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學虛擬博物館

訊息
確定
首頁/文學展示/數位遊戲/
生命之鳥-吳瀛濤
返回文學展示

數位遊戲

生命之鳥-吳瀛濤

 

展 出 資 訊 

 

位於國立臺灣文學館B1文學樂園,於開館時常態展示。

 

 

關於遊戲

本作以日治時期現代詩詩人、民俗學研究者、笠詩社共同創辦人吳瀛濤的文學生命作為故事主軸,以「詩離不開生活」為敘事概念,以吳瀛濤作為角色旁白,向低年級兒童娓娓道來關於自己的童年生活、江山樓的生活經驗、從臺灣各地民俗風情田調與蒐集而來的習俗與故事,同時也向觀眾介紹作家的重要著作。 本作設計成文學電子繪本讓觀眾進行體驗,適合國小一年級以上、親子團體能夠一同遊玩的互動體感遊戲。

 

 

遊戲介紹

吳瀛濤為臺灣重要詩人與臺灣民俗研究者,作為當時主流詩刊極為活躍的臺灣詩人,他愛好海,愛好詩,愛好民俗,認為詩離不開生活。 重視臺灣現實狀況的他與另外11為詩人成立笠詩社,發行《笠詩刊》。 他的一切都環繞在推動本土文學與文化上,現在就來認識他的文學世界吧。

 

 

遊戲原作者

郭孟修
1997年生,屏東人。現就讀臺灣大學物理所碩士班。曾於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參與設計製作實境遊戲《小封神藏寶圖》、《文學將死》及《光之屋》。對文史轉化有興趣而迷途的物理研究生。

 

 

遊戲中人物介紹


吳瀛濤 (1916-1971)

臺北士紳吳江山之孫,臺灣重要詩人、民俗研究者。求學期間就開始參加文藝活動,投稿詩作在公學校的校刊上。21歲時加入臺灣文藝聯盟臺北支部,24歲時開始日文詩的創作。由於家族經營大稻埕最著名的酒樓「江山樓」,以為靈感的小說《藝妲》入選了《臺灣藝術》小說懸賞。28歲時旅居香港期間,與詩人戴望舒有交往,同時開始發表中文詩作。臺後在《中華日報》副刊發表中文與日文詩作與隨筆。在當時臺灣多數作家因為語言轉換而輟筆時,他的作品其詩作多在《現代詩》、《藍星週刊》、《創世紀》上發表,在當時的主流詩刊極為活躍的臺灣詩人。從事詩創作的他認為詩離不開生活,除了詩、散文外,也對臺灣民俗與兒童文學所有探究。曾翻譯日本童話集,改寫兒童文學作品外,《臺灣民俗》收錄了近百篇的民間故事與地方傳說,而《臺灣諺語》一書中更收了50首的「童謠」與「兒戲歌」。1953年他提出「原子詩論」,主張以科學與自由的精神寫詩。1964年時他與11位臺灣詩人合作創立「笠」詩社,一生熱心推動本土文學與文化。

 

 

著作介紹

 

《藝妲》

身為江山樓第三代,從小看文人士紳與藝妲來往故事的吳瀛濤,《藝妲》這篇小說以最熟悉的生活經驗作為題材,以描寫大學畢業生春生與藝妲鶯花往來的一段故事。 他的散文多在《文藝臺灣》、《臺灣藝術》發表,1942年獲選《臺灣藝術》小說懸賞殊榮的《藝妲》則是他第一篇得獎的作品。

 


 

《生活詩集》

1941年他結業於臺灣商工學校(今臺北市開南高級商工職業學校)北京語高等講習班,旅居香港其間又以中、日文發表詩作。 在戰後,因為通曉「國語」,使他成為「跨越語言一代」的作家。本生活詩集是吳瀛濤的第一本中文詩集,本書收錄了幾首他在戰前創作的日文詩,如《酣夢》(即《青春》)、《黃昏》(即《夕暮》)等轉譯成中文的日文詩作。

 


 

 

《瀛濤詩集》

這本詩集是吳瀛濤出版的第二部,收錄了《生活詩集》以後的五年間的詩作。這本詩集的寫作風格採用精簡、隨筆、沒有詩題的方式。

 


 

 

《瞑想詩集》

吳瀛濤的詩頗富哲理,常進行關於生命與死亡課題的冥想,詩人李魁賢曾經這樣形容過:「清癯的臉頰,更加強烘托出突兀而寬闊的前額,彷彿岩石一般,有著蘊藏的力量……他的眼睛常常垂閉下來,陷入瞑想中。」 而這本《瞑想詩集》是「笠叢書」之五、亦為吳瀛濤的第三本詩集。這本詩集是吳瀛濤白天在公賣局勤奮工作,夜裡則「瞑想」不斷,發想成詩的創作。

 


 

《海》

臺灣四面環海,在吳瀛濤的詩作中常常見到他書寫海洋。本書的內容為他某次在海上航行,因受到海的壯麗而感動,在空白紙張上寫下的散文作品。 本書收錄了〈霧笛〉、〈海夢〉、〈海景〉、〈山光海色〉、〈海鷗〉等,共159篇與「海」相關的散文。

 


 

 

《笠》詩刊

1964年時與11位詩人(白萩、陳千武、杜國清、趙天儀、林亨泰、王羨陽、詹冰、錦連、黃荷生、古貝、薛柏谷等人)共同創辦「笠詩社」,推動現代詩文學。翌年6月15日正式發行雙月刊《笠詩刊》。「笠」詩社具有強烈的現實與社會關懷,這點體現在《笠詩刊》歷年發表的專題,如第182期的「為台灣寫的詩」特輯,從不同角度表達了對台灣的情感。80年代兒童文學興起後,從第45期開始增設兒童詩專欄。

 


 

 

遊戲畫面

 

 

 

上一篇
1940
下一篇
藏字人・搜妖錄
照片展示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