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學虛擬博物館

訊息
確定
首頁/文學展示/數位遊戲/
藏字人・搜妖錄
返回文學展示

數位遊戲

藏字人・搜妖錄

 

展 出 資 訊 

 

位於國立臺灣文學館B1文學樂園,於開館時常態展示。

 

 

關於遊戲

本作以李獻璋的「木雕媽祖像」藏品為發想,融合《臺灣民間文學集》做為遊戲情境發想。

 

 

遊戲介紹

「可惡,我們都被人們逐漸遺忘了!,得給人們一個教訓才行」《搜妖錄》裡的妖怪老大石龜妖對著其他的妖異們這樣說!
 

 

 

遊戲原作者

陳世華
彰化人,臺灣大學臺灣文學所碩士。

蔡孟儒
新北三重人,臺灣大學臺灣文學所碩士。
《掘》臺灣礦業記憶小說創作計畫獲110年度文化部青年創作補助。最近陷進去的漫畫是《鏈鋸人》。

 

遊戲中人物介紹

李獻璋 (1914-1999)

 

李獻璋為臺灣民俗學者,語言學家、作家,著有《臺灣小說選》、《福建語法序說》、《媽祖信仰の研究》。他所編集的《臺灣民間文學集》(昭和十一年),為戰前第一本由臺灣人收集研究的成果,1936年由臺灣文藝協會發行的封面,由陳澄波所繪製。本書的自述中他提到,當時臺灣整理民間文學,除了《新民報》345號(昭和六年)開始進行各地歌謠徵集,進而開啟〈歌謠零拾〉專欄、與他在《新民報》連載的「臺灣謎語纂錄」(昭和九年)、文藝雜誌《第一線》「臺灣民間故事特輯」(昭和十年)外,知識分子不肯承認,甚至是謾罵,使他在這樣的動力下,花費了兩三年的時間蒐集校定與整理。《臺灣民間文學集》分成兩大類,一類是歌謠篇,一類是故事篇。其中歌謠篇收錄了民歌582首、童謠142首、謎語273則、臺灣竹枝詞10首;故事則收錄了23篇。民歌與童謠除了由李獻璋本人採集外,同時也從報章雜誌採錄。故事都是挑選臺灣獨特的東西,除了〈邱妄舍〉為臺灣和中國都有的故事。

 

 

 

《臺灣民間文學集》介紹

 

歌謠篇

歌謠篇收錄了三類,分別是「民歌」、「童謠」、「謎語」,根據師大臺文系副教授陳龍廷〈現代性南臺灣:1930年代李獻璋褒歌採集的特色〉指出日治時代所記錄的臺灣歌謠,大多指福佬語的歌曲或念謠,李獻璋採集的童謠有142首,所採集的歌謠除再現南臺灣景觀外,他在1932-34年前後遠離故鄉大溪到高雄發展,他所採集的歌謠確實反映了1930年代南臺灣地景特色。

民歌分成兩類與一個附錄,分別為描寫民眾的一般生活,與男女敘述懷念與愛慕之心情的歌曲。在民歌篇「附錄」內,註明為梁啟超輯的〈臺灣竹枝詞〉,是他從當時的報章當中,擷取了臺灣山歌的部份句子,經由改寫或直接使用原句的創作,與其他相關的臺灣作品對象不同。

 

 

故事篇

由於李獻璋積勞成疾,在收集的途中倒床好幾次,因此《臺灣民間文學集》的故事多為當時的作家根據蒐集來的民間故事改編而成。當時參與的作家一共有14位,分別是一吼、王詩琅、朱鋒、守愚、林越峯、病夫、黃石輝、黃得時、夜潮、愁洞、懶雲、點人、毓文等人,亦有李獻璋自己收集寫的故事。

本書收集的故事除了〈邱妄舍〉中國亦有流傳外,其他都是臺灣本地的故事,但臺灣的版本比福建泉州的版本更為豐富。在採集的過程中,亦有故事情節不同的版本,例如林道乾故事在赤崁還有「造銃打死家己」的情節,歌謠更是各地有相同曲調,歌詞不同的傳唱版本。

 


 

 

遊戲NPC介紹
 


魔法筆

臺文館有一個神祕的特藏室,文學家的藏品都會蒐集在這邊,只有歷任館長、資深館員與藏字人們知道在哪邊。因為藏品都具有相當的靈性,因此由一支文昌帝君使用過的魔法筆擔任特藏室管理員。普通人想要進去,必須通過特藏室管理員魔法筆認可才行。

 


 

 

李獻璋的木刻媽祖像

臺灣民俗學者李獻璋的《臺灣民間文學集》初版其實是一本神祕的《搜妖錄》,藏字人們到處去蒐集四處橫行作惡、嬉鬧的妖異,這些妖異通常都是由具有語言與文字力量的歌謠、童謠、謎語、故事、物件、妖怪等幻化而成的。由於藏字人們擔心妖異再現人間,引起混亂與恐懼,因此《搜妖錄》藏在臺灣文學館神秘特藏室裡內一尊木刻媽祖身體裡面。而這尊媽祖像,正是第一代藏字人李獻璋所擁有。

 


 

遊戲妖怪介紹

 

石龜妖

「臺灣的故事我可是倒背如流!」

《搜妖錄》的石龜妖本來是住在諸羅城龍王廟內降場側池塘,一隻長約七尺寬四尺多的大龜。他會幻化黑馬或大蛇去損害田裏面的作物,又會去偷喝池塘的水,後來人們為他參考贔屭的外型雕了一尊石龜像祭拜他,乾隆皇又刻了一個康安碑讓他駝著,於是石龜就安安份份地駝著石碑。因為有相似的命運與外表,讓石龜妖與贔屭成為結拜兄弟。

活了上百年的石龜妖,臺灣各地的故事他可是都知道,被藏字人收進書中後,自然成為書中所有故事妖怪的老大。但人們逐漸遺忘這些古老的故事,也不再記得他是誰,於是在一個月黑風高的晚上,聯合其他6的妖怪一起從書中逃出。出來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諸羅公園找他好久不見的兄弟,希望一吐怨氣。

 


 

 

謎語怪

「嘿嘿,你咁知這是蝦米嗎?」

早期李獻璋採集了許多的民間謎語,這些謎語很常出現在燈會中,人們的語言會產生力量,歡笑會聚集能量,從這些謎語中誕生出的妖怪便是謎語獸。他們的體型不大,很喜歡成群結隊的一起嘻笑玩鬧,喜歡躲藏起來看著人類想不出謎題而苦惱的樣子,熟知所有的謎語,是一群善良又喜歡熱鬧的妖怪。

他們逃出來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跑回鳳山縣一處秘密的地下石室,這裡可是臺灣最早的第一座土牆與石牆,不但是《搜妖錄》裡多數妖怪們的老家,也是李獻璋主要的採集地之一。


 

 

 

竹篙鬼

根據片岡嚴的《臺灣風俗誌》的記載,竹篙鬼是身軀高而細長的鬼。在澎湖望安一代的傳說中,他可是會攻擊人的腦袋,又或者是當人們在夜間走山裡小路時,會看到一株攔路的竹子,看到時絕對絕對不可以跨過竹子。那可是竹篙鬼抓交替的方式,一但跨過,竹子就會猛然彈起起,將人吊起來。

本來是隻身一鬼生活在深山中,後來認識了南蕭精、竹鼓怪成為好朋友。藏字人來到月光竹林收妖時,孤僻的竹篙鬼討厭人類多的地方,因此沒有藏字人被收入書中。

 


 

 

 

 

南蕭精(歌謠精靈)

南蕭為竹子製成的樂器,為傳統的「六孔全音蕭」,他是老師傅用竹頭製作成得意作品,聲音可棒的!主人去世之後,傷心的家人將他收入倉庫之中,久了之後就忘記他的存在,沒想到經過百年後幻化成歌謠精靈,一日聽到房外有人唱起囝仔歌後甦醒。

身心善良但太喜歡在不分白天黑夜裡一直唱歌,尤其喜歡跑到深山內去找竹篙鬼與竹鼓精一起玩,結果害怕的鄉人們只好請求藏字人將他收進《搜妖錄》內。

 


 

 

竹鼓精(歌謠精靈)

臺灣早期物資缺乏,竹子多就地取材做成竹鼓,讓小朋友敲敲打打。另外竹鼓屬於原住民打擊樂器的一種,在臺灣總督府早期的調查中,就發現原住民將竹鼓套在腿上使用!常見的竹鼓製作以兩端有節的大型竹為材料,除了在祭典、歌舞使用外,也常常可以做為驅趕偷吃作物的動物使用。

被人們遺忘的竹鼓聚集起來成為竹鼓精,本來一起與竹篙鬼在深山生活,後來認識了南蕭精,便常常一起在白天黑夜敲打伴奏,受不了的鄉人們,只好請求藏字人將他收進《搜妖錄》內。

 


 

 

 

 

海翁

是臺灣的海洋妖怪。傳說牠是一個巨大的魚,當他沉睡時,能夠在海面上停留百年以上,魚背上甚至會長出樹木,讓人誤以為是島嶼,而且還會出現市街,讓人完全以為是可以登陸的土地。人們若踏上海翁的背在此生活,當海翁醒來時會沉入海中,上面的所有東西都會跟著一起沉入大海。此外,據說只要他現身,就會引起大風。

 

 


 

 

海棘獸

傳說中出現於臺灣近海的水怪,於1909年(明治四十二年)英國汽船「蘇丹號」(Sultan)從新加坡經過香港前往橫濱的海路上,被人目擊在水面上游泳。根據船員的描述,背部有一排棘刺,長的很像爬蟲類。是臺灣的海洋妖怪。傳說牠是一個巨大的魚,當他沉睡時,能夠在海面上停留百年以上,魚背上甚至會長出樹木,讓人誤以為是島嶼,而且還會出現市街,讓人完全以為是可以登陸的土地。人們若踏上海翁的背在此生活,當海翁醒來時會沉入海中,上面的所有東西都會跟著一起沉入大海。此外,據說只要他現身,就會引起大風。

這件事情被記載在1909年3月5日的東京朝日新聞上。


 

 

遊戲畫面

 

 

 

上一篇
生命之鳥-吳瀛濤
下一篇
噶瑪蘭大冒險
照片展示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