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學虛擬博物館

訊息
確定
首頁/
共創文章
返回共創文章

覃子君:霓虹下,遇見楊逵

作者:覃子君
2020/11/18
瀏覽人數:1345

that wanaka tree

國立臺灣文學館委託唐草設計公司布置的藝文大廳裝置藝術「太空霓虹.閱讀楊逵」(影像來源:三文工室SANWEN STUDIO)

 

太空霓虹

看見星系邊界的霓虹光芒,

波光粼粼,

沉浸在浩瀚太空。

受島上滋潤的人們,

有幸遇見對抗時代的傲骨,

那充滿熱忱、追求自由的靈魂,

不妥協、不屈服的精神,

領略我們徜遊字裡行間,挖掘未完的故事。


2018年12月,以作家楊逵為主題,從館藏的手稿「新生筆記簿」發想的裝置藝術「太空霓虹.閱讀楊逵」,在臺灣文學館1樓藝文大廳展出至3月。這次的策展概念,源自「拾藏」。

that wanaka tree

國立台灣文學館藝文大廳裝置藝術「太空霓虹.閱讀楊逵」局部照。(影像來源:三文工室SANWEN STUDIO)

 

幕後:我們從藏品出發,寫下我們的提案

去年,臺文館以館藏品為主軸,推出藏品概念商品品牌「拾藏:臺灣文學物語」,同時也透過一篇篇書寫藏品概念之轉譯文章面對大眾,品牌下所產出的每篇文章都是作為一個文學博物館,面向民眾、產業界、藝文界所提出的提案書,希望我們的文學概念可以正視著大家所處的情境,成為讓大家看到的一道光,一起往前進,產出美好的方案。

that wanaka tree

拾藏商品「新生筆記簿」同步上市中。

在拾藏團隊負責藏品轉譯的作者群中,我們的重要夥伴許宸碩寫下〈重習語言與禁忌的遺骸——楊逵《新生筆記簿》〉一文,這數千字的提案書,透過再次詮釋成為了此裝置藝術的重要概念。開展同時,我們以楊逵手稿「新生筆記簿」研製的同名商品也同步上架,在藝文商店販售。我們將藏品所乘載之文學主題與時代脈絡,分別透過展覽、商品為載體,一紙紙手稿上的文字被轉化、詮釋發展不同的語彙,與博物館的觀眾、市場消費者展開對話。

幕前:文字躍起,幻化為光的舞者

在臺文館,藝文大廳是一個人群匯流的開放式公共空間。開館15年來,這個空間也乘載著館員們不同的想像與期待:「希望這是一個舒適的閱讀空間」、「讓觀眾看到的不僅是古蹟建築,如果我們可以給這個空間添一些文學氛圍」……。據此,我們初步設定了這次策展的關鍵字:「閱讀空間」、「拾藏」、「楊逵」。進一步,我們從楊逵作品〈壓不扁的玫瑰花〉,提出我們的核心概念:「象徵對生命充滿熱情,追求自由,不妥協、不屈服的靈魂。」正如楊逵此篇文章的原名〈春光關不住〉,從生活夾縫中找到光明的希望。

that wanaka tree

國立台灣文學館藝文大廳裝置藝術「太空霓虹.閱讀楊逵」局部照。(影像來源:三文工室SANWEN STUDIO)

楊逵作品中的玫瑰意象,成了高掛的玫瑰,桌上的玫瑰,地上的玫瑰,此時的主角;時而附著在光影上,隨著時間軸,沿著大廳頂端垂下的霓虹簾幕,向在空間中往返穿梭的群眾,敘述著一篇篇絢麗的故事。作為觀看者,那泛黃的、橘紅的、紫藍的光影,像是映照在每個人的心中,那個隨著光線的指引,翩翩起舞的蝴蝶,努力參透出面對各種人生境遇的勇氣。桌上的對話框,印上簡單的提問,印上延伸閱讀的QR Code圖案,桌上擺放著楊逵手稿複製品,靜靜地在等待回應每個關切的目光。我們期待,可以讓文學與觀眾展開對話的方式,可以如此直接而單純的,像享受陽光灑下時那般自然與自在。

一篇從藏品拾起的故事

that wanaka tree

國立臺灣文學館近期發表的新視覺。

 

不管在陽光絢麗的早晨,或是在陰雨綿綿的午後,在博物館大門為您敞開的任何時刻,我們相信,在心與心相遇的那刻起,作家心心念念寫下的每一個文字,都能為我們帶來力量。或許,這就是我們需要文學的陪伴,最單純的想望。

——同篇刊於《台灣文學館通訊》62期「展覽與活動」


★ 作家小傳

楊逵(1906-1985),出生於臺南新化。創作尤以小說、評論為主,此外還有十多本劇作與數首詩歌。文學創作大致可劃分成兩大階段,第一階段的楊逵文學出現較為強烈的批判、現實主義精神;第二階段則寫下了許多以自身體驗、家庭、親情為基礎的勵志性作品。楊逵的文學就如同他的一生,儘管障礙重重、挫折不斷,但是仍然持續地將樂觀進取的希望注入在作品中。

★ 延伸閱讀

★作者簡介

覃子君 博物館工作者。在生命的轉捩點,因為文學,看到不一樣的世界;更因為在博物館工作,看見文學與博物館之間的各種可能。

瀏覽人數:1345
推薦文章
標籤
我要留言
您需要登入才能留言。如尚未成為會員,請先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