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學虛擬博物館

訊息
確定
返回作家平台
李潼/大事紀

大事紀

1953

李潼(1953-2004),本名賴西安,生於花蓮,而後定居於宜蘭。1989年辭去高中教職後專事寫作。在大量創作兒童文學之前,李潼以本名賴西安發表了不少膾炙人口的民歌,如〈廟會〉、〈月琴〉、〈散場電影〉等。少年小說《天鷹翱翔》獲獎時,李潼表示在該書出版前以近百篇短篇小說及歌詞磨鍊筆鋒。創作文類包括小說、散文、論述、劇本、歌詞、新詩等,量豐質美,有「台灣少年小說第一筆」之稱。李潼作品多從生活取材,關懷土地與民情,飽含正向、積極的生命力,他視作家為正職工作,擘畫兒童文學創作的藍圖,作品《天鷹翱翔》、《再見天人菊》、《少年噶瑪蘭》、《望天丘》、《魚藤號列車長》,以及《臺灣的兒女》系列等,一部部生動的故事,帶領兒童、青少年穿越閱讀的迷霧,感受文學的美好。

國立臺灣文學館館藏
1953

生於台灣花蓮。本名賴西安。

攝於1954年。(祝建太女士提供)
1965

花蓮市中正國小畢業。

1959年,李潼讀小一。(祝建太女士提供)
1968

花蓮中學初中部畢業。

1971

台中高工建築科畢業。

李潼17歲。(祝建太女士提供)
1972

李潼任羅東高工技士。

1974

服役。

李潼與張昭穆於海軍衡陽艦上合影。(國立臺灣文學館館藏)
1977

退伍。回羅東高工工作。

李潼甫退伍,攝南投溪頭神木前。(魯志宏攝,祝建太女士提供)
1979

與戴志行合作創作〈雞園〉,獲第三屆金韻獎青年歌謠大賽創作組優勝。

第三屆金韻獎青年歌謠大賽創作組優勝獎牌。(國立臺灣文學館館藏)
1980

與祝建太女士結婚。

婚紗照。(國立臺灣文學館館藏)
1980

〈外公家的牛〉獲教育部文藝創作兒童散文獎。

李潼於日月潭。(祝建太女士拍攝、提供)
1980

創作〈廟會〉歌詞,陳輝雄譜曲。

〈廟會〉手稿。(國立臺灣文學館館藏)
1981

於國立政治大學附設空中行政專科進修補習學校結業。

1981

短篇小說〈漁港早市〉獲得全國中小學教師文藝創作研習營小說獎。

1982

第一篇少年小說〈爸爸的大斗笠〉發表於《明道文藝》第72期。

1982年7月24日,太平登山隊攝於太平山森林公園蒼檜亭,中間為李潼。(祝建太女士提供)
1983

取得乙級技術士證。

李潼技術士證。(祝建太女士提供)
1984

中篇少年小說《天鷹翱翱》獲第十一屆洪建全兒童文學獎首獎。

李潼於第11屆兒童文學獎頒獎酒會合影。(國立臺灣文學館館藏)
1985

中篇少年小說《順風耳的新香爐》獲第十二屆洪建全兒童文學獎首獎。

第12屆洪建全兒童文學獎獎牌。(國立臺灣文學館館藏)
1986

任中國青年寫作協會宜蘭分會值年常務理事。

1986

中篇少年小說《天鷹翱翔》獲七十五年度行政院新聞局金鼎獎推薦優良出版品。

1986

〈大厝來的少年家〉獲教育部文藝創作短篇小說獎。

1986

〈父親〉獲台灣省新聞處短篇小說創作獎首獎。

1986

中篇少年小說《再見天人菊》獲第十三屆洪建全兒童文學獎首獎。

第13屆洪建全兒童文學獎獎牌。(國立臺灣文學館館藏)
1987

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於東方出版社舉辦「李潼作品研討會」。

1987

短篇小說〈恭喜發財〉韓文版出版。

1987

〈恭喜發財〉獲第六屆洪醒夫小說獎、第十屆中國時報文學獎短篇小說評審獎。

第十屆時報文學獎獎座。(國立臺灣文學館館藏)
1987

〈再見天人菊〉獲行政院新聞局優良歌詞獎。

入選「好歌大家唱」優良歌詞通知書函。(祝建太女士提供)
1988

〈屏東姑丈〉獲第十一屆中國時報文學獎短篇小說獎。

1988

《大聲公》獲第二十三屆中山文藝創作獎。

1988

〈古意等路〉獲台灣新生報散文獎。

1989

辭去羅東高工教職,專事寫作。

1989

赴安徽、上海、北京進行海峽兩岸兒童文學首度交流。

李潼(最後排中間者)於中國海峽兩岸兒童文學研究會第一屆第二次會員大會合影。(國立臺灣文學館館藏)
1989

《再見天人菊》獲第一屆優良兒童圖書金龍獎、第一屆楊喚兒童文學獎。

第一屆楊喚兒童文學獎獎牌。(國立臺灣文學館館藏)
1989

以中篇少年小說〈博士‧布都與我〉獲第十五屆國家文藝獎(舊制)。

1990年,李潼與其他獲獎者於國家文藝獎頒獎典禮。(國立臺灣文學館館藏)
1990

〈帶爺爺回家〉獲第三屆台灣省兒童文學獎少年小說首獎。

0
1990

任《蘭陽青年》雜誌編輯至1992年。

0
1990

短篇散文集《迷信狀元》出版。

0
1991

《順風耳的新香爐》韓文版出版。

1991年,李潼於虎字碑前。(祝建太女士提供)
1991

短篇小說集《屏東姑丈》獲新聞局優良電影劇本獎並出版。

行政院新聞局優良電影劇本獎獎牌。(國立臺灣文學館館藏)
1991

〈九九峰下之旅〉獲《青年日報》短篇小說首獎。

〈九九峰下之旅〉獲獎通知。(祝建太女士提供)
1991

中篇少年小說《藍天燈塔》獲第四屆中華兒童文學獎。

中華兒童文學獎獎牌。(國立臺灣文學館館藏)
1991

〈開天書〉獲《青年日報》散文獎。

《青年日報》徵文比賽獲獎清單。(祝建太女士提供)
1991

中篇少年小說《藍天燈塔》獲中國時報開卷專刊年度最佳童書獎。

1991年開卷最佳童書獎獎座。(國立臺灣文學館館藏)
1992

小說〈沈大夫的花房晚餐〉獲教育部文藝創作獎首獎

教育部八十年文藝創作獎得獎名單(第一頁)。(祝建太女士提供)
1992

少年小說〈恐龍星座〉獲上海少年報兒童週刊讀者票選「小百花獎」。

0
1992

長篇少年小說《少年噶瑪蘭》出版。

0
1992

長篇少年小說《少年噶瑪蘭》獲(中國)第三屆宋慶齡兒童文學獎二等獎、行政院新聞局金鼎獎評審委員推薦獎。

1993年,李潼與張之路(左)、曹文軒(右)在第三屆宋慶齡文學獎頒獎典禮合影。(國立臺灣文學館館藏)
1992

〈鞦韆架上的鸚鵡〉獲海峽兩岸少年小說、童話徵文─少年小說組優等獎。

海峽兩岸少年兒童文學獎少年小說優等獎獎牌。(國立臺灣文學館館藏)
1992

〈水柳村的抱抱樹〉獲海峽兩岸少年小說、童話徵文─童畫組優等獎。

海峽兩岸少年兒童文學獎童話優等獎獎牌。(國立臺灣文學館館藏)
1993

參加日本福岡第二屆亞洲兒童文學大會

0
1993

〈帶爺爺回家〉日文版刊於《日本兒童文學》39卷12號(河野 孝之譯)。

1993

任《宜蘭觀光》季刊創刊總編輯。

1993

中篇少年小說《少年龍船隊》獲第一屆九歌現代兒童文學首獎。

九歌現代兒童文學獎獎牌。(國立臺灣文學館館藏)
1993

〈虎姑婆與好姑婆〉獲臺灣省政府第六屆兒童文學獎童話獎。

第六屆兒童文學獎獲獎通知。(祝建太女士提供)
1994

《台灣的兒女》系列中篇少年小說開始連載。

1994

童話〈水柳村的抱抱樹〉獲上海陳伯吹兒童文學獎。

1989年,李潼與中國作家陳伯吹夫婦合影(國立臺灣文學館館藏)
1994

繪本《迎媽祖》獲中國時報開卷專刊年度最佳童書獎。

1995

參加中國上海第三屆亞洲兒童文學大會。

李潼與林良、林煥彰於第三屆亞洲兒童文學大會合影。(國立臺灣文學館館藏)
1995

〈水柳村的抱抱樹〉日譯文刊於日本《小旗子》月刊(馬場 與志子譯)。

0
1995

短篇小說〈相思月娘〉英譯文刊於The Chinese Pen NO.93。

1996

短篇小說〈白玫瑰〉英譯文刊於The Chinese Pen NO.98。

1996年,李潼(後排左一)於韓.中兒童文學交流學術研討會。(國立臺灣文學館館藏)
1996

散文《蔚藍的太平洋日記》獲第四屆陳國政兒童文學獎兒童散文類佳作獎。

第四屆陳國政兒童文學獎兒童散文獎獎牌。(國立臺灣文學館館藏)
1996

《水柳村的抱抱樹》兒童劇由小蕃薯兒童劇團在台灣北、中、南、東巡迴演出。

李潼於劇本封面註記演出事宜。(國立臺灣文學館館藏)
1997

赴韓參加第四屆亞洲兒童文學大會。

1997

少年散文集《蔚藍的太平洋日記》出版,獲「好書大家讀」最佳少年兒童讀物獎。

1998

《少年噶瑪蘭》日文版出版(中 由美子譯)。

1999年,李潼與中由美子(左一)、愛薇(右)、六月於陽明山。(國立臺灣文學館館藏)
1998

《蔚藍的太平洋日記》獲八十七年度行政院新聞局金鼎獎推薦優良出版品。

1998

與桂文亞合編《寂寞夜行車》,獲「好書大家讀」年度最佳少年讀物獎-編著獎。

1999

《少年噶瑪蘭》(動畫)獲第三十六屆電影金馬獎最佳動畫片。

0
1999

散文〈綠島柴口的新娘〉( “A Bride Coming to Green Island”)英譯文刊於The Chinese Pen

1999

《台灣的兒女》系列少年小說出版,獲「好書大家讀」年度最佳少年兒童讀物獎。

1999年「好書大家讀」年度最佳少年兒童讀物獎獎牌。(國立臺灣文學館館藏)
2000

與許建崑教授應邀至馬來西亞「以文學看孩子的世界—馬華兒童文學研習營」巡迴演講。

1999年「好書大家讀」年度最佳少年兒童讀物獎獎牌。(國立臺灣文學館館藏)
2000

《少年小說創作坊:李潼答客問》獲行政院新聞局第五屆小太陽獎。

2000

《樹靈.塔》獲「好書大家讀」年度最佳少年兒童讀物獎。

《樹靈.塔》獲「好書大家讀」年度最佳少年兒童讀物獎。(國立臺灣文學館館藏)
2001

《樹靈.塔》獲行政院新聞局第六屆小太陽獎。

2000年「好書大家讀」年度最佳少年兒童讀物獎獎牌。(國立臺灣文學館館藏)
2003

長篇少年小說《望天丘》獲「好書大家讀」年度故事最佳少年兒童讀物獎。

2003年「好書大家讀」年度故事文學組小說創作獎獎牌。(國立臺灣文學館館藏)
2003

潘人木等編著《蓬萊碾字坊-李潼人間情懷和文學天地》出版。

李潼與潘人木、姚宜瑛合影。(國立臺灣文學館館藏)
2004

「台北越界舞團」秋季公演「天籟」於宜蘭演藝廳演出,李潼任開場導讀,首次與羅曼菲合作。

0
2004

《少年噶瑪蘭》獲「好書大家讀」年度最佳少年兒童讀物獎。

2004

12月,病逝。

2004年,李潼於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舉辦之「臺灣兒童文學學術研究方向研討會」。(國立臺灣文學館館藏)
2005

11月5日至6日,「永遠的兒童文學作家李潼先生作品研討會」於台北市立圖書館舉行。

2005

遺作《魚藤號列車長》出版,獲「好書大家讀」年度最佳少年兒童讀物獎。

2006

「荷曰—李潼、祝建太詩文攝影展」,羅東田園藝廊展出。

(左起)賴以中、賴以寬、賴以誠於羅東田園藝廊。(祝建太提供)
2007

「荷曰—李潼、祝建太詩文攝影展」於台東縣政府文化局展出。

2007年,詩文詩攝影展臺東展場一隅。(祝建太提供)
2007

《鐵橋下的鰻魚王》獲「好書大家讀」年度最佳少年兒童文學讀物獎。

2008

「荷曰—李潼、祝建太詩文攝影展」於花蓮縣政府文化局美術館展出。

2008年,祝建太與三位兒子攝於詩文攝影展會場。(祝建太女士提供)
2008

《藍天燈塔》、《瑞穗的靜夜》獲「好書大家讀」年度最佳少年兒童讀物獎。

2009

少年小說《龍園的故事》出版,獲「好書大家讀」年度最佳少年兒童讀物獎。

2010

9月25日至11月28日,國立臺灣文學館舉辦「再見李潼—兒童文學的呼喚」特展及「飛翔的少年—李潼少年文學書展」。

0
2010

《夏日鷺鷥林》獲得「好書大家讀」年度最佳少年兒童讀物獎。

0
2011

12月17日至2012年5月6日,宜蘭縣史館及國立臺灣文學館合辦「眷戀土地的遊子──李潼文學中的宜蘭」特展。

祝建太與宜蘭縣史館館長廖英杰(右)、國立臺灣文館陳秋伶組長(左)攝於特展會場。(祝建太女士提供)
2011

《尋找中央山脈的弟兄》獲「好書大家讀」年度最佳少年兒童讀物獎。

2014

《臺灣欒樹和魔法提琴》及《激流三勇士》獲「好書大家讀」年度最佳少年兒童讀物獎。

2015

李潼獲第六屆宜蘭文化獎紀念獎。

祝建太代領宜蘭文化獎。右為賴以寬。(祝建太女士提供)
2016

《再見天人菊》英文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