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學虛擬博物館

訊息
確定
首頁/
共創文章
返回共創文章

陳令洋:一直都在,只是沒有存在感——籐椅和它的葉石濤

作者:陳令洋
2020/11/18
瀏覽人數:930

that wanaka tree

(藏品/葉石濤捐贈,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個藏品】

  坐在籐椅上寫作的作家似乎變少了,籐椅漸漸只出現在我們對老前輩作家的回憶裡。但臺靜農坐籐椅、林海音坐籐椅、鍾理和坐籐椅,都比不上葉石濤坐籐椅來得令人印象深刻。因為他的籐椅老舊、脫線、看起來不值錢(但彷彿很實用耐用),簡直和他重出文壇後的形象互為因果。於是它也成為後人回憶葉石濤的時候,不能忘記的一部份。

  籐椅雖然只是器物,一個作家坐什麼樣的椅子,不必然因此創作什麼樣的文學。但作家對器物的選用或不得不用,有時還是會讓這些器物長出特有的靈魂。

★特別推薦

葉石濤線上互動遊戲「葉先生的房間

一場對話互動,帶您重新思索他的關鍵選擇。 兩段隱藏影片,帶您一同窺見他的關鍵時空。 在每段互動與對話中,我們安排歷史的門鎖。 盼您找出隱匿的鑰匙,共同進入「葉先生的房間」


作家的椅子很可憐,它們一直都在,只是沒有存在感。

  椅子不分晝夜伴隨作家度過漫長的寫作,穩穩托住他們的生命與坐骨神經痛,才讓讀者們有機會在偉大的作品前臨表涕泣。可是有誰會在閱讀的時候,感激一下作家的椅子呢?很少。因為我們只想當心靈的貴族,卻總忘記要關懷一下貴族屁股下的物質基礎。

  但葉石濤的籐椅有點特別,它彷彿已經成為葉石濤形象構成上神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身為作家的椅子,它的存在感極高。我們不妨看一下彭瑞金老師那本《葉石濤評傳》——的封面,和封底——的照片,一張是葉老坐在籐椅上,用那有點衰小又有點不屑的眼神看著鏡頭;一張是他伏案寫作的英姿,同樣坐著那把籐椅,椅背上還掛著一條白毛巾,讓人不禁讚嘆葉老真阿北,籐椅好搶眼。

that wanaka tree

《葉石濤評傳》封面(取自網路)

  不是只在照片上,好多作家、學者都會在回憶文章裡提起那把籐椅。因為他們喜歡強調首次拜訪葉老寓所時的震撼:先拿窗外的市聲喧囂和室內的狹仄寧靜做個對比,然後講客廳、角落、老書桌,以及一把坐了幾十年、有點脫線的籐椅,然後才開始講葉老。必須這樣寫,才能顯得《臺灣文學史綱》的誕生有多麼不易,而一位臺灣老朽作家的處境,又是多麼艱難。從這個角度看,一把在作家生命中很有存在感的籐椅,反映的竟是一個作家長年缺乏存在感的逼哀。

  事實上,籐椅不僅是落魄作家的好捧油,也是一間「書房」得以成立的基礎。1957年,鍾理和在他的散文名作〈我的書齋〉就寫過,他窮困到放棄佈置室內的書齋,將寫作空間移到戶外、庭中,山不轉路轉,人不轉心轉,他反倒熱愛起這個充滿山川田野雲霧的書齋,但真正支撐他寫作的,除了紙、筆、一方木板之外,「書齋」裡的家具就是一張籐椅而已。

that wanaka tree

(藏品/葉石濤捐贈,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有時我們不免要想,這些作家如果不是「坐籐椅」,而是乾脆去「做籐椅」,人生也許會順遂許多。其實他們的年紀都趕得上臺灣籐製家具的輝煌年代。歷史研究顯示[1],臺灣籐業在戰後一直都發展得不錯,中南部地區在1960年代更成為籐加工業的重鎮,內銷外銷都蓬勃。臺灣人大量從印尼進口原籐,加工後多數銷往日本。特別是關廟地區,幾乎有30%的人口都在從事相關產業,「三步一小廠,五步一中廠」,因而享有「籐業王國」的美譽。直到1988年因為印尼政府實施籐禁、日本停止採購,加工廠大量倒閉,籐業才在臺灣迅速沒落。如今,籐椅的全盛時期也過去了,慢慢像他們服務過的老作家一樣,成為社會上不太有存在感的存在。

  但在葉石濤的生命故事裡,籐椅的成就永遠輝煌。因為葉石濤在籐椅上重新開始寫作。

  1951年秋天,葉石濤因為幾年前跟學長借看了幾本雜誌,被冠上「知匪不報」的罪名,入獄服刑三年。等他出獄,人生就不一樣了。首先,他出身小地主家庭,服刑期間適逢政府推動耕者有其田,家中土地遭到徵收,經濟處境艱難;其次,他身負政治事件前科,出獄後就沒朋友了,過去認識他的人紛紛走避,甚至走在路上連招呼都不打。這時候的葉石濤,不可能有好的工作,他只能先去做點臨時工,隨後在各個偏鄉小學之間流轉,以微薄的教師收入養家活口,有十年多的時間,他根本沒時間想寫作的事。很偶爾,當他被家人責難的眼光逼得喘不過氣時,他會躲進稻草堆,讀起法國詩人蘭波的詩集《醉舟》,在詩行裡得到心靈的寬慰。

  直到1965年的某個秋天,他發現自己突然開始追憶似水年華,那些動亂中死去的朋友、青春期的戀情、世事的滄桑,不停纏繞著他,如果再不寫出來會鬱悶而死。

  他把妻小送回左營娘家,自己一個人窩在宿舍裡,弄來一疊稿紙,幾隻原子筆,一張桌子,和一把破籐椅,再度開啟他的寫作。此後他會在寫了上百萬字的小說後發現,原來受日文文學養成的自己,這輩子無論怎麼努力,都不可能寫出精緻的「國語」文學,於是將寫作重心慢慢轉向評論與文學史。[2]

  但籐椅上的他無法預想那麼遠,他只是興奮地想:我又要開始寫作了!

 

[1]見林雅亭,《臺灣籐家具的歷史變遷:現況、困境與轉型》(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

[2]詳見葉石濤《一個臺灣老朽作家的五O年代》(臺北:前衛,1991)。


★作家小傳

葉石濤(1925-2008),出生於臺南府城。創作文類包括論述、小說。葉石濤的小說充滿濃厚的鄉土意識,注重本土精神和歷史體驗,以描寫人類生存的困境、追求救贖或解脫之道為寫作主題。葉石濤從日治時代後期參與臺灣文學活動,始終堅持文學的尊嚴,同時評論臺灣文學作家與作品,詮釋臺灣文學的發展,堪稱臺灣文學的守護者。

★延伸閱讀

葉石濤文學紀念館 - 文化部iCulture
自己和自己格鬥的寂寞作家--專訪葉石濤| 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
【沒在寫小說的時候】這個局葉石濤已經佈了一輩子之久| 想想論壇

★觀測員簡介

陳令洋 清大臺文所碩士,興趣是詩與書法。

瀏覽人數:930
推薦文章
標籤
我要留言
您需要登入才能留言。如尚未成為會員,請先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