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學虛擬博物館

訊息
確定
首頁/
共創文章
返回共創文章

朱宥任:一場打了兩年,牽扯四百年歷史的正名運動!

作者:朱宥任
2020/11/18
瀏覽人數:668

that wanaka tree

(藏品/許丙丁捐贈,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個藏品】

  在本專欄〈琉球王國的大航海時代〉一文中,提到過去的琉球王國(今日的沖繩縣)曾是明朝的藩國之一,因此,每當琉球國王位交替之際,就會通知明朝政府,而明朝朝廷收到消息後便會派遣冊封使至琉球,承認新國王地位。在相關文獻中,《使琉球錄》便是中方冊封使所留下的紀錄之一,有數位使者都曾撰寫過《使琉球錄》。且由於書中記載了許多當時琉球的狀況,使得《使琉球錄》成為研究琉球文史相當重要的參考資料。

  近來,「正名運動」甚囂塵上,在《使琉球錄》當中也有一場關於「正名」的紀錄,不過這個被正名的東西有點特別,不是球隊、不是國家名稱,而是「沖繩麵(沖???,okinawa soba)」。

  沖繩麵不只是沖繩街頭巷尾常見的在地美食,在外國遊客喜好的沖繩料理中更是經常名列前茅。不過對臺灣人而言,必然能感受到的是,比起日本的蕎麥麵或拉麵,沖繩麵無論是形式還是口味,其實都與臺灣的麵食更為相近,或許是因為臺灣的麵食與沖繩麵都極可能受到中式麵食的影響所致。而與此相關的紀錄,就載於《使琉球錄》之中。


that wanaka tree

(藏品/許丙丁捐贈,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一五三四年,琉球王國的尚清王即位當時,明朝大臣陳侃曾以冊封使身分來到琉球,並寫下現知的第一部《使琉球錄》。而在之中的「諭祭文」一段,有著「祭品:牛一隻,豬一口,羊一?,饅頭五分,粉湯五分……」的記載。有說法認為,這裡的「粉湯」就是早期的一種琉球麵食,甚至可能是沖繩麵的前身。而在明朝使團飲食所需的食材清單中,確實也有製麵所需的小麥粉。不過因為沒有直接證據,所以陳侃寫的「粉湯」是否真的就成了日後的沖繩麵,贊成和反對兩派都有。然而可以確定的是在與中國頻繁往來下,也促成飲食文化上的交流,使得一些中式料理確實因此影響了琉球。

that wanaka tree

(藏品/許丙丁捐贈,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不過,這時載於冊上的食物,大抵流傳在琉球的貴族階層之中,對一般平民幾乎可說是無緣的。到了琉球王國滅亡,日本全面統治沖繩的時代,先是有中國人在那霸經營了「唐人麵」店鋪,接著藉由在此鑽研料理的當地人,逐漸將此類麵食料理散播出去。後來製麵機開始普及化,更讓這些麵食越來越普及。

  此時的麵食料理雖蓬勃發展,名稱方面倒還沒有共識。從「支那麵(??)」或單純以琉球語的「麵(??)」到「琉球麵」的稱呼都有。隨著當時中日關係日益敏感,那霸警察署長在一九一六年訂出了以「琉球麵」作為名稱的規定,不過並沒有確實的執行,支那麵等名稱還是在民間廣為使用。後來中日雙方正式開戰,傳說曾因為看到「支那」產生誤會,發生過日軍軍官與店家發生衝突的事件。

  二戰末期,沖繩戰役重創了沖繩本島,本來林立的沖繩麵店也大多毀於戰爭中。然而新生的契機倒也在此時造訪:為了應急基本的食糧需求,美軍緊急調來了大量的小麥。一方面為了將這些小麥效率地轉化成食物,一方面又因為戰爭讓許多男性陣亡,許多女性必須一肩扛下扶養重擔,於是讓眾多沖繩人紛紛投身於麵料理的製作與烹飪之中。於是這碗麵不只在戰火後獲得重生,更戰後重建的艱辛中餵飽了許多沖繩人民,此時名稱也才終於逐漸統一為現今熟悉的「沖繩麵」。

  不過即使「沖繩麵」得到沖繩人的認同,這個名字又突然遭遇到一場危機:一九七六年,沖繩縣生麵協同會的理事長土肥健一收到一則通知,寄件者為「全國生麵公正取引協會」,表示:「由於沖繩麵(??)皆由小麥粉製成,原料中並未使用任何蕎麥粉,違反蕎麥麵(??)需要蕎麥佔成分三十趴以上,小麥七十趴以下的規定,因此必須進行名稱更改,不得再使用??之名。」

  接到通知的土肥非常不能諒解,他認為「沖繩麵」之名不僅早已是習慣稱呼,而且名稱上還蘊含著這道料理背後的種種,實不宜再做改變。他呼籲此事必須嚴正看待,然而在他堅守立場的同時,其他沖繩人的反應卻顯得冷淡。縣府人員不贊同上訴抗爭,熟識的製麵師傅雖有不滿,卻也僅僅表示無奈而已,並沒有對「沖繩麵正名運動」有明顯的支持意願。

  不過土肥看穿這一切有所蹊蹺。大家其實不是覺得輕易放棄「沖繩麵」這個名字沒關係,而是當時沖繩剛脫離美軍政府統治,回到日本統治轄下不久,社會充滿了對未來的不安,更不敢明顯忤逆日方要求的氛圍之下,才會對這個議題消極以對。了解到這點的土肥,下定決心乾脆自己一人行動。

  首先他自己煮了麵,帶了食器用具,直接殺到東京食糧廳處,要求他們品嘗麵條,並且向他們解釋沖繩麵是怎麼樣的一道料理。然而經過幾個小時候放置的麵,試吃的官員們理所當然的做出「不好吃」的回應,這時土肥馬上當面邀約:「在你們家鄉的食物,一定是在家鄉吃味道才是最好的吧?既然如此,那就來沖繩吃吃看吧。」

  此後土肥以一個月平均一到兩次的頻率,積極前往東京遊說。其間也帶過一些官方人士來到沖繩,讓他們了解道地沖繩麵的滋味,或者參觀沖繩麵製作現場,提供相關資料等等。在努力不懈的交涉下,一九七七年協會宣布「沖繩麵」的名稱可以保留,然而允許使用範圍只可在沖繩縣內。

  但土肥對這個折衷結果並不滿意,他認為沖繩麵這個名稱無法在向外流通,那麼爭取的意義就打了折扣。這時他想到一個方法:既然單以「沖繩麵」不能合格,那乾脆改以「本場 沖繩麵」的方式進行名稱登錄。因為加了「本場」兩字,便可像「札幌拉麵」、「讚岐烏龍麵」一樣,身為某地的特色料理至沖繩縣外使用,就可以不牴觸規則,又保留了「沖繩麵」的部分。

  然而為了爭取正名,日本食糧廳又開出了新的難題,要沖繩方繳交能說明沖繩麵之在地特色的相關文件。可是雖然是一吃就知道與日本麵食極為不同的特色料理,但以資料面來說,大多數的東西早在沖繩戰中散逸,令土肥苦惱不已。然而,土肥偶然間透過友人得知,北京大學方面表示有過去一些關於琉球王國的記載,其中或許有相關的資料。知曉此事的土肥馬上二話不說直衝北京,因此才從陳侃《使琉球錄》中的諭祭文中挖出「粉湯」的情報,他立刻帶回沖繩請知名教授翻成日文,這才通過食糧廳的要求。

that wanaka tree

(藏品/許丙丁捐贈,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終於在一九七八年十月十七日,「生麵類表示相關公正競爭施行規則」的附項「名產、特產、本場的表示」中,追加了「本場 沖繩麵」這一條目。此時距離生麵協會撤除沖繩麵稱呼的要求,已經過了兩年又八個月。也就是說,不過就是為了爭取一碗麵的稱呼,就得耗上超過兩年半的時間。然而其中超過四百年的演變流傳,得知這碗麵曾經來自他處,卻又在這裡生根茁壯,還在戰後復興中佔據一席之地,兩年多的努力倒又顯得渺小了。而在正名過程中遭遇的挫折,也多虧了部分人士的堅定立場與鍥而不舍才終至克服。直至今日,土肥依舊仍在為推廣沖繩麵盡心盡力,十月十七日也被稱為「沖繩麵之日」,作為紀念這段守護「沖繩麵」之名的曲折經過。

 

 


★作家小傳

陳侃,正德二年生(1507年),字應和,號思齋,浙江鄞縣人。明朝政治人物。 陳侃曾於嘉靖十三年出使琉球王國,因待風所需,在琉球王國短暫停留四個月,滯留的日子裡,將出使所見經歷,和當地見聞以文字詳細記錄,並在回國後整理成出,取名為《使琉球錄》。

因陳侃之前的冊封使琉球使錄大多失傳,且許多琉球王國文獻記錄內容,大多以訛傳訛,收錄內容謬誤甚多,因此陳侃的《使琉球錄》更顯其價值,為後人瞭解琉球王國留下珍貴的史料。

★延伸閱讀

追尋冊封使節蹤跡 探索五百年前中國至琉球海上之旅

★觀測員簡介

朱宥任 一九九○年生。著有小說《好球帶》、《地下全壘打王》。二○一七參加沖繩縣政府獎學金計畫,於琉球大學留學與東洋企劃印刷實習。

 

瀏覽人數:668
推薦文章
標籤
我要留言
您需要登入才能留言。如尚未成為會員,請先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