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學虛擬博物館

訊息
確定
首頁/
共創文章
返回共創文章

班與唐:浪子回頭的海邊詩人——王登山《偽リなき告白》

作者:班與唐
2023/02/10
瀏覽人數:855

【當鹹味僅剩回憶】

王登山的詩,嚐得到海港的鹹味,骨子裡藏有浪子性格,卻心繫故鄉的鹽田。這樣的詩人,為何在戰後卻銷聲匿跡?


沉迷酒精的浪子詩人終於要回頭

  1953年,王登山未出版的《偽リなき告白(無偽的告白)》手稿被發現,內容有詩跟小品文。封面是原子筆塗繪,模仿活版印刷的圖樣。經過呂興昌教授的整理、翻譯,我們得以閱讀到王登山的作品。

  翻開第一頁,前言寫著:

  「當然,說不定都是些毫無價值的作品,只是如果能理解我如何跟生活苦鬥著而愛著文學,我就於願已足了。」

王登山《偽リなき告白(無偽的告白)》,記錄其十八至二十七歲時期的靈魂絮語,雖未出版,但情真意切的文字令人為之動容。(藏品/郭昇平提供,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王登山《偽リなき告白(無偽的告白)》,記錄其十八至二十七歲時期的靈魂絮語,雖未出版,但情真意切的文字令人為之動容。(藏品/郭昇平提供,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寫下這段話的王登山已經四十歲,膽怯的字句,難想像是那位奔放的海邊詩人。手稿抄寫的作品,是來自十八到二十七歲的靈魂。標題的「無偽」,一方面象徵坦率的詩風,另一方面是他此刻的心境,當人已一無所有,唯有真誠渴望傳達給他人。

王登山《偽リなき告白(無偽的告白)》手稿節錄。(藏品/郭昇平提供,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王登山《偽リなき告白(無偽的告白)》手稿節錄。(藏品/郭昇平提供,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可是妻啊

  我堅決相信

  我堅決相信

  有朝一日我們貧窮的家庭

  也會花開小鳥來歌唱

  幸福喲幸福的日子會來臨——〈給妻子的話〉

 

  時光回到1937年,此時的王登山二十四歲,在鹽分地帶好友的見證下,與郭水潭的妹妹郭倫結為連理。自詡是「天下第一冰人(媒人)」的吳新榮,為這位鹽分地帶作家後輩感到欣慰。身為大舅子的郭水潭,則將不捨的心情,寫成〈廣闊的海——給出嫁的妹妹〉(原文標題〈海は廣い——嫁いで行く妹に〉)這首詩,安慰妹妹說:海邊的善良丈夫,會溫柔地牽著你的手,讓你撿起海邊美麗的貝殼,你就會知道海跟陸地比起來,是多麼廣闊。

  好友們都感嘆,這位性情豪放的鹽村詩人,終於要浪子回頭了。

  王登山原本出生自小康家庭,十四歲時一首〈我的父親〉在《臺灣日日新報》獲得佳作,然而在父親去世後,他的學業被迫中斷。回到家鄉,王登山陷入人生的低潮。

  在這煎熬的時期,所幸他認識陳奇雲、郭水潭等人,決定跟他們一起加入不排斥臺灣人的「南溟藝園」,從而走進詩的世界,在詩句裡訴說內心的痛苦。

 

  夜在行走

  苦悶的夜在行走

  奏著人生的哀歌

  像夢遊病人一般

  我仍舊徘徊在夜深的海灘上——〈苦悶之夜〉

 

  王登山的作品,看得見困頓的真貌,甚至不拘謹正確的句法。好友林芳年形容,王登山的詩就像他的為人,流露著天真無邪。他與吳新榮等人籌組「佳里青風會」,以及後續的「臺灣文藝聯盟佳里支部」,想把社會的現實寫進想像無窮的詩裡。

  王登山在詩裡寫:「鹽村是我生命的人」,卻也在文章中坦白,當他流連在夜晚熱鬧的風化區時,「我哀然站立夜深的街角,眺望著這些扭曲的風景,在心裏深深地想起寂寞的人生。」在女人懷裡買醉的王登山明白,再多的酒精與女色也填補不了內心的空洞。

  直到他與郭倫結婚後,酒與女色從詩中退場,取代的是一般上班族的小確幸,手握著專賣局北門出張所發的薪水袋,在騎自行車回家時,盤算星期天要怎麼跟家人度過。

 

  啊!我感覺著:

  眼前看得見的

  不論大小

  都毫無憂慮

  都洋溢著喜悅——〈明天星期日〉

 

  那是王登山流露內心平靜的美好時光,只可惜平靜的生活過得短暫。

 

敵不過藝術家的性格,詩人再次走上浪子道路

  王登山的藝術家性格,讓他無法只作為平凡的丈夫。他決定不顧家人的反對,加入新劇團寫劇本,開始在各地流浪表演的生活。

  夜晚的劇場,屋頂傳來春雨的淅瀝聲,聽來格外寂寞。王登山失眠,想起鹽村的家人,硬是吞下喉嚨的哭泣聲,深怕旁人聽見。

 

  母親、妻子和孩子們

  溫柔的臉

  可懷念的臉

  可愛的臉

  像走馬燈變幻著

  浮上眼瞼背後——〈流浪之歌〉

 

  終戰前後那幾年,王登山試圖在新劇團圈奮鬥,如同他對詩滿懷的理想,期望作品能反映時代與人民的心聲。然而,新劇比不過電影的人氣,最後劇團宣告解散,王登山短暫的戲劇生涯便結束了。

  1958年《民聲日報》副刊有一首〈我愛鹽村〉的詩,淺白的中文句子寫著:「我愛塩村,塩村是我的故鄉,是存在一個海角的村落。」好像能看見王登山努力用剛學習的中文字,一字一筆刻出句子,想拾回詩人的熱情。

  「佳里青風會」的林芳年多次感嘆,要是王登山當初沒選擇跟隨劇團,或許下場不至於如此。然而誰都無法讓時光倒退,王登山之後不再有作品產出,在北部工廠安靜賺錢養家,直到孩子長大後,搬到屏東度過晚年。

  海邊的浪子詩人回家了,但是歸宿少了映襯藍天的鹽田,鹹味僅剩下回憶。

  1982年,六十九歲的王登山,出席鹽分地帶文藝營的聚會,鼓勵在場的晚輩勇於創作,那位曾經的海邊詩人還沒離開大家。

  就在那場聚會不久,王登山便辭世了,留下原子筆抄寫舊作的手稿,是他作為詩人一生的足跡,如同他在〈獨語〉中寫到:「詩是詩人無偽的感情告白。」這些作品,就是他留給這個世界,以及自己,最無偽的告白。

 

作家小傳

王登山,生於1913年,臺南北門人,與吳新榮、郭水潭、林芳年等人並稱北門七子,籌組「佳里青風會」與「臺灣文藝聯盟佳里支部」。1935年加入楊逵創立的《臺灣新文學》雜誌,擔任新詩編輯委員。戰前在《南溟藝園》、《臺灣新民報》及《臺灣新文學》等發表詩與小品文,戰後留有手稿《偽リなき告白》。

自我介紹

班與唐,一九九三年生,曾獲鍾肇政文學獎、臺積電文學賞,著有日治時代小說《食肉的土丘》,經營FB、IG、YouTube頻道「熬夜的便當」。

瀏覽人數:855
推薦文章
標籤
我要留言
您需要登入才能留言。如尚未成為會員,請先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