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學虛擬博物館

訊息
確定
返回文學展示

時代的聲音──文學雜誌創刊號

1945以前日治時期

文學雜誌古典詩刊庶民文化

日治時期的文學雜誌在台灣擔任文學傳播的主要媒介,並反映文學與社會的互動,除了帶動思潮的行進之外,也增進作家之間的交流密切,進而形成發表創作的基地以及文學社群。

例如本館收藏的臺灣文藝聯盟的機關誌《臺灣文藝》,創刊於1934年,以台中地區為中心網羅全島各地的作家,對臺灣新文學運動產生巨大的推力。

《台灣文學》則是張文環不滿《文藝臺灣》而另發起的文藝刊物,創刊於1941年,以寫實主義傾向的文學為主,具有臺灣鄉土的強烈色彩。

 


文學雜誌


 

▸《文藝臺灣》1卷1號 創刊號,黃得時捐贈。

台灣文藝家協會發行,昭和15年(1940) 1月創刊,出版地為台北市。

1929年9月台灣文藝家協會成立,由西川滿結集當時台北帝國大學教授群、總都府官員、在台日本詩人及少數台灣籍作家組成,召募會員維持期刊的運作。西川滿企圖藉由此刊物「成為台灣文化的支柱重心」,內容包括小說、詩、劇本、俳句、短歌、繪畫等。《文藝臺灣》發行至昭和19年(1944) 1月停刊,是日治時期台灣所發行之綜合文藝雜誌中最長壽者,在這4年間,因協會改組,又可分為「台灣文藝家協會」機關雜誌時期,以及「文藝台灣社」同人雜誌時期,風格各有不同,1941年與《台灣文學》並列為戰爭時期台灣二大純文藝雜誌,1943年西川滿於「台灣決戰文學會議」中主張將《文藝臺灣》奉獻給日帝,1944年1月發行終刊號,與同時期停刊的《台灣文學》等雜誌合併為《臺灣文藝》。

 
 
 
 
 

◆ ◆ ◆
 

臺灣新文學》1卷1號,黃得時捐贈。

臺灣新文學社發行,昭和10年(1935) 12月創刊,月刊,共發行15期,出版地為臺中州大屯郡,今臺中市。

1935年11月離開臺灣文藝聯盟的楊逵,創辦了臺灣新文學社,發行《臺灣新文學》,發行15期,其中1卷10號被禁止發行,故日前可見是14期。編輯委員有賴和、楊守愚負責漢文稿件,吳新榮、郭水潭、王登山等負責日文詩歌,楊逵、賴明弘、賴慶等負責其他日文稿件,因楊逵個人特質與思想路線之故,刊物風格反映了窮苦的大眾,具有強烈的社會及民族意識,編纂的內容如「高爾基特輯」(1卷8號)、〈悼魯迅〉(1卷9號)等,都表現出對當時備受矚目的左翼文學家之景仰。

 

 

 

◆ ◆ ◆
 

《南音》創刊號,龍瑛宗捐贈。

日治時期漢文文藝雜誌,半月刊,南音社發行。1931年秋由莊遂性(垂勝)、葉榮鐘、郭秋生、黃春成發起,邀集賴和、張煥圭、張聘三、許文逵、周定山、洪槱(洪炎秋)、陳逢源、吳春霖等十二人籌組南音文藝雜誌社,1932年1月創刊《南音》於臺北,同年12月停刊。初期由黃春成任編輯,後改由臺中張星健擔任。葉榮鐘(奇)在〈發刊詞〉提到創刊宗旨為:面對臺灣政治、經濟、社會的「八面碰壁」,《南音》基於無黨派的立場,除提供同人發表園地之外,並期能「做個思想知識的交換機關,盡一點微力於文藝的啟蒙運動」。

創刊號刊有郭秋生、黃春成(南)的隨筆與詩;小說有賴和〈歸家〉與周定山(一吼)的〈老成黨〉等作。此外還有臺灣話文討論區,為1930年代的鄉土文學/臺灣話文論爭提供了討論與實踐的園地,該期載有敬〈臺灣話文討論欄〉、莊遂性(負人)〈臺灣話文雜駁〉、郭秋生〈說幾條臺灣話文的基礎工作給大家做參考〉等論說。
 

 

 

 

◆ ◆ ◆

▸《フォルモサ》1號 創刊號(福爾摩沙1號 創刊號),黃得時捐贈。

蘇維熊主編,施學習發行,臺灣藝術研究會出版,昭和8年(1933)7月於日本東京創刊,《フォルモサ》(福爾摩沙)共發行3期,至昭和9年(1934) 6月停刊,刊期為不定期,由當時在日本東京組成「臺灣藝術研究會」的臺灣留學生所創辦,蘇維熊主編,王白淵、吳坤煌、巫永福等人為成員。作品風格多樣,其中包括對鄉土文學以及社會主義思潮等多有所關注。在創刊號的創刊詞中,同人表達了:吾人所渴望的除了政治上經濟上自由的生活,也要求藝術的生活,而吾人將重興萎靡的臺灣文藝,在具體行動上將整理既有之貧弱的文藝作品,以及歌謠與傳說等十藝術,更呼籲臺灣青年諸君,以我們的全副心力創作真正的臺灣純文藝。
 


 

 

 

◆ ◆ ◆

▸《臺灣文藝》創刊號,趙天儀捐贈。

長崎浩主編,台灣文學奉公會發行,日文月刊,第1卷第1號,1944年(昭和19年)5月1日,110頁。

《臺灣文藝》為「台灣文學奉公會」機關刊物,以日文刊行,基本上是由兩份日文文學雜誌《文藝臺灣》與《台灣文學》合併而成。編輯委員六名,除張文環外,其餘五位:矢野峰人、小山捨月、竹村猛、長崎浩、西川滿皆為日本人;其中矢野峰人不僅是《臺灣文藝》的主要負責人,同時也擔任台灣文學奉公會常務理事,他在發刊詞中表示:「此雜誌的將來全部依靠居住於本島的文學者的雙肩。只要是熱衷於文學報國之念者,不單單是思想上,也在文章方面必須自覺具有指導大眾之使命。」至於西川滿則說道:「我們同志披瀝作為文臣之至誠,非樹立不滅的勤皇文學不可。」由這兩段話不難窺見該雜誌濃厚的官方性質,及與日本帝國戰爭體制的關係。創刊號中有幾位著名的台、日作家作品,包括呂赫若〈山川草木〉、濱田隼雄〈草創〉、西川滿〈台灣縱貫鐵道〉,〈草創〉與〈台灣縱貫鐵道〉原本連載於《文藝臺灣》,後因雜誌停刊而未完,現又於《臺灣文藝》刊登,因而被視為《文藝臺灣》路線的遺緒。封底上有「台灣文學叢書」:呂赫若《清秋》、以及坂口零子的《鄭一家》的廣告。總的說來,《臺灣文藝》乃是戰爭動員體制下的產物,其風格主要趨向浪漫抒情與懷鄉路線,以宣揚倡導「皇民文學」為主旨,作家因此經常被要求書寫呼應國策的作品,自然不免受到相當程度的約束。發行至1945年1月停刊,總計8期。

 

 

 

◆ ◆ ◆

▸《華麗島》創刊號,龍瑛宗捐贈。

《華麗島》為日治時期戰爭期雜誌,1939年12月1日創刊,僅出刊一期。由西川滿等人組成的「台灣詩人協會」所發行的機關誌。全為日文作品,以詩為主,另有散文若刊篇。該期作者共有63人,台灣作家計有楊雲萍、黃得時、郭水潭、王育霖、龍瑛宗等人;日人作家有西川滿、中山侑、池田敏雄、本田晴光等人,另有立石鐵臣畫作一幅。

關於創辦人西川滿(1908-1999),3歲隨父母來台定居。1934年4月入「台灣日日新報社」,主編該報文藝版,兼任《愛書》雜誌主編。同年9月創設媽祖書房,刊行《媽祖》雜誌。1939年2月創刊《台灣風土記》雜誌,9月設立「台灣詩人協會」,12月創刊《華麗島》雜誌。1940年1月改組「台灣詩人協會」為「台灣文藝家協會」,創刊《文藝台灣》雜誌。1943年以代表作《赤嵌記》獲台灣總督府頒台灣文化賞。另創設的媽祖書房(後改為日孝山房)所出版的書刊,皆由他一手編排版面,設計精美圖案,考究紙質,親手裝幀,且多限定部數,可謂台灣出版史上追求「美書」的第一位造書家;迄今仍為海內外藏書家所珍愛。

 

 

 

 

◆ ◆ ◆

▸《臺灣文學》創刊號,龍瑛宗捐贈。

日治時期臺灣新文學雜誌,啟文社發行,1941年5月27日創刊,1943年12月停刊。由張文環擔任發行人,主要成員為「啟文社」同仁。一年發行四期,刊載臺日青年作家作品,活躍在其中的作家除張文環外,另有呂赫若、黃得時、吳新榮、楊逵、吳天賞、張冬芳等人。「啟文社」是戰爭期間少有的文藝刊物,為了對抗皇民化運動,與《文藝臺灣》分庭抗禮,同時並連繫臺灣作家而成立。曾刊載臺灣文學重要作品,如呂赫若的〈財子壽〉、張文環的〈藝妲之家〉、楊逵的〈無醫村〉等,充份表達臺灣人對於戰爭時期的感受與立場。在沈重的時代氛圍底下,《臺灣文學》確實是保存臺灣文學根球的重要園地。
 


 

 

 

◆ ◆ ◆

▸《臺灣藝術》創刊號,葉炳輝家屬捐贈。

黃宗葵創刊發行,昭和15年(1940) 3月4日出刊,1944年11月停刊,封面為藍蔭鼎水墨書,約50頁。

臺灣日治時發行量非常大的文藝刊物,會有每月高達4萬份的記錄,雜誌風格與主編個性有關,江肖梅自黃宗葵手中接任主編後,採取廣泛的文化路線,除了文藝之外, 政治、經濟及時事皆有之。主要作者有江肖梅、張文環、呂赫若、龍瑛宗、楊逵、王昶雄、吳濁流,除漢詩欄外,幾乎都以日文發表。本期特刊號尚以文學為主,內有張文環的評論〈臺灣文學の將來に就いて〉、龍瑛宗的小說〈朝やけ〉、葉步月的小說 〈結婚記念日〉等。
 

 

 

 

◆ ◆ ◆

▸《臺灣文藝》1卷1號 創刊號,黃得時捐贈。

臺灣文藝聯盟發行,昭和9年(1934)11月創刊,1936年8月28日停刊,出版地為台北市。

1934年5月6日,張深切、賴明弘等人成立「臺灣文藝聯盟」,機關刊物《臺灣文藝》於同年11月創刊。由於聯盟參與的人員不只是文學家,還有美術、音樂家等,是名副其實的聯盟戰線,故在封面上可見陳澄波、顏水龍、楊三郎等畫作,內容分為評論、小說、戲曲、詩、隨筆、學術,亦有畫家插畫作品,驗證了文學與藝術之間熱絡的交流,聯盟結集了各領域與立場,推行了「文藝大眾化」,以此精神與人民一起抵抗殖民,這也是《臺灣文藝》發行的旨趣,是台灣人創辦的文藝雜誌中,維持最久,登場最多作家的刊物。
 

 

 

◆ ◆ ◆

▸《臺灣民報》1號~50號合訂本,劉青雲家屬捐贈。

本書書背有「劉青雲」字樣,應是劉青雲收集後裝訂而成。內含《臺灣民報》第一卷第一號(創刊號)至第三卷第拾號,但有缺期,未齊。

《臺灣民報》大正12 (1923)年4月15日創刊,1924年6月停刊,開始為半月刊,每月十五及初一出刊,大正12年11月1日起,改為旬刊,每月初一、十一、廿一出刊。編輯人:林呈祿,發行人:黃呈聰(劍如)。內容有:社說、評論、內外時事、雜錄、學術、文藝、總流明、雁培宝、和文の部、臺灣近情、時論拔萃、世界要聞、時事短評、筆鎗墨彈等單元,文藝欄有小說(含翻譯)、現代詩等作品。

林呈祿(1887—1967),號慈舟,桃園人。臺灣總督府立國語學校國語部、明治大學法科畢業。1918年起於東京從事臺灣的民族運動,曾任《臺灣青年》雜誌社幹事,參與臺灣文化協會及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歷任《臺灣》、《臺灣民報》、《臺灣新民報》、《興南新聞》主筆25年,在新聞、出版事業及臺灣民族意識的提升上貢獻良多。
 


 

 

 

◆ ◆ ◆

▸《國語の臺灣》1卷1號 創刊號,黃得時捐贈。

國語の臺灣社發行,昭和16年(1941) 11月發行,出版地為台北市。

從刊名即可知道此刊物宗旨主在推行國語政策,尚未進入戰爭時期的臺灣文壇,日文寫作者已越來越多,然在語言上尚可在部份公領域上自由運用,相對於殖民者語言者都是方言,在這創刊號上可見相關的探討。臺灣文學家黃得時是本期唯一的臺灣人,發表了〈新聞記事常用語〉以目前發行的新聞刊物進行研討,其他發表者如安藤正次,時任臺北帝國大學首任文政學部教授,1941年出任帝大校長,其專長即在研究語言,對於「國語學」有很深的考究,創刊號以安藤正次的文章作首篇,似有引經據典推動國語政策之意味,其他如川見騎太郎擅長短歌排句,以創作的文本進行探討。
 


 

 

 

◆ ◆ ◆

▸《新青年》1卷1號 創刊號~1卷6號重印合訂本,黃得時捐贈。

陳獨秀主編,亞東圖書館、求益書社出版,民國4年(1915)9月15日創刊,1926年7月停刊,出版地為中國上海,本創刊號為重刊之合訂本。

1919年5月,中國五四新文化運動興起,1919年9月,陳獨秀在上海創辦了《青年雜誌》,到了1915年更名為《新青年》,發行到1926年7月停刊。陳獨秀執筆發刊詞〈敬告青年〉,呼籲青年要汰除陳舊腐敗八股的思想,提出青年行動六大原則:自主的而非奴隸的;進步的而非保守的;進取的而非退隱的;世界的而非鎖國的;實利的而非虛文的;科學的而非想像的。1917年陳獨秀擔任北京大學文學院院長,胡適、錢玄同、劉半農、魯迅、周作人都加入編輯,轉為以北為主的陣營。
 

 


古典詩刊

 

▸《臺灣詩薈》1號,陳雲程捐贈。

《臺灣詩薈》乃是連雅堂於1924年2月在臺北創刊的古典文學雜誌,直到1925年10月赴杭州西湖養病停刊止,共發行22期。他曾在〈臺灣詩薈發刊序〉開章明義地指出這份期刊的創辦宗旨:「臺灣詩學於今為盛,文運之延,賴此一線」,延續臺灣詩學及傳統文化是他創辦這份刊物的動機。

日本治臺之後,西力東漸的社會文化趨勢,漢學式微,倫常敗壞,臺灣文化日漸消沉。為求振興,連雅堂在第五號「餘墨」提及刊行詩薈的二大目的:「一以振興現代之文學,一以保存舊時之遺書」,採取折衷觀點,連雅堂認為「學術尚新,文章尚舊」,因而編輯《臺灣詩薈》以廣收古今各家詩文作品,同時也刊行現當代的學術論著。
 

 


庶民文化

 

▸《民俗台灣》創刊號,龍瑛宗捐贈。

《民俗台灣》為日治時期戰爭中後期的期刊,1941年10月創刊,1945年1月停刊,由東都書籍株式發行。此期刊是撰述臺灣庶民文化的刊物,內容有民情、風俗、民藝、文學、歌謠、諺語、宗教、信仰以及鄉土美食、民間草藥等,凡有關日常生活的點滴無所不載。行刊之際,正逢日本政府在殖民地推動皇民化政策,而本書之宗旨,恰與政策牴觸,曾一時遭查禁與停刊的命運,幸得發行人金關丈夫出面交涉,得以保住繼續發行。它是一部記錄臺灣島人的生活史,當今成為一部重要的文化資產。先後由武陵及南天兩書版社復刻出版,其中以南天版最為完整。

《民俗台灣》作者包括臺灣作家楊雲萍、吳新榮、楊逵、郭水潭、廖漢臣等人,日人作家有國分直一、金關丈夫、池田敏雄、宮本延人等。臺灣作家葉石濤則認為這是一份「與臺灣總督府的皇民化運動唱反調的」刊物。
 

下一篇
1945-1949戰後時期
照片展示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