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學虛擬博物館

訊息
確定
返回文學展示

時代的聲音──文學雜誌創刊號

1949-1987戒嚴時期

文學雜誌古典詩刊新詩刊區域文化政論雜誌兒童雜誌

1949年5月20日國民政府全臺戒嚴,人民的自由遭受巨大的限制。戒嚴令實施的「報禁年代」,報紙副刊與言論尺度可能比文學雜誌擁有更多限制,雜誌的發行量雖然較小但創作空間也較大。我們可以把這段時期出現的文藝雜誌粗分為三類:官方文藝雜誌、學院文藝雜誌與大眾文藝雜誌。官方文藝是由公家單位出資支持的雜誌,通常以推行國家文藝政策為目的,例如《文藝創作》。學院文藝雜誌指的是由學院出身的文學人士所創辦。大多自力尋找資源。刊物內容以純文學的理論與創作為主。「大眾文藝雜誌」指的是以娛樂為目的的通俗刊物。除了文藝雜誌以外,黨外刊物在此時也扮演重要的角色,具有傳播訊息、主張及鬆動言論自由的功能。

 


文學雜誌

 

▸《臺灣研究》創刊號,秦賢次捐贈。

《臺灣研究》,游彌堅發行,主編陳奇祿,臺北:臺灣省文化協進會出版,1956年6月30日。

前身為《臺灣文化》,該期刊發行到第5卷(1949年7月),因時局變異,被迫改為純學術性刊物,因此也喪失原本具知識分子批判時政、引進新思潮等文論的光芒。隨著《臺灣文化》的停刊,「臺灣文化協進會」也等於停止活動,然未解散。1956年重新以「臺灣省文化協進會」的名義登記,並創刊《臺灣研究》,以年刊的方式出版,發行數期後再度停刊。
 




 

◆ ◆ ◆

▸《文學雜誌》創刊號,張默捐贈。

《文學雜誌》,劉守宜發行,夏濟安主編,1956年9月創刊,1960年9月停刊,共發行8卷,每卷6期,在1950年代反共之風盛行,夏濟安、吳魯芹、林以亮等人企圖為文學尋找自由的空間,在創刊號〈發刊詞〉上揭示:「我們希望讀者讀完本刊之後,能夠認為這本雜誌還稱得上是一本『文學雜誌』。本刊是幾個愛好文學的朋友所創辦的,我們不想在文壇上標新立異,我們只想腳踏實地,用心寫好幾篇文章」,編輯團隊如此希望讀者能認定這雜誌是文學刊物,對應當時的政治社會環境,不難發現其弦外之音。《文學雜誌》在內容上,對現代主義在臺的開展,有其關鍵位置,在發行上多受美國新聞處贊助支持,在文藝思潮上也多有美國現代主義的身影,另外加上以自由主義思想為基礎的作家、編者群,為台灣文學的現代主義論述及創作的發展,建立承先啟後的關鍵位置。
 

 

◆ ◆ ◆

▸《文星》創刊號,林金泙家屬。

文星雜誌編委會主編,發行人葉明勳,社長蕭孟能,第一卷第一期,1957年11月5日,38頁。《文星》是由文星書店創辦人蕭孟能所創辦的文化性雜誌,創刊初期所標榜的宗旨為「生活的、文學的、藝術的」,重點在於文學和藝術;1959年11月,因「認定人生是受知識指導的」,於是將編輯方針改為「思想的、生活的、藝術的」。1957年至1961年間,「文藝欄」由何凡主編,後來改為李敖接手,因而進入刊物的第三個階段,其中最重要的就是1962年2月以李敖為首的《文星》同仁與孔孟學會發行的《孔孟月刊》所開展的中西文化論戰。第58期開始,除現有思想啟蒙的主題外,又加入了對社會現狀的檢討,1965年底,因李敖撰寫〈我們對「國法黨限」的嚴正表示〉一文,致使《文星》受到停刊處分,總計發行98期。

《文星》的風格基本上以提倡新文學、傳承新思潮為主,內容涵蓋文學評論、現代詩、小說、傳記、遊記、風土民情介紹、科技快報、藝文活動報導等,亦刊載有關繪畫、攝影、木刻、音樂等藝術領域之評介報導。將刊物命名為「文星」是因為歷來傳說「文(昌)星」即是主管文運之星宿,例如杜甫詩中便有:「北風隨爽氣,南斗避文星」的句子;而希臘神話中的阿波羅,亦同樣主管詩歌、音樂,故同時兼採東西方神話之寓意,以此宣示他們準備在文學、藝術上多盡些責任的決心。
 


 


 

◆ ◆ ◆

▸《筆匯》「革新號」創刊號,張默捐贈。

《筆匯》「革新號」,發行人任卓宣,尉天驄、許國衡主編,1959年創刊,1961年11月停刊。

在《筆匯》的變革史上,1957年5月創刊時,由王集叢擔任主編。這是中華民國文藝協會,簡稱「文協」所主導的雜誌,初期創辦時,以單張報紙型刊物面世,前後達40多期,以討論當時的文化問題為主,後因「文協」內部派系之爭等問題,無法繼續刊行。1959年5月4日由尉天驄接手開始了「革新號」的《筆匯》,改採用32開本的月刊形式來編排。首期雜誌以勞勃杜菲(Raoul Dufy,1877-1953)的素描「拉大提琴的人」為封面, 此後多以歐洲現代畫家作品為封面,以此持續至1960年亦多出自劉國松的手筆。內容上對於介紹西方的文學理論與批評、介紹作家作品,有其開創性的貢獻。

 




 

◆ ◆ ◆

▸《文學思潮》創刊號,尹雪曼捐贈。

《文學思潮》,尹雪曼發行,彭品光總編輯,1978年4月10日出版,共303頁。

《文學思潮》由「中華民國青溪新文藝學會」主編,為一綜合文學論述、文學報導與創作之季刊,創刊於1977年鄉土文學論戰之後,其創刊宗旨在於「站在我國文學思潮的傳統上,探究、分析當前全世界的文學思潮」,期能樹立「一種結合新舊的、足以鼓勵人性向上的新道統,這個道統絕對是中國的、中華民族的,但卻不失其時代性、共同性與世界性」(尹雪曼〈發刊詞〉)。
 






 

◆ ◆ ◆

▸《文學家》創刊號,張默捐贈。

《文學家》,謝毓彬發行,林文義總編輯,劉依萍主編,1985年10月發行,1986年5月停刊,共發刊7期。

《文學家》為一公開作家生活樣貌的雜誌,當時由學英文化公司出版,社長邱清章,編輯顧問黃武忠。設有「作家資訊」與「文學問卷」專欄,提供讀者參與資訊更動的空間。整本雜誌分為幾個專欄:「文學家群像」、「文學的家園」呈現作家成長環境和寫作形態,每一期皆有一位作家擔任專題人物;「文苑清話」和「刀鞘篇」評介文學作品、現象及引介文學理論的概念。




 

◆ ◆ ◆

▸《文藝創作》創刊號,覃雲生捐贈。

《文藝創作》,張道藩發行,葛賢寧主編,1951年5月創刊,1956年12月停刊。

《文藝創作》為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的機關誌,刊登該獎項之得獎作品等,稿量及稿酬在1950年代中可謂豐厚。歷任主編有葛賢寧、胡一貫、王平陵、虞君質,發行68期,風格隨主編變動多有不同,然多呼應當時「自由中國」、「反共文藝」及晚期的「戰鬥文藝政策」等時策,開數自32開到16開,而價格始終未有變動。
 






 

◆ ◆ ◆

▸《文訊》月刊創刊號,林金泙家屬捐贈。

孫起明總編,文訊雜誌社發行,1983年7月1日創刊,118頁,持續發行中。

《文訊》的創辦最早可追溯至1981年所舉行的「全國第三次文藝會談」──許多藝文界人士均於該會議中建請政府部門成立文藝資料中心,故會談召集人國民黨文工會主任周應龍便於次年成立「文藝資料研究及服務中心」,並籌辦《文訊》,及至1983年7月,雜誌順利出刊。《文訊》的宗旨乃是以服務文藝界與社會大眾為主,除了文學史料的蒐集、整理和研究,亦寄望藉此為國內的文藝評論建立典範,有系統且完整地提供藝文與出版資訊,報導作家創作與活動。

創刊號由資深前輩作家蘇雪林、王詩琅擔綱封面人物,為「文宿專訪」專欄之受訪者;首要欄目「專題筆談」則以「如何樹立嚴正的文藝批評」為主題,此外,還有「文學之窗」、「作家綜論」、「文藝論衡」、「書評書介」、「密密書林」、「社團介紹」、「文苑短波」等單元。月刊首任總編輯為文工會編審孫起明,第15期起由李瑞騰接手,封德屏擔任副手;第84期開始封德屏升任總編輯,李瑞騰退居顧問角色從旁協助。2003年1月,國民黨停止編列《文訊》的相關預算,經封德屏奔走成立「臺灣文學發展基金會」,以維繫雜誌社之正常運作。歷經數十年的發展,《文訊》始終以專業多元的視角呈現臺灣文壇的樣貌,並為臺灣文學史料的累積奠定厚實基礎,是認識、研究臺灣文學不可或缺的重要參考文獻。

 

 


古典詩刊

 

《臺灣詩壇》1卷1期∼2卷6期合訂本,周定山家屬捐贈。

1951年詩人節當天,在臺灣省文獻會主任秘書曾今可的計畫之下,籌組「臺灣詩壇」社,並同步發行《臺灣詩壇》月刊。《臺灣詩壇》的名譽社長是于右任,社長是賈景德,副社長為省文獻會主委林熊祥。發行月刊之後的「臺灣詩壇」社在編印詩刊之餘,也接手了每年的全國詩人大會籌辦。
 




 

◆ ◆ ◆

▸《詩文之友》1卷1期 創刊號,詹元雄捐贈。

1953年創刊於彰化,發行人洪寶坤,社長王友芬,並由林荊南擔任主編,成立宗旨為「整理文化遺產、發揚民族精神」,主要收錄的作品為古典詩,以促進詩人之間的交流,亦開放古典散文的投稿。該刊曾刊載一系列關於詩學革新的論戰,為漢詩的延續努力。自39卷1期起,更名為《中國詩文之友》。《詩文之友》發行到1993年才停刊,為戰後活動時間最長且發行數量最多的詩文刊物。
 





 

◆ ◆ ◆

▸《中華詩苑》創刊號,詹元雄捐贈。

〈中華詩苑雜誌社〉創刊於1955年2月26日,是戰後重要的漢詩刊之一。收錄其中的諸多創作者皆來自國外,並開設「海外新聲」等專欄供世界各地的詩人交流,當中有多位來自星馬地區的漢詩人投稿。1960年6月停刊。第12卷起改名《中華藝苑》,社長梁寒操,副社長有李漁叔、王觀漁及桂華岳3人,以李漁叔兼主編,張作梅發行人兼編輯,莊幼岳編輯。

 


      



 

◆ ◆ ◆

▸《鯤南詩苑》創刊號,周定山家屬捐贈。

1956由詩人沈達夫於鳳山創刊,社長曾今可,副社長陳皆興(高雄縣長)、歐子亮,發行人沈達夫(風人),為南部雜誌,1961年停刊。以孔德成為名譽社長,由鯤南詩苑月刊社發行。該社除了發行《鯤南詩苑》雜誌之外,還發行過志在推廣本土及外省詩人作品的《鯤瀛詩選》。
 


 


新詩刊

 

▸《今日新詩》創刊號,趙天儀捐贈。

今日新詩社主編,今日文化企業公司發行,第1期,1957年1月1日,25頁。

本詩刊創辦於臺北市,「為提倡新詩,團結海內外詩人」,由黃埔軍校出身的詩人左曙萍擔任發行人並兼社長,鍾雷、紀弦出任副社長,執行編輯上官予,上述四人與覃子豪、彭邦楨、李莎、方思八人為編輯委員。詩刊之創立宗旨為希冀藉由《今日新詩》之陣線,團結所有愛好自由、真理的詩人,以此作為展示今日中國新詩作品的長廊;並「提倡新詩創作,擴大新詩領域」,共同為反共抗俄之戰鬥文藝而努力。這本強烈呼應時代氣氛與創作走向的刊物,至1957年11月停刊為止,總共發行11期。
 



 

◆ ◆ ◆

▸《詩脈》季刊創刊號,岩上捐贈。

《詩脈》季刊,岩上主編,南投:詩脈詩社,1976年7月25日詩脈詩社出版,1979年3月25日停刊。創刊詞〈詩脈的律動〉及後面的〈編輯手記〉,有岩上的簽名。

〈詩脈的律動〉載明詩社的三個願望:「繼承中國詩的傳統」、「探討詩的來龍去脈」、「以精心誠懇的態度為詩把脈」。〈編輯手記〉更述明結社是具有「看到目前雖然詩社林立,詩刊繁多,但個個門戶緊閉,教規森嚴,反而使詩作者裹足不前,弄得無路可走……所以我們結伴走自己的路……我們竭誠歡迎更多的人來走」等原由。
 




 

◆ ◆ ◆

▸《草原》創刊號,張信吉捐贈。

南宇總編輯,草原詩社發行,1984年3月31日創刊,單張4頁。

《草原》詩刊為輔仁大學文學社團《草原詩社》之同仁刊物,採季刊形式,每年3、6、9、12月出刊,主要刊載詩社成員的作品。創刊號首頁刊出9位成員姓名:南宇、宇青、黃旭初、曾淑美、徐望雲、潔廬、藍劍、掌思、王萬象,其後隨著詩社的發展壯大,參與社務人數亦漸漸增加,其中雖不乏出身理工背景者,但多數為中文系學生,詩作風格主要趨向古典抒情。該社社長兼總編輯吉也(張信吉)曾表示,社團成員對於如何確立詩刊/社核心價值或許稍嫌懵懂,然「發皇詩學」的理念則與一般愛好詩文者並無二致。詩刊於1985年12月15日停刊,期間曾製作「南宇專題」、「曾淑美專題」、「吉也專題」,總計發行8期。
 

 


區域文化

 

▸《臺南文化》創刊號,黃子謙捐贈。

臺南市文獻委員會編纂組編輯,臺南市文獻委員會發行,創刊號,1951年10月24日,63頁。

《臺南文化》是全臺各縣市文獻委員會發行刊物之首,於1951年10月24日由臺南市文獻委員會發行,以季刊的形式蒐集整理臺南文獻資料,以促進臺南文化發展。主要刊載與臺南市沿革有關的各種舊志、地圖、詩文、歌謠、地方掌故、古蹟文物及名人傳記等文化研究相關文稿。其命名一方面考量臺南在臺灣各縣市中獨具的文化古都特色,同時也為兼顧刊物應走向大眾化的前提,故不採其他縣市慣用的「文獻」之名,從而確立《臺南文化》之特殊性。創刊號封面為顏水龍繪製的延平郡王祠,收錄〈臺南先史遺物的考察〉、〈臺南市發展史略〉、〈臺南與鄭成功〉、〈赤崁樓修復記〉、〈故儒連雅堂其人其詩〉、〈臺南市街小志〉及〈臺南市教育工作的檢討與展望〉等篇章。
 




◆ ◆ ◆

▸《南瀛文獻》創刊號,黃子謙捐贈。

臺南縣文獻委員會編纂組編輯,臺南縣文獻委員會發行,第1卷第1期,1953年3月15日,56頁。

臺南縣政府於1946年成立之後,為保存臺南縣歷史文化史料,建構完整地方誌,故於1953年3月創辦《南瀛文獻》;起初以編修縣志為目的,後來則逐漸成為文史工作者發表研究成果的園地,主要刊載與臺南縣政治、經濟、文化、歷史有關之文獻發掘與史事考證的文章。初期為季刊,四期為一卷,1959年以後以一卷合刊發行,1960年以後由吳新榮主編。截至1999年為止,總計出版43卷合刊,2002年起改為年刊發行,2010年停刊;臺南縣市合併後,即與《臺南文化》合併。刊名「南瀛文獻」四字是由胡適題字,創刊號封面為「嘉南大圳營建圖」,內頁則有黃純青、黃朝琴、吳三連等地方文人雅士題字;收錄有〈臺南縣歷代大事記(一)〉、〈臺南縣地名研究初稿〉、〈明鄭營盤考〉及〈郁永河時代的臺南縣〉等篇章;該期專號為「風景古蹟特輯」,介紹南瀛縣境內著名的古蹟景點,包括關子嶺、虎頭埤、珊瑚潭、嘉南大圳等在地風光。刊末由臺南縣文獻委員會採集組與編纂組共同寫成之〈採訪記〉,替臺南地區的文史研究留下十分珍貴的參考資料。
 

 


政論雜誌

 

▸《這一代》創刊號,張默捐贈。

《這一代》,洪醒夫、陳恆嘉、陌上桑創辦,武忠森發行,1970年於台中創刊,同年10月停刊,共發刊6期。

1970年代初期,在黨禁、報禁的環境下,興辦雜誌是向權力中心者喊話、抗議的一種媒介,「黨外雜誌」由此興起。然往往因為談論的尺度常因選舉而昇高,言論壓制手段遂隨之增強,黨外雜誌因此頻遭查扣、查禁或「停刊」處分。《這一代》月刊在這樣的氛圍中創刊,由就讀台中師專前後期的洪醒夫、陳恆嘉、陌上桑參與創辦,以關懷農村土地為主,呈現對社會的關懷,包括市井小民面對農工商轉型的心情寫照等。



 

◆ ◆ ◆

▸《美麗島》1卷1期 創刊號,王為鐮捐贈。

張俊宏總編,美麗島雜誌社發行,第1卷第1期,1979年8月,96頁,同年12月因雜誌社被查封而停刊。

1977年底,許信良、施明德等人在「研究黨外未來走向」時,咸認黨外不僅要組織化,更要掌握宣傳工具,因而決定出版一本兼具組織、運動、宣傳功能的刊物,藉由群眾路線壯大聲勢,建立一個「沒有黨名的政黨」。1979年4月,由姚嘉文之妻周清玉命名的「美麗島」雜誌正式向臺北市府新聞處申請出版執照,由黃信介擔任發行人,社長許信良,黃天福、呂秀蓮為副社長,總經理和總編輯分由施明德與張俊宏掛名,實際編務則由筆名「杭之」的陳忠信負責,邀集各地黨外精英如康寧祥、黃順興、楊逵等61人擔任社務委員。

創刊號發刊詞〈共同來推動新生代政治運動!〉作者名義上為黃信介,實際執筆者是陳忠信,文中以「我們受人民大眾高昂的參政意願和熱情的鼓舞,堅信民主是這個時代的潮流,擋也擋不住!所以毅然創辦『美麗島』雜誌來推動新生代政治運動!」表明其宗旨。當期社論為〈民主萬歲〉,暨有「黨外政論」、「黨外報導」、「農工問題」、「美麗島」等專欄,並在目錄頁提出「培養新生代的生機,建立一合理的社會」的口號。這份定價40元的雜誌一上市便洛陽紙貴,以10萬冊的數字打破當年臺灣書市的銷售紀錄,堪稱史上單期發行量最多的政論性雜誌。但這也使執政當局無法坐視,頻頻出招壓制,導致雙方零星衝突不斷,最後終於爆發「美麗島事件」。
 




 

◆ ◆ ◆

▸《春風》雜誌1卷1期 創刊號,王為鐮捐贈。

蘇逸凡(蘇慶黎)總編,春風雜誌社發行,第1卷第1期,1979年11月,發行兩期後於該年底停刊,88頁。《春風》雜誌發刊於黨外運動風起雲湧、草根力量日漸茁壯的1979年11月1日,由黃順興擔任榮譽發行人,詩人詹澈(詹朝立)為發行人,社長王拓,總編輯蘇慶黎(使用筆名蘇逸凡);另有多位文化界人士如王津平、李日章、陳映真、楊逵、蔣勳等出任社務委員。其發刊辭開端「春天,是所有生命的旺季;而春風,預報了春的訊息!」點明這本刊物的發行是為了預報「春的訊息」;其所秉持的宗旨是站在社會大眾的立場,為底層勞工、農民發聲;例如當期封面文章〈政府為農民做了些什麼〉、〈核能發電有前途嗎?〉、〈勞工不能永遠是輸家〉等,便充分反映其取向與關懷核心。除發刊辭外,創刊號中闢有「我們的社會」、「認識世界」、「歷史」、「書介」、「文藝」等專欄;封底刊登有詹澈詩作〈春風──為春風創刊而寫〉。

《春風》第二期出刊不久便發生美麗島事件,王拓與蘇慶黎等人被捕,雜誌因此停刊;儘管如此,但相關人士卻更加如火如荼地為人權、自由以及種種不公不義發聲。八○年代初期,詹澈並與鍾喬、楊渡等人組織了「春風詩社」,以接續其理想。
 

 


兒童雜誌

 

▸《兒童的雜誌》創刊號,林金泙家屬捐贈。

何政廣總編,兒童的雜誌社發行,創刊號,1986年10月10日,104頁。

本刊由隸屬於臺灣省政府教育廳的「兒童讀物編輯小組」負責規劃,乃是專為小學階段的孩童所創辦的綜合性讀物。創刊號封面由著名的兒童插畫家趙國宗設計,首頁有時任臺灣省政府教育廳廳長林清江所撰寫之發刊辭,敘明其編輯主旨為「知識的、生活的、趣味的」,希望藉此精神食糧,培養孩子的想像力,並美化其心靈。內容有童話故事、白話古典文選、環境與生活、作文教室、漫畫、寵物飼養、益智遊戲、魔術等單元,題材豐富,印刷精美,不僅是陪伴無數兒童成長的重要刊物,更為許多本土作家開鑿一片別有洞天的筆耕園地,對鄉土文學的發展亦有所助益。可惜在精省兩三年後,由於預算不足,教育部因之裁撤「兒童讀物編輯小組」,也由此導致《兒童的雜誌》停刊的命運;截至2002年12月為止,總計發行190期。

 

上一篇
1987-解嚴時期
下一篇
製作團隊
照片展示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