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學虛擬博物館

訊息
確定
首頁/
共創文章
返回共創文章

【臺文天文臺】林鈺凱:您點播的〈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來了

作者:林鈺凱
2021/12/29
瀏覽人數:929

【文學與音樂,迸出新滋味】

由呂泉生作曲,王昶雄作詞。且看臺灣音樂與臺灣文學如何攜手合作,把〈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送進每個臺灣人的內心。


一位十四歲少年考上臺中一中,在三年級時到東京修學旅行,聽了場音樂會後,決定終生奉獻給音樂。回臺後,他求祖母買了把小提琴,照搬操作二胡的概念,無師自通地練習了起來,甚至逃學到無人的山坡地,拉著琴,徜徉在優美的旋律中。

於是,五年制的中學,他讀了六年才畢業。

為伊消得人憔悴,都是為了音樂

故事得先從他說起。

他是呂泉生,一位熱愛音樂到曾經因此延畢的少年。1916年生於臺中縣神岡鄉的基督教家庭。從小就有一副好歌喉,參加教會唱詩班,可說是自幼就浸泡在音樂裡。

1936年,二十歲的呂泉生到日本東京東洋音樂學校讀鋼琴科,因不幸的意外拉傷右肩、傷了手指,只好捨棄成為鋼琴家的夢想而改修聲樂。畢業後,待在日本,至東寶日劇演出,成為臺灣第一位職業劇場演唱家。此時他也推薦臺灣第一才子呂赫若,一起參加劇團演出。

某天,東寶日劇為籌劃一個新節目而調查臺灣民謠,日本人不解地問他:「臺灣的民謠何以如此貧乏呢?」

來自臺灣的呂泉生當然不這麼認為,這使他下定決心要收集臺灣的民間歌謠。

與臺灣文學的不解之緣

1943年,呂泉生因父親病逝返臺,此時戰事頻繁,呂泉生滯留大稻埕,在臺灣廣播電臺任職,也擔任合唱團指揮兼作曲。同時,也跟啟文社的張文環、王井泉、黃得時、中山侑等藝文人士有密切交往。

他也開始以筆名「呂玲朗」在《臺灣文學》雜誌上發表文章。

別人都是創作、寫評論,只有他獨樹一格,投稿歌謠採集,例如嘉義民謠〈六月田水〉;或將收集來的歌謠譜成合唱曲五線譜,例如宜蘭民謠〈丟丟銅仔〉。

他將這些民謠作為他創辦的厚生合唱團的練習曲。也在同年,與張文環、王井泉等百多人組成厚生演劇研究會,在臺北永樂座戲院演出張文環作品《閹雞》,以上述兩首作為該劇的舞臺音樂。

據說演出時,觀眾反應非常熱烈,跟著音樂手舞足蹈,甚至還與臺上樂團並聲合唱。或許因為太受歡迎,被日人認為有違皇民化「新臺灣音樂」的推行,而禁止在臺灣演唱。

儘管如此,呂泉生的電臺友人卻向他要了厚生合唱團的演唱錄音,將〈六月田水〉、〈丟丟銅仔〉寄到日本,在東京廣播協會上播放。

臺灣音樂在臺灣被禁,卻在異地放送,自己民族的歌聲無法在故鄉演唱,令呂泉生有很大的感慨,但這也更堅定了他對臺灣音樂與文化的關懷。

王昶雄與呂泉生兩人,留日、返臺、在臺灣藝文圈活動的時間差不多,很快就成為一生的知己。(藏品/王昶雄家屬提供,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王昶雄與呂泉生兩人,留日、返臺、在臺灣藝文圈活動的時間差不多,很快就成為一生的知己。(藏品/王昶雄家屬提供,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喜歡音樂的文學少年

呂泉生結交的藝文好友當中,有一位名叫王昶雄,與呂泉生同年生。出生於臺北,年輕時也到日本留學,從齒學系畢業後,1942年返臺,在淡水開設牙科診所。

王昶雄是一位文學少年,日治時期的創作豐富,主要以小說為主,也是《臺灣文學》雜誌的一員。

兩人留日、返臺、在臺灣藝文圈活動的時間幾乎差不多,結識的也都是同一群藝文界好友,他們經常聚在由王井泉開設的山水亭裡,各抒己見、高談闊論。

儘管所學專業不同,英雄卻所見略同。王昶雄沒受過相關音樂訓練,卻也非常喜歡音樂,他曾在觀賞合唱演出時,在筆記本寫下這樣的文字:

每一團員,不論是正在演唱,或等待合唱,都全神貫注於他的手勢,隨著手勢,都分秒不差的整齊一致,而千音一響。演唱者與指揮者,結為一個生命的整體。

或許正是因為兩人同樣都會為了樂音而驚嘆動容,才有機會譜出之後動人的曲子。

王昶雄沒受過相關音樂訓練,卻也非常喜歡音樂,曾在筆記本寫下心得。(藏品/王昶雄家屬提供,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王昶雄沒受過相關音樂訓練,卻也非常喜歡音樂,曾在筆記本寫下心得。(藏品/王昶雄家屬提供,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打開心內的窗,會看到五彩春光

1947年,二二八事件,沒人料想到的時代轉場,竟影響了臺灣人的命運走向。

山水亭,臺北的文藝沙龍,日人認為最有代表性的臺灣料理店,曾聚集臺灣最重要的文學家、音樂家、畫家等藝文人士,他們幾乎以山水亭為精神上的家,在《呂赫若日記》中也可見許多關於山水亭的回憶:

1943年7月20日 下班後去山水亭一看,王昶雄來了。晚餐給王井泉請。來會者:陳逸松、文環、石樵、天賞等人。......(鍾瑞芳譯)

山水亭可說是象徵了日治時期臺灣文化的黃金年代。

然而,二二八事件發生後,所有文學刊物都被查禁,日語也全面禁絕,日治時期作家迫於恐怖的政治現實,全都停止了創作。山水亭的藝文盛會當然也不復見,不久後,終因經營困難而歇業。

王昶雄也與眾多文友一樣,中斷了創作,專心做齒科醫師本業。

呂泉生待的臺北放送局,改名為臺灣廣播電臺,後又改為中國廣播公司。呂泉生繼續留任,並成為推動臺灣合唱教育的重要舵手。

王昶雄四十年之後回首過往,重新憶起此曲的創作經驗。(藏品/王昶雄家屬提供,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王昶雄四十年之後回首過往,重新憶起此曲的創作經驗。(藏品/王昶雄家屬提供,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時間很快地過了將近十年。某日早晨,呂泉生出現在王昶雄家門口,一見多年的好友,呂泉生開口就說:

咱們交情夠,憑你我的淡薄仔名氣,嘛有夠格來搭配作詞作曲,上好是臺語歌詞,咱用懷念來作為主題,你想按怎?

王昶雄想起自己十一年的留日歲月,當時身處異鄉,每到黃昏之時,人們都有個家可以回去,唯獨自己形單影隻,而故鄉在遙遠的南方。於是想到,若能打開內心的窗戶,透過心窗,或許就能望見故鄉的青山,聞到泥土的芬芳。

創作出〈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之後,優美輕揚的旋律傳遍海內外,尤其是旅日、旅美臺人之間,總能以此曲聊慰相思。

王昶雄認為音樂具有療癒人心的力量,當人們感到鬱悶,生活疲累、充滿壓力時,只要聆聽到優美的旋律,便會隨著縷縷音韻起伏而悲喜,心中的情緒便得以宣洩抒發。

而這首歌曲,正具有這樣的意義。

此曲的意涵也不局限於懷鄉。王昶雄四十年之後回首過往,重新憶起此曲的創作經驗,他認為只要是人,都有懷念的思緒,無論是懷鄉、懷人或懷事。但更重要的是,人心別因為過去的事物而自我封閉。只要打開了心門,仍會看見清新美好的世界。


★作家小傳

王昶雄(1916-2001),本名王榮生。日本大學齒學系畢業。創作以小說為主,另有評論、詩歌、散文等。早期使用日文寫小說、詩、評論,發表在中、日兩地報刊上。戰後一度中斷文學創作,在呂泉生的鼓勵下,寫出了多首歌詞。八○年代以後仍寫作不輟,主要是回憶性、批判性散文。辭世後獲頒「臺灣文學牛津獎」。

呂泉生(1916-2008),筆名呂玲朗。生於臺中縣神岡鄉的基督教家庭。著名作曲家、合唱指揮家。曾採集臺灣民歌、改編與創作歌曲。擔任榮星兒童合唱團的團長兼指揮,直至退休,對臺灣合唱的推廣影響深遠。有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例如〈杯底不可飼金魚〉、〈搖嬰仔歌〉、〈阮若打開心內門窗〉。

★自我介紹

林鈺凱,筆名木凱。臺大中文系、臺文所畢。視創作為畢生職志。

我都在「木凱創作道」出沒,有臉書、IG、網站,歡迎來串門子。

瀏覽人數:929
推薦文章
標籤
我要留言
您需要登入才能留言。如尚未成為會員,請先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