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學虛擬博物館

訊息
確定
返回文學展示

逆旅.一九四九──臺灣戰後移民文學展

學習資源

延伸資料書單

 

 

延伸資料

名稱

類型

說明

資料來源

對應展示主題

《臨戰國民防空》

影片

日人於1943年製作的宣導片,描述國際情勢危急,空戰已成為主要作戰型態,並介紹長崎縣防空學校訓練及警報演練的情形,包括空襲時的燈火管制及相關整備作業。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厲行暫/戰時生活

《支那事變第四輯》

影片

1937年8月13日,日本在上海製造事端,史稱「八一三」事變,日軍以租界和停泊於黃浦江中的日艦為基地,對上海發動大規模進攻。這次事變與同年7月7日爆發的「盧溝橋事變」,被日本統稱為「支那事變」。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張彤談澎湖山東流亡學生案

影片

張彤敘述父親張敏之罹難後,因經濟能力有限,張敏之骨灰盒曾由姐姐帶在身邊。事件案發後,父親的同鄉好友為此案向政府高層要求平反;而身為遺族的子女們卻常遭到警察盤查,使得生活不甚安定。1970年後,張敏之遺族遷居美國,仍不斷推動為父親張敏之冤案平反。

臺灣外省人生命記憶與敘事資料庫

震盪白色恐怖

自由陣營的象徵—反共刺青

互動

將刺青圖案製作成印章,請觀眾蓋在自己皮膚上,體驗韓戰老兵彼時當下的抉擇。
國共對立的時代氛圍,在這群軍人的皮膚上,留下難以抹滅的印記,也象徵國家將意識型態強加於人民身上。一旦被烙印就失去選擇自由;或選擇了錯誤的陣營,就要面臨被鬥爭淘汰的下場。如果您是當年的韓戰老兵,您會做出什麼樣的選擇?

國立臺灣文學館

反共刺青

你的名字書寫

互動

請觀眾寫下聽過且認為有地名或國家認同象徵意涵的中文名。

國立臺灣文學館

我在我不在的地方

《劉必稼》

影片

是陳耀圻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攻讀電影碩士學位時拍攝的畢業論文影片,影片主人翁是一位中年退役士官,住在花蓮縣豐田工區,他自食其力的平實生活,在這部簡單紀實、影像上強而有力的紀錄片中緩緩道出。
影片由劉必稼自報姓名、年齡、籍貫開始,再由第一人稱自述的方式,來闡述他一天的生活,時間的痕跡在片中表露無遺。日子在朝暉夕照中流逝,老兵們以雙手灌溉豐田,日子雖然平淡,卻反映出大時代中,小人物的人文精神與情感。
劉必稼平實自然地在鏡頭下生活,使觀影者感受作者與題材之間的互信與尊重。影像簡潔有力,而聲帶的處理,除了自然音之外,是由劉必稼以本人的聲音自述生活細節,讓觀眾自行體會影像以及聲音自然傳遞的訊息。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尹雪艷們與王雄們

《石頭夢》

影片

陳耀圻導演於1965年攝製了臺灣紀錄片史上第一部真實電影《劉必稼》。國共內戰時,影片主角劉必稼在大陸農村被國民黨以「抽壯丁」方式強迫徵兵,並隨蔣介石政權流徙臺灣,最後於退伍前來到東部,在佈滿石頭的河岸上墾荒闢田。
數十年後,導演胡台麗在花蓮木瓜溪畔的一個農莊中發現了劉必稼,開始以攝影機記錄這個由外省老兵、來自臺灣不同族群的妻子(多為原住民,亦有閩南與客家人)及兒女所組成的新移民聚落。「石頭」是串連起片中兩代人的重要象徵:退伍老兵們胼手胝足,在石堆中艱辛肯定,他們的孩子則將石頭視為可供撿拾、賞玩的寶物。劉必稼和他的家人,如同玫瑰石般外表黝黑平凡,內裡卻蘊含瑰麗高雅的景致,在片中悠遠質樸的古琴聲伴隨下,與溪流浪花共織夢想。

影片簡介:文化部臺灣電影工具箱

胡台麗

台灣外省人生命記憶與敘事資料庫

網站

「台灣『外省人』生命記憶與敘事資料庫」始於2007年,為台灣第一個以「外省人」生命經驗研究及文物之國家型數位典藏資料庫。

台灣外省人生命記憶與敘事資料庫

無語之處(老兵探親)

顧媚〈母親你在何方〉

音樂

歌曲為1931年無聲電影《戀愛與義務》裡的插曲,由顧媚所演唱。1987年返鄉探親運動時,金華國中禮堂合唱這首歌,全場為之動容。

Youtube

〈濁水溪畔的大同農場:等天一亮,太陽依舊會照燿在這大同農場〉

檔案

這是一個70歳以上的外省老漢和本地聾啞、智障老婆組成的村莊。
他們相依為命,種莊稼,灌溉田水,蓑出一村子活蹦亂跳的子女⋯⋯
激動・銘感的人間戲曲!

《人間雜誌》(13期)

 

被遺忘的鄉音(邊緣移民)

黑手那卡西工人樂隊〈大爺吃早餐了〉

音樂

歌曲請述1997年臺北市政府強拆康樂里違建戶,,一名山東籍老兵翟所祥於家中上吊自殺的故事。大爺為山東話的老人家的意思。

Youtube

《我們家在康樂里》

影片

本片紀錄1997年,台北市政府拆遷康樂里(十四、十五號公園預定地)違建戶的過程。

黃孫權


 

 

書單

分區

序號

書名

作者

摘句文章

不只是異鄉?!

厲行「暫/戰」時生活

1 文學江湖:王鼎鈞回憶錄四部曲之四 王鼎鈞  
2 商禽詩全集 商禽 〈月亮和老鄉〉、〈醒〉

第一次辭鄉

3 《月球姓氏》 駱以軍  
4 《離與苦:戰爭的延續》 李廣均、吳明季、廖如芬等著  

震盪・白色恐怖

5 《霧航》 馮馮  
6 關山奪路:王鼎鈞回憶錄四部曲之三 王鼎鈞  
7 《三輩子》 聶華苓  
8 《逆旅》 郝譽翔  

你的名字

反共刺青

9 《這杯咖啡的溫度剛好》 張曉風 〈一千兩百三十點〉
10 《天橋上的魔術師》 吳明益  
11 《冬日以望遠鏡賞鳥》 馬驄(馬忠良) 〈刺青〉

我在我不在的地方

12 《迷宮零件》 林燿德 〈地球零件・地圖〉
13 《最後的黃埔》 齊邦媛、王德威主編 遠人〈異鄉人〉

尹雪艷們與王雄們

14 《臺北人》 白先勇 〈臺北人〉、〈那片血一般紅的杜鵑花〉
15 《家變》 王文興  

唐山在臺灣

時代裡的悲喜劇

16 《想我眷村的兄弟們》 朱天心  
17 《小畢的故事》 朱天文  
18 《有緣千里》 蘇偉貞  
19 《離開同方》 蘇偉貞  

第二次辭鄉

20 《方舟上的日子》 朱天心  
21 《古都》 朱天心  
22 《消失的□□──張啟疆的眷村小說》 張啟疆 〈君自他鄉來〉、〈消失的球〉

無語之處(老兵探親)

23 《我要去當國王》 履疆(蘇進強) 〈老楊和他的女人〉
24 《鄉關處處:外省人返鄉探親照片故事書》 薛繼光  
被遺忘的鄉音(邊緣移民) 25 《聲音鐘:陳黎散文1974-1991》 陳黎 〈醇厚的人情,驕傲的山水:寫我的家鄉花蓮〉

異鄉變家鄉

我們(WOMEN)的故事

26 《祖靈遺忘的孩子》 利格拉樂・阿𡠄 〈眷村歲月的母親〉
27 《卡門在臺灣》 孫瑋芒 〈卡門在臺灣〉
28 《混搭:我們(Women)的故事──跨族群、跨地域、跨世代的女性生命書寫》 趙慶華 丁凡〈母親的廚房〉
29 《一點一橫長》 明鳳英 〈美援那些年〉

流動的鄉愁

30 《綠藻與鹹蛋》 林海音 〈蟹殼黃〉
31 《陳黎詩集 我/城》 陳黎 〈魯豫小喫〉
32 《商禽詩全集》 商禽 〈豆腐湯丸〉
33 《故園情(下)》 唐魯孫 〈北平・上海・臺灣的包子〉

因為書寫,不致遺忘

34 《四喜憂國》 張大春 《四喜憂國》
35 《巨流河》 齊邦媛  
36 《臺灣眷村小說選》 蘇偉貞  
37 《離與苦:戰爭的延續》 李廣均、吳明季、廖如芬等著  
上一篇
異鄉變家鄉(4)
上一篇
因為書寫,不致遺忘(5)
照片展示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