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學虛擬博物館

訊息
確定
首頁/文學展示/文壇封鎖中——臺灣文學禁書展/
思想有毒,政府來「清潔」
返回文學展示

文壇封鎖中——臺灣文學禁書展

思想有毒,政府來「清潔」

禁「紅」:左翼的禁忌  ⭔  禁「黃」:性的禁忌  ⭔  禁「黑」:政黨的秘辛  ⭔  [番外篇]打壓臺灣

戒嚴時期針對書籍內容的查禁行動,以1954年的「文化清潔運動」為大規模的起點,透過「中國文藝協會」發起的這場運動,以黨、政、警的多方資源,主要打擊紅、黃、黑三色的作品。

「紅色」是共產主義的代表色,宣揚「紅色思想」的作家作品一律查禁。「黃色」是指內容淫穢的作品,只要有任何「傷風敗俗」的描寫,都在查禁名單之內。「黑色」則是報導政治內幕、破壞黨政形象的作品,亦為掃蕩的重點。

「文化清潔運動」表面上是清除這些「有毒作品」,實際上是掃除文壇與當局相左的聲音。相關的掃蕩與查禁行動持續了數十年之久,作家與出版社無不心生恐懼,深怕無端遭受懲處。

 

 

禁「紅」:左翼的禁忌

因國共內戰失利而於1949年撤退來臺的國民政府視共產主義為洪水猛獸,左傾且留在中國的作家如巴金、茅盾等,其作品自然成為禁書。

1950年代國民政府極力推動反共文學,然即使不遺餘力批判共產黨的罪惡,仍會禁止任何提及該黨的作品。司馬桑敦《野馬傳》除了描寫共產黨的惡,也反思國民黨敗退的原因。1967年出版後不久就遭到查禁,理由是「挑撥階級仇恨,暗示顛覆策略」。

葉石濤因閱讀朋友介紹的左翼書刊,《新民主主義》、《論聯合政府》等,也被羅織「知匪不報」的罪名,鋃鐺入獄。 禁「紅色」書籍的行動一開始是以「反共」為目標,到後來轉為所有批評國民政府的聲音都有可能是「紅色思想」。當局的審查制度已淪為打壓異己的手段,也是國家暴力最赤裸的表現。

 

 


司馬桑敦《野馬傳》
作品先在1958年於香港連載,後於1967年在臺自費出版,交由「文星書店」發行。雖為反共小說,但出版不久,被官方依挑撥階級仇恨等原因查禁。(應鳳凰提供)

 

 


◰ 孫陵《大風雪》
本書出版於1947年,內容以「918事變」下的哈爾濱為背景,卻於1956年因書中多用「共匪常用詞彙」等原因而遭查禁。後人研究指出,孫陵相關作品被禁,也可能與中國文藝協會路線之爭有關。(國立臺灣文學館典藏)

 

 

                     
◰ 魯迅《阿Q正傳》
由於中國共產黨對於魯迅的推崇,以及其作品對時局、政權的批判性,因此戒嚴之後,魯迅的作品迅速成為禁書。(國立臺灣文學館典藏)

 

 


《鄭振鐸傑作選》

由於鄭振鐸立場左傾,並擔任中共高官,被視為「匪酋匪幹」。為了防止共產思想滲透,鄭振鐸的作品皆成為官方禁書。(國立臺灣文學館典藏)

 

 


《天藍生活——高爾基選集》
國府立場與共產黨相左,蘇聯的著作被視為「紅色」思想。高爾基的作品受到蘇聯及中共大力推廣,因此也成為禁書。(國立臺灣文學館典藏)

 

 

                                                    
《茅盾短篇小說集》(第二集)
茅盾為五四時期的代表作家,傾向無產階級的文藝觀點。國共内戰後擔任中共高官,因此其著作被國府視為共產主義的毒素而遭到查禁。(國立臺灣文學館典藏)

 

 


◰〈陳副總統和中共禍國文件的攝製〉
《文星》雜誌第90期刊載本篇,報導陳誠副總統早年「剿匪時代」所搜集的有關中共叛亂文件等事蹟,原為緬懷陳誠辭世的文章,卻遭警總以「為匪宣傳」為由查禁。(國立臺灣文學館藏書)

 

 


◰ 馮芝生《中國哲學小史》
作者馮友蘭,因贊同中共的立場,其作品被國府列為禁書。「芝生」是馮友蘭的字,出版社以作者的字發行,以躲避審查人員的審查。(國立臺灣文學館藏書)

 

 

。           
◰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
魯迅重要的中國小說史論著。由於魯迅長期批評國府的施政,同時立場偏向左翼,戒嚴之後,政府立即將魯迅的作品列為禁書。(國立臺灣文學館藏書)

 

 


◰ 巴金《春》
中國左翼作家巴金的代表作「激流三部曲」第二部,呈現封建舊社會的陋習,與青年人亟欲衝破時代洪流的意志。巴金作為中共左翼作家的領導者,他的作品全數遭到查禁。(國立臺灣文學館藏書)

 

 


◰ 陳映真《將軍族》
陳映真在1975年出版的第一部小說集,集結發表的作品。同名小說中「紅色的小旗子在空中揮舞」的情節,引起「紅色中國」的聯想,被警總以「內容不妥」予以查禁。(國立臺灣文學館典藏)

 

 

 

禁「黃」:性的禁忌

與「性」有關的書籍,往往被貼上「黃色」的標籤,是查禁制度下的犠牲者。

郭良蕙的《心鎖》是最具代表性的案例。由於書中「大膽的性描寫」與「超越倫常的性關係」,一時輿論嘩然,婦女寫作協會以此為由開除郭良蕙的會籍,並向內政部提出檢舉書。臺灣省新聞處於1963年,以「妨害風化罪」查禁《心鎖》。中國文藝協會稍後亦以該書內容過「黃」,也將郭良蕙的會籍予以註銷。

李喬《藍彩霞的春天》,描寫雛妓販賣身體的悲情,卻因「妨害善良風俗」遭到查禁。此外,連國外名著也難逃審查的毒手,如D.H. 勞倫斯《查泰萊夫人的情人》和谷崎潤一郎《鍵》,描寫人性與情慾,在官方眼中卻成為敗壞社會風氣的刊物。金賽博士的性學相關著作,以及討論男女交往的書籍《怎樣交女友》都無一倖免,列入禁書名單之內。

解嚴之後的1990年代,仍存在以違反善良風俗為由的書籍管制,如陳雪描繪女同志情慾的《惡女書》就被要求以膠膜包覆並貼上「十八禁」的標籤,引發社會熱議,反倒成為另類的廣告。

 

 

 
◰ 郭良蕙《心鎖》
內容涉及婚外情、亂倫等議題,1962年出版後旋即遭到查禁,郭良蕙也遭到中國文藝協會作家群的批判,最後被開除會籍。1986年重新出版時,依然遭到查禁,直到1988年才解禁。(國立臺灣文學館典藏)

 

 


◰ 余之良編《「心鎖」之論戰》
《心鎖》遭禁事件引發文壇論戰,許多作家為文討論《心鎖》是否為傷風敗俗的黃色小說,也碰觸到禁書的規則等問題。作家余之良將這些論戰文章編輯為《「心鎖」之論戰》,成為事件的第一手資料。(國立臺灣文學館典藏)

 

 

                                  
〈心鎖.難「解」,黑市.看「好」〉《臺灣民聲日報》1966年3月27日
本篇報導可以一窺當時的文壇生態和查禁制度的運作情形。輿論推波助瀾及官方查禁的情形下,導致《心鎖》的書價水漲船高。(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數位典藏服務網提供)

 

 


◰〈從「心鎖」到「林絲緞影集」──談談書刊的禁扣問題〉《文星》92期
《文星》雜誌為臺灣具代表的異議性刊物,本期就《心鎖》、《大風雪》等書籍,依英美法律的案例,討論禁書政策的適當性,提出批判性的觀點。(國立臺灣文學館藏書)

 

 


《藍彩霞的春天》
李喬長篇小說,主要描寫女主角藍彩霞淪為雛妓,先是認命,最後反抗自身命運的過程。1985年先於副刊連載,集結出版之後,依「違反善良風俗」遭到官方查禁。(國立臺灣文學館典藏)

 

 


〈被禁的春天——訪李喬談「藍彩霞的春天」〉
李喬《藍彩霞的春天》成為禁書之後的報紙採訪。李喬認為本書是反映性工作者面臨的困境,希望所有人都能掌握自己的命運。從這篇報導可以看到言論管制與創作自由之間的拉扯衝突。(國立臺灣文學館典藏)

 

 

                          
◰ D. H. 勞倫斯《查夫人》
原書名為《查泰萊夫人的情人》,由於書中大膽的性描寫、婚外情的描寫,使這本書成為禁書。為了躲避審查,出版商將書名縮寫為《查夫人》,仍被查禁。(國立臺灣文學館典藏)

 

 


◰ 瓊瑤《窗外》
本書涉及師生戀與婚外情,1963年作品一發表就引起輿論譁然,也與當時政府力倡的戰鬥文藝不符,一度遭查禁,1966年則改編為電影上映。(應鳳凰提供)

 

 


◰〈從「窗外」到「象牙塔外」—讀李敖、蔣芸二位先生大作有感〉《文星》第97期

從郭良蕙的《心鎖》到瓊瑤的《窗外》,有關性與禁忌的書寫持續引發討論,本篇作者亦探討傳統道德觀的挑戰性。本期雜誌亦因另一篇李敖的評論而遭查禁。(國立臺灣文學館藏書)

 

 

 

 

禁「黑」:政黨的秘辛

文化清潔運動」除了「紅色」和「黃色」,也掃蕩了一批報導政府內幕、挖掘當權秘辛的刊物,如《中國新聞》、《鈕司》等,政府深恐這類內幕新聞對社會造成不良的影響。

1970年代,這類挖掘政壇內幕、刊載黨外言論的刊物書籍再次興起。與1950年代的「黑色」刊物不同的是,這些新興刊物成為黨外運動或言論自由的突破口,儘管屢遭查禁,卻廣受民眾歡迎,銷量頗佳,形成越禁越賣的奇特現象。

以禁書阻絕有害訊息的目的失效,反而成為變相的書籍廣告。「不禁不知道,一禁做廣告!」隨著社會更趨民主與自由,以及民眾對於「知」的熱切追求,政府對於言論的高壓管制,也逐漸失去了正當的理由。

 

 


◰《鈕司》第1期
1952年創刊,以爆料政治內幕、男女情愛的內容為主,與當時政府主推的反共文藝路線不同。在文化清潔運動中,被中國文藝協會點名為「黑色刊物」而遭到停刊處分。(應鳳凰提供)

 

 



◰ 霧。Mist
沈昌明Shen Chang-ming2023複合媒材 畫布

The mist, like love,
plays upon the heart of the hills and brings out surprises of beauty.

霧,像愛情一樣
在山峰的心上遊戲 生出種種美麗的變化


──泰戈爾,《飛鳥集》,鄭振鐸譯。


本展邀請藝術家沈昌明,將泰戈爾的詩文,結合當代量子藝術創作,以獨特技法在畫布上產生不同肌理,滿布的細微沙粒、底層陰刻隸書,及因左右步伐移動致光線折射而若隱若現的文字,呼應著那些年被隱身的文學作品。《飛鳥集》原著為英屬印度詩人泰戈爾的詩集"Stray Birds",卻因翻譯者鄭振鐸屬於國府定義下的「附匪作家」,連帶使得《飛鳥集》成為禁書;1950年代市面上還有流通另一譯本,由糜文開所翻譯的《漂鳥集》,則未遭查禁。 當代電影《返校》裡所演出,閱讀泰戈爾詩集將惹禍上身的片段,實為鄭振鐸之譯本所致,而非泰戈爾詩句本身觸犯了什麼禁忌。觀看電影之餘,我們也應該明瞭真正的禁忌所在,才不會如同禁書執行者一樣,錯殺了對象。

 

 

 

 

   番外篇   

              打 壓 臺 灣

 

無論是日本殖民統治或戰後戒嚴時期,當權者總嚴格檢閱批判政策、抵毀元首、滋長反抗意識的文字。

戰後1950年代,反共文藝政策主導下,臺灣的本土書寫遭到有意無意的打壓、邊緣化。1960年代初期完成的史明《臺灣人四百年史》王育德《臺灣:苦悶的歷史》等在海外出版的書籍,也被禁止在臺灣流通。

遲至1964年,吳濁流等人創立《臺灣文藝》,才開始有少數臺灣本土書寫的刊物誕生。儘管如此,吳濁流的《台灣連翹》、《無花果》等書仍然被禁。1980年代之後,隨著民主化運動的開展,才有像是林文欽宋澤萊等人主導的《臺灣新文化》等出版品,開始討論更多「臺灣」的議題,如宣傳臺灣民族主義、推動臺語文字化等。雖遭到當局者的多次查禁,但隨解嚴與社會開放,「臺灣」這個概念才逐漸不再受到壓抑。

 

 


◰ 吳濁流《無花果》

吳濁流半自傳小說,內容觸及二二八事件,被國府認為醜化政府形象而查禁。直到1980年代後期才得以在臺灣出版。(國立臺灣文學館典藏)

 

 


◰ 吳濁流《台灣連翹》
吳濁流半自傳小說,以日文寫作。內容觸及二二八事件及諸多敏感政治事件,書稿完成後,吳濁流並未立刻公開,在去世數年之後,才由鍾肇政翻譯剩下的篇章並出版。(國立臺灣文學館典藏)

 

 


《台灣新文化》第4期,1986年12月
本雜誌主要推廣臺灣民族主義以及臺語文字化等運動,並且刊載高度敏感的文學作品,如吳濁流的《台灣連翹》,遭到官方查禁。(國立臺灣文學館典藏)

 

 


《台灣新文化》第8期,1987年5月
本期刊出第一期到第八期的重點欄位,只有第二期與第七期沒有遭到查禁。從查禁的內容來看,主要是和追求臺灣的民族精神、臺語推廣跟二二八事件有關。(國立臺灣文學館典藏)

 

 


《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
矢內原忠雄作,由於著作批評日本殖民統治在臺灣的措施,1929年出版後遭到總督府查禁,只能在日本販售,不得在臺灣流通發行。1952年由臺灣省文獻委員會重新刊行。(國立臺灣文學館典藏)

 

 


《臺灣文藝》91期
1964年由吳濁流所創,主張文學反映人生,傾向寫實主義的文學。在1980年代,越來越注重臺灣的社會議題、民主運動。本期因「王詩琅專號」而遭查禁。(國立臺灣文學館典藏)

 

 


《春風》創刊號,1979年11月
詩人詹澈擔任發行人,王拓楊逵陳映真等作家參與社務。刊物立場傾向為社會的勞工、農民發聲。因為批評時政、追求本土精神而遭到查禁。(國立臺灣文學館典藏)

 

 


◰〈我們對「國法黨限」的嚴正表示〉
針對《文星》97期遭查禁之事,第98期刊載本篇社論,直指黨國體制及言論審查的諸多不合理處,列出諸多罪狀加以控訴。果不其然,本期當然遭到查禁,更在99期出刊前,遭當局勒令停刊。(國立臺灣文學館藏書)

 

 


〈警總依法查封美麗島雜誌社〉《中國時報》1979年12月14日
1979年美麗島事件之後,警總查封美麗島雜誌社,除了《美麗島雜誌》的內容敏感,也是藉機打壓黨外人士的聲音。(國立臺灣文學館典藏)

 

上一篇
書寫的形式,政府來定義
下一篇
結語:別走回頭路
照片展示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