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學虛擬博物館

訊息
確定
首頁/文學展示/文學出版的技藝/記憶/
那名之為「書」的誕生過程
返回文學展示

文學出版的技藝/記憶

那名之為「書」的誕生過程

編輯基本功的認定
過去的編輯基本功,文稿的手工編校過程是一切的基底,從標點到段落、落標、落版等等都得一步步確實執行。隨時代的轉變,編輯尚須具備溝通力、企劃力、美感力等,多工了許多許多。前幾年社群粉專「A編工事中」將一個圖書編輯觸及的工作項目化為元素表,從內容提案到延伸的書展報品等等,皆盡納為所謂的「編輯」守備範圍。

編輯元素表
A編工事中」提供。

編輯檯風景

並不太久的1990年代以前,編輯的桌上還沒有出現電腦,除了各色書寫用筆外,美工刀、膠水、色譜、字級卡等等都是必備工具,一支電話(與作者、印刷廠、打字行溝通)、一台傳真機(往復傳真稿件、發書資料),如山的稿件、書籍堆疊,這樣的光景形成素樸年代的文學出版直擊現場。不過進入電腦時代後迄今,除了日常文具外,一個伏首案前的專業編輯桌上,更少不了的是像葉黃素類的護眼用品。

《狼煙》製版紙型
活字印刷時期,為減輕排版好的鉛字版重量,也加速印刷速度,而於鉛字版上製作印刷用紙型,以便保存再版或拆解再利用。
本紙型為資深詩人向明第二本詩集《狼煙》的紙型。國立臺灣文學館典藏。

 

翻轉年代:從活字印刷到電腦排版

「想到檢字房,心裡存檔的是1993年八月某日的一個畫面,那天,由於報紙全面電腦化,二樓的排字工廠真的是人去樓空了,……看到兩張大工作檯上以鉛字排了大大的四個字──珍重再見。」

──〈鉛字的重量〉,劉靜娟(前《台灣新生報》副刊主編)



由於長期合作的印刷廠全面改為電腦排版,爾雅最後一本活字印刷鉛字書是1993年的《翻轉的年代》,洪範一直也堅持到1997年出版《徐志摩散文選》,完全找不到鉛字印刷的工人時,才轉為電腦排版。意味著整體出版印刷跳轉新時代,書籍製作的出版流程也為之翻轉,過往的鑄字、檢字從業人員在一夕之間也紛紛失業。

臺北的「日星鑄字行」保留鑄字與活字印刷設備,以及幾落A字型素樸木櫃中密密麻麻的鉛字,持續延續文字的重量與光芒。日星目前仍不時製作如精品般的限量作品,例如2019年與張大春合作出版的詩集《活葉集》,即融入活版印刷與手工裝幀的傳統工藝之美,也賦予書籍新的生命。

 

我手寫我口:母語文學出版

進入電腦排版時代,在語言拼音的輸入系統日趨完善後,也使母語書寫的編輯工作更為暢通,也帶動了經典翻譯風潮,例如近年以前衛出版的《小王子》最為人稱道,2022年甫出版的台語版愛爾蘭文學經典《都柏林人》,譯者甚至親赴愛爾蘭舉辦新書發表會。

 

透明的版型:洪範的堅持

洪範書店自創辦以來,始終堅持極簡的風格,排除不必要的裝飾,凸顯出純粹的文學質地,也講究文字的閱讀,版面盡量乾淨,頁碼盡量縮小,甚至詩集更僅有單頁頁碼,為求不打擾閱讀的節奏。如此的堅持也使洪範始終有一群死忠的讀者。馬世芳曾於《地下鄉愁藍調》中寫著:

「在『書該長什麼樣子』這件事情上,我自承是保守派。原本我堅信在現代中文出版品裡,談到文字書,早些年鉛字印就的『洪範文學叢書』的版型是不可能超越的。......到了電腦排版的時代,還是只有洪範能超越洪範。這是我心目中真正『透明』的版型,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非積多年功力不能致此。……尤其指的是文學書。這類書的版型,愈簡單愈好。紙則模造道林,米黃或象牙白。字體則不出明黑楷三款,頂多略綴以仿宋,如此四款字體足矣。天地──頁緣上下留白處──要寬,這是魯迅遺訓,至今仍通。......然而這些工夫,最終要創造的,應該是一個『透明』的情境。」

 

不成「書」不瘋魔:等待一本書的完成

一本書需花多少時間完成,一個月?三個月?或者六年?十年?為了出版心中希望出的好書,編輯總是使出渾身解數。

新經典總編輯葉美瑤曾花費多年才得到作者李桐豪的首肯,重出絕版多年的《絲路分手旅行》;而允晨的總編輯兼發行人廖志峰曾為了出版尉天驄老師的《荊棘中的探索:我的讀書札記》,前後花了將近六年時間才完成,每次催稿,總被尉老師帶去吃飯,但稿子還是沒有下落。即便如此,在無數的飯局後,最後終究還是完成這部台灣文壇的重量作品。

另外一部被譽為台灣文學奇書的王文興《背海的人》,從上集到下集更是歷時十八年,編輯如果沒有恆常的耐心守候,怎能造就傳世經典?

 

王文興《背海的人》
《背海的人》從上集到下集跨越了18載的歲月。國立臺灣文學館典藏。

 

給我一件美麗的外衣:設計加持力

書封成為讀者見到這本書的第一印象,除了內容,封面設計也是吸引目光的焦點。為書稿找到合適的開本、版型、封面設計與裝幀形式等等,適合的書封將為這本書大大加分,甚至可以提升書的價值,因此如何與設計師溝通出一本漂亮的書,也成為編輯重點工作之一。不同時代,書封設計展現不同的風格,例如上世紀50-70年代,設計師以素樸的版畫色塊或水彩的人文風格為大宗;進入70-90年代的工商社會,行銷概念導入,書封裝幀開始加入彩色相片的元素,也更具設計感。而當前的文學出版,許多書封更是美不勝收,猶如藝術作品般,例如知名插畫家阿尼莫為小說家郭箏的長篇系列作品《大話山海經》(七冊),規畫出類似《清明上河圖》的長卷視覺設計,不僅每部作品的視覺可單獨成冊,整體更可視為一幅精緻完整、充滿想像的連篇巨作。

 

郭箏《大話山海經》
封面設計單獨成冊,整體來看也是一幅完整的作品,遠流出版提供。

 

 

下一篇
承載文學的不同飛行航線
照片展示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