南暮春時節氣候,與地方神祇傳說,頗富人情趣味。 

第三站►祀典武廟(關帝爺)

景點介紹:

祀典武廟為1665年鄭經於承天府所建之四大廟之一(其餘為今孔廟、北極殿及大天后宮),時稱大關帝廟,主祀關聖帝君,當時為寧靖王府東北角的一部分,是臺灣最早的官建關帝廟。康熙廿九年(1690)福建分巡臺灣廈門道巡道王效宗擴建,整修三代祠,並將廟門轉向南。康熙55年(1716)福建分巡臺灣廈門道巡道陳璸重修並擴建前殿。雍正三年(1725)因岳飛是宋代抗金名將,為清朝皇室的敵對,雍正皇帝反對岳關併祀並大力推崇關公,將大關帝廟晉升祀典武廟,敕封三代祖先為公爵。乾隆四十二年(1777)知府蔣元樞重修並增建火王殿,乾隆五十四年(1789)知府楊廷理重修,增建戲臺於石埕前緣,並獻了一塊現今成為府城名匾的「大丈夫」。同治元年(1862)增建六和堂,而1897年全臺第一座幼稚園——共立幼稚園即是在此成立。大正十四年(1925)為拓寬大宮町通(今永福路),武廟險些被毀,好在當地紳民向日本政府央請,永福路才從廟旁繞過。1983年被列為一級古蹟。

文學筆記:

車驅六月羅山曲,一飲瓊漿濯炎酷。食瓜徵事話當年,物以人傳名愛玉。愛玉盈盈信可人,終朝采綠不嫌貧。事姑未試羹湯手,奉母依然菽水身。無端拾得仙方巧,擬煉金膏滌煩惱。辛勤玉杵搗玄霜,未免青裙踏芳草。青裙玉杵莫辭難,酒社茶棚宛轉傳。先挹秀膚姑射雪,更分涼味月宮寒。月宮偶許遊人至,皓腕親擎水晶器。初疑換得冰雪腸,不食人間煙火氣。寒暑新陳近百秋,冰旗滿眼掛林楸。誰將天女清涼散,一化吳娘琥珀甌。林幼春 〈愛玉凍歌〉 

第四站►萬福庵(齊天大聖)

景點介紹:

明永曆十年(1656)陣亡於舟山之役的英義伯阮駿,與鄭氏政權交情深厚,且阮夫人亦為鄭姓族人,其遂於1664年隨鄭經來臺,並由鄭經贈宅於此,方位坐北朝南。廟前照牆的來由為1683年施琅攻臺後侵占前王府(今大天后宮)使得阮夫人倍感不齒,轉頭門朝西欲以風水剋施琅,不料被施琅發現,於是建了這座照牆來擋煞。阮夫人餘生頌經禮佛、吃齋修行,附近鄰居便於阮夫人去世後將宅邸改作阮夫人寺,嘉慶十一年(1806)重修時以阮夫人寺諧音改稱「萬福庵」。庵中尼姑救恤孤寡收留棄嬰,但因孩童冥頑哭鬧,遂於庵內供奉齊天大聖神像,直至今日已成為主祀,亦為全臺祀奉齊天大聖之嚆矢,而阮駿夫妻的牌位現今則供奉於二樓左側廂房。廟前猴靈樹王公樹幹上小猴子型態的樹瘤以及廟內林朝英所書「萬福庵」、「小西天」及「三寶殿」三塊匾額都是值得一看的特色。

文學筆記:

「主意定當,離開了本籍水簾洞,來寄留在萬福庵了。豈知鹿角大仙的天羅陣,一連數十日,把萬福庵圍得如鐵桶一般——來下『著猴』的信者就絕跡罕見了。」(第十五回 眾惡猴大戰鹿角仙) 

第五站►開基靈祐宮(小上帝爺)

景點介紹:

開基靈祐宮又稱小上帝廟,主祀玄天上帝,約建於1665年,與大上帝廟(北極殿)同為官建廟宇。昭和7年(1932)因擴建明治公學校(成功國小)將被拆除,信徒將廟移至三川門前重建,使得廟向由座西向東改為座東向西。與廟向相反的山川門及全臺唯一的鎮殿金面玄天上帝神像,是其最大的特色。

文學筆記:

「不拘彼時已經亦有一位大上帝,駐在草花街了。他駐在期間長他一級,而且是舊神食新神。可憐一位新拜命的上帝爺,就被貶在無鬧無熱的小上帝去了。噫!神與人同,這樣境遇,何誰要打睬他咧?眾弟子多用白眼相待伊,所以上帝爺赴任之日,垂頭喪氣,說一句:『看來世上金能語』做訓示,以外就無愛多講。眾弟子見他赴任,無甚言語,誤認伊是豆菜底的,勉強造一間的三分不像寺,四分不像宮的廟宇安之。幸喜上帝爺自幼亦曾讀過『君子居無求安』的論語,忍氣吞聲。」(第一回 上帝爺赴任受虧)

「話說海外蓬萊的古都,有一座赤崁樓,離樓東方數百步,有個小鎮,叫做小上帝,雖在城內,因為人煙疏散,足跡罕到,遂成一個的偏僻地方了。」(第一回 上帝爺赴任受虧)

第六站►開基玉皇宮(雷震子)

景點介紹:

玉皇宮於1670年由尖山一帶居民創建,時稱玉皇太子宮,供奉玉皇四太子。同年鄭成功部將李世輝病重,其子李世金(又稱李四舍)設香案代父祝禱祈求早日康復,並發願事後將擴建廟宇,爾後李四舍募資銀元九百圓擴建玉皇太子宮,居民遂俗稱之為四舍廟。1945年二戰期間遭戰火波及,神像曾暫遷尖山下的興濟宮,戰後重建後才又移回原廟。因創建為全臺最早,稱開基玉皇宮,臺南居民俗稱舊天公廟。

第七站►興濟宮(吳真人)

景點介紹:

大觀音亭(原稱觀音宮)由軍民創建於明永曆32年(1678),隔年由泉州同安的鄭軍將士在一旁興建興濟宮(時稱大道公廟、鎮北坊慈濟宮),為與位於土墼埕的慈濟宮(良皇宮)區別而分別稱為頂、下大道公廟。大觀音亭及興濟宮自創立時就屬同一組織管理,佛道合祀為其一大特色。中央的官廳是現今全臺唯一僅存官廳建築,以八角門與兩廟互通,目前作為文物展覽室及會議場所。廟內古匾甚多,其中以大門口由福建浙江水師提督太子太保王得祿所獻的「保愛生民」及正殿上方由道銜知臺灣府事楚蘄陳懋烈所獻的「大德曰生」最受矚目。

文學筆記:

「康、趙元帥無法,趕回小上帝廟,把三太子被自轉車驚走的事說明一番。上帝爺摸不著頭路,嘆了一口氣,再令康元帥,往興濟宮請孫真人救李天王,然後設法後事未遲。」(第六回 孫真人藥救李天王)

第八站►吳園(四魔王)

景點介紹:

公會堂建於1910年,由矢田貝季陸設計,當時稱臺南公館,1923年改稱臺南公會堂,是當時市民重要的集會場所,也兼具教化百姓的功能。臺灣文化協會成立後,蔡培火、連橫等人亦在此處演講。其建築特色為閩洋混搭,兩翼女兒牆因此地原為道光年間鹽商吳尚新的紫春園(今稱吳園),故加入了閩式的綠釉花磚,為西洋式建築增添了幾分本土色彩。

第九站►開隆宮(七星娘娘)

景點介紹:

開隆宮俗稱七娘媽亭,建於雍正十年(1732),主祀七星娘娘(七娘媽),為臺灣歷史最悠久的七娘媽廟,以做十六歲習俗聞名。

文學筆記: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第十站►北極殿(大上帝爺)

景點介紹:

北極殿創建於1665年,為鄭經所建之四大廟之一,時稱真武廟、大上帝廟。永曆廿三年(1669)寧靖王朱術桂親書頒贈「威靈赫奕」匾。此地據傳於荷蘭時期曾為漢醫館,鄭軍攻臺時於此處醫治傷兵,後來將此地改為供奉航海神玄天上帝的北極殿。嘉慶七年(1802)大上帝廟整修,廟後增建桐山營班兵公館(桐山營曹館),現作為北極殿文物館使用。道光十五年(1835)再次重修,隔年完工。此次整修加祀了觀音菩薩,紳商蔡日進及吳尚新分別敬獻石香爐及姑蘇銅鐘。直至1854年再次重修後才改名為北極殿。明治四十年(1907)因拓寬竹仔街(廟前民權路)拆毀三川殿,三川殿及過水廊退縮重建。民國53年因再次拓寬民權路又將前殿拆毀,後來重修再退縮重建並增建拜亭。北極殿於民國74年列為國定二級古蹟。

撰寫作者
文學小編
以「臺灣文學連結生活」為主軸,將作家或作品與在地生活的連結
相關標籤
路線評分
0 分
加入收藏
關閉
加入收藏
學習清單
評論
您需要登入才能留言。如尚未成為會員,請先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