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學虛擬博物館

訊息
確定
首頁/文學展示/文學力──書寫LÁN臺灣 常設展/
始動,島孕育的・與海帶來的
返回文學展示

文學力──書寫LÁN臺灣 常設展

始動,島孕育的・與海帶來的


  


 

 

ʕ •ิ o •ิ ʔ 我們的生命即是傳說:口傳文學

原住民族是臺灣島上第一批住民,創造了最初的文化,也是臺灣文學的開端。

原住民族最早期的文學,是以「口說」形式流傳。他們創作故事與歌謠,運用富有節奏感與韻律的語言傳誦這些作品。那是沒有文字的時代,越是琅琅上口就越能幫助記憶、便於傳遞,一代一代解釋世界如何形成、星辰如何運轉,也歌頌英雄、記錄知識與禁忌。大量神話與傳說,反映了他們面對自然的生命經驗。
 

《口耳相傳的文學故事》語音裝置。
野生動物常出現在原住民的傳統日常,成為神話故事的重要角色,在欠缺文字紀錄的時代,傳說透過口傳形式,以美麗的族語聲韻保存下來,邀請你親至現場湊耳聆聽。 (更多關於原住民與動物的故事 ☛ https://bit.ly/2HlGM7l

 

▸ 口簧琴|在臺灣各原住民族多有之,不分男女老少皆可演奏,無論是在信號傳達、娛樂、求偶、慶典婚宴、舞蹈等皆有其意義與價值。


 


 

≖‿ゝ≖✧ 把風景裝進韻腳裡:古典文學

1662年明鄭時期,沈光文漂流來臺,古典文學在臺灣萌芽;不久,鄭經和陳永華建立的教育體系,為古典文學奠定了基礎。

清領時期,臺灣文學多為「遊宦文人」所寫。他們因旅遊或任官而來,以「覽異」的眼光看待臺灣與「中原」的不同,海洋經驗、氣候、物產的描述最讓人驚豔,如高拱乾奠立的「八景」書寫傳統。清代中期,先後出現開臺進士鄭用錫、開蘭進士楊士芳、開澎進士蔡廷蘭等本土文人。不同於遊宦文人,他們著重描寫臺灣風土民生、社會狀況。例如大龍峒陳維英等的楹聯文學、竹塹林占梅等的園林文學、彰化陳肇興等的社會寫實、府城施瓊芳等的善於用典。

1895年乙未割臺,山河易主,悲憤是日治初期文人的寫照。有人選擇西渡中國,而留在臺灣的文人,則迂迴面對殖民統治,留下豐富的作品,成為日治時期詩社百家林立的先聲。
 

《臺灣八景詩》互動裝置。
輕觸螢幕的水墨畫,坐落在臺灣各地的八景,便在清領時期的八首古典詩裡現身。

 


浩蕩孤帆入杳冥,碧空無際漾浮萍。
風飜駭浪千山白,水接遙天一線青。
回首中原飛野馬,揚舲萬里指晨星。
扶搖乍徙非難事,莫訝莊生語不經。


──郁永河〈渡黑水溝〉
 

 


葡萄綠乳西土貢,離支丹實南州來。
此瓜傳聞出呂宋,地不愛寶呈奇材。
萬曆年中通舶使,桶底緘藤什襲至。
溉植初驚外域珍,蔓延反作中邦利。
碧葉朱卵盈郊園,田夫只解薯稱番。
豈知糗糧資甲貨,汶山可廢蹲鴟蹲。
聖朝務本重耕籍,地生尤物補磽瘠。
不須更考王禎書,對此豐年慶三白。


──施瓊芳〈地瓜〉
 

 


往事何堪說?征衫血淚斑。
龍歸天外雨,鰲沒海中山。
銀燭鏖詩罷,牙旂校獵還。
不知成異域,夜夜夢臺灣。


──丘逢甲〈往事〉
 

 

  

施士浩《喆園吟草》,卷三封面、卷四內頁|施士洁(1856~1922),字澐舫,又號喆園。清臺灣縣治(今臺南市)人。其詩文作品見於《後蘇龕合集》及《全臺詩》第拾貳冊,《喆園吟草》四冊則未見其中,足見其珍稀。

 

▸ 洪棄生《寄鶴齋詩草乙未以前謔蹻集》,卷一目錄、卷二內頁|洪棄生(1866-1928)代表性詩集之一,成文於清光緒12年(1886)至21年(1895),收錄〈西洲曲〉、〈金陵八詠〉等35首詩,多為洪棄生以清朝知識份子的立場,書寫身為中國詩人的想像,同時也藉由詩作表達對晚清政局的不滿與批判。


 


 

ʕ •͡ᴥ• ʔ 臺灣人的拼字初體驗:白話字

十九世紀下半葉,臺灣除了有古典中文,也出現了「白話字」──這是十九世紀英國傳教士引入、運用拉丁字母拼寫臺灣話的拼音系統。1885年,臺南的巴克禮牧師創辦了《TÂI-OÂN-HÚ-SIÂⁿ KÀU-HŌE-PÒ》(台灣府城教會報),全部用白話字刊載新聞,是庶民讀寫的重要里程碑。

日治中期,白話字的影響力持續深化。1924年,臺灣文化協會決議將推廣白話字列為重要工作。蔡培火創立的「臺灣白話字研究會」,林獻堂、林攀龍父子開辦「霧峰一新會」,都積極推行白話字。

白話字一直沿用至今──即便1969年《台灣府城教會報》在政府的「國語運動」政策中停刊,但白話字仍在民間流用,並為解嚴後的母語文學作品打下基礎。
 

《白話字拼音姓名》互動裝置。
自己的名字寫成白話字會是什麼模樣?邀請你親至現場輸入漢字姓名,即刻擁有「你的名字」的虛擬名片。

 

▸ 賴仁聲《KHÓ-ÀI Ê SIÛ-JÎN》(可愛的仇人) |賴仁聲(1898-1970)中篇小說,1960年出版,探討新舊時代交替的愛情,是典型的基督宗教小說,小說中具體呈現臺灣地景,以普羅百姓的勞動生活為場景,亦具有宗教安慰鼓勵人的諸多意涵。

 

▸ Thomas Barclay(湯瑪斯.巴克禮)《TÂI-OÂN HÚ-SIÂⁿ KÀU-HŌE-PÒ》(台灣府城教會報) 發刊詞|英國長老教會宣教師Thomas Barclay(湯瑪斯.巴克禮)1885年創辦的《台灣府城教會報》之發刊詞,他在發刊詞中提到漢字難學,為了傳達教會消息方便,並兼有教育信徒的使命,故採用本土化的廈門音白話字印製報刊。

 

▸ 林茂生《LŌ͘-TEK KÁI-KÀU Le̍k-sú Hì》(路德改教歷史戲)|林茂生(1887-1947)劇本,以馬丁路德抗議羅馬教會罔顧教義,販賣贖罪券、路德提出〈九十五條綱論〉後遭受審判的境遇為腳本。連載在1924年11月的《台灣教會公報》上(1924.11~1925.2),而後獨立出版。

 

▸ 蔡培火《CHA̍P-HĀNG KOÁN-KIÀN》(十項管見)|蔡培火(1889-1983)在一九二〇年代積極透過羅馬字推動啟蒙、文化運動,提出當時臺灣人最需要的「十項社會教育」,以啟發吾土吾民之心。全書分十項要點逐一敘述,論述其宗教、人生、何謂臺灣人、女性、文明等觀念,殷切之情昭然可見。

 


 

 前往【立 志】

上一篇
⚑ 注意,你已被文學包圍了
下一篇
立志,文明開化的夢與傷
照片展示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