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學虛擬博物館

訊息
確定
首頁/
共創文章
返回共創文章

陳冠宏:田地就這樣一畝一畝的耕下去——讀楊逵《模範村》(上)

作者:陳冠宏
2023/05/18
瀏覽人數:458

如果你翻開一九四二年的《臺灣文學》刊物,會在裡面發現一篇很奇怪的訊息:

【徵求園藝見習人士】

徵求愛好園藝及從事文學工作的勤勉人士。保證協助寫作事業及生活所需。有意者請寄下簡歷及十天份的日記選萃。

臺中市梅枝町一九 首陽農園 楊逵

現在我們回顧這篇招募文章時,可能會感到困惑。文章要園藝見習人士,又提到需要從事文學工作,那究竟是希望招募什麼人?

要了解這則招募文章,我們就必須先了解楊逵的背景。

楊逵出身並不富裕,父親以冶錫為業。家裡沒錢收購原料,就要去找裝煤油的鐵桶,刮下碎屑燒熔,他年幼時飽受貧困之苦,身體也因此孱弱。

在1913與1914年間,臺灣發生兩次嚴重的颱風災情,導致物價大幅上漲,再加上日本殖民政府長期壟斷糖業徵取高額稅收,最終導致噍吧哖事件爆發。童年的楊逵,就從家裡破舊門縫,看到了余清芳所帶領的起義部隊。對平民來說,起身反抗壓迫的人余清芳,就是臺灣平民的英雄。

後來,他到日本留學時,同樣過得窮困。甚至楊逵回憶,當時日本國會大廈正在興建,他就擔任水泥工,扛著水泥粉袋在沒有護欄的木板道上,一陣風吹來,還差點墜樓喪命。那段時間為了求生存,什麼工作都做,甚至卑微地跟人借錢,才有下一頓飯吃。

也是在日本留學期間,楊逵看到了日本政府記錄的《臺灣匪誌》裡,他童年記憶中余清芳等起義烈士,被記載為暴力的匪徒。這讓楊逵定下投入文學的決心:

「我決定走上文學這條路,就是想以小說的形式來糾正被歪曲的『歷史』。」

〈模範村〉手稿節錄。(藏品/楊建捐贈,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模範村〉手稿節錄。(藏品/楊建捐贈,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留學期間,楊逵接觸到社會主義思想,回到臺灣後,也長期參與「農民組合」的行動,大量投入農民運動中。在各地演講、抗議,希望喚起臺灣農民的自主意識,也是在這段時間累積了〈模範村〉的前身作品〈田園小景──摘自素描簿〉相關的靈感念頭。

楊逵的本名叫作楊貴,其實他並不喜歡這個名字,因為常被調侃是「楊貴妃」。與文壇上的前輩賴和熟識後,賴和便建議他,將「貴」改為「逵」,取自《水滸傳》梁山上的義賊——黑旋風李逵。或許取這個筆名時,他腦海中的畫面,與門縫中看見的余清芳身影有所重疊。

認識賴和也不僅是得到文學的幫助,當時彰化的「賴和醫院」還在時,楊逵就住在不遠地方的巷子裡面。在參與農民運動的時候,就是賴和幫忙租了房子,以此為生活據點,也在那段時間認識未來的妻子葉陶。

晚年楊逵受訪時,被問到「哪個作家與他的寫作最相近」時,都會毫不猶豫的回答是賴和,無論是在風格、題材或理念都是。

如果我們細讀〈模範村〉與它的前身〈田園小景〉,會發現小說內容差異不大,只有細節上雕琢差異,但〈田園小景〉的故事只講到了一半,〈模範村〉才完整補完。內容開頭都是從一片田耕的景象開始。

添進不時用長把手的水瓢子澆水在水牛背上替牠消暑,可是澆來澆去,水牛的背馬上就變白,變乾了。青年們卻汗淋淋的,像落水狗一樣。老頭子好像覺得過意不去似的,大聲地喊了起來: 『戇囝仔,會中暑的!』 『討厭!雨下下來怎麼辦!』添進終於有點不耐煩了,大聲地頂嘴道。 田地就這樣一畝一畝地耕下去。

劇情從蕭家父子耕田起頭。豔陽烈日下,父親向孩子說,犁地不要犁的太認真,適當休息才不會把身體累壞了。而最近村莊裡有件大事,是被政府褒獎為「模範村」。因為每當村落要建設公路,村民都要「樂意自主」的放下農務,久之修築出的公路平坦現代化,汽車奔馳,因而獲得模範村的稱號。

公路旁有家刨冰店,一群人就在店裡聊著最近的生活。先是中農(家裡有自己田地的農人)蕭乞食,擔憂佃租又漲了,原本以為勞碌一生能幫孩子起個厝生活,好結婚抱孫,殊不知存款卻是越來越少。連晚年家計都要擔心。而身為佃農的人們就過的更苦了。

傳聞有人家裡孩子病了,沒錢買藥,只好到山裡亂挖樹根煎藥。最後病得厲害,夜裡高燒不止。我們才知道,在故事開頭的父親擔憂孩子耕種得太辛苦,是因為要是身體垮了,恐怕也會落到同樣的下場。

在冰店裡,還有一位窮書生叫陳文治。他一進門就跟老闆娘發生了爭執。其實村裡人都很尊敬書生。那些由於家境困難,無法上學的孩子們,每晚都向陳文治請教。他也不辭辛勞地傳授知識,完全沒有收取任何報酬。然而,長期以來,生活也開始遇到問題。

陳文治欠了冰店老闆娘一大筆錢,已經很久沒還了。老闆娘狠狠要求,叫他把家裡還沒長大的小雞抓來抵債。文治狼狽彎腰道歉。這時,地主阮家的少爺阮新民進到冰店,他是去東京留學過,受到社會主義薰陶的青年,便想幫助這些農民,見義挺身,要幫陳文治還債。

〈模範村〉手稿節錄。(藏品/楊建捐贈,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模範村〉手稿節錄。(藏品/楊建捐贈,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當人們在刨冰店看到這位富有良心和正義感的年輕少爺時,感到十分欣慰。並且相信他未來繼承家業後,也會繼續以同樣的態度對待鄉里的人們,施以恩惠。

但沒想到,阮少爺允諾償債後,就因為婚姻,跟家裡起了激烈的衝突,憤而離家,不知去向。

在〈田園小景〉的版本中,故事情節僅限於上述的內容,而後半段劇情因為沒能通過政治審核,所以並沒有發表。

讓我們暫時先回頭關注楊逵的人生經歷,在創作這篇作品的同時,發生了什麼事。

在農民組合的運動中,楊逵與他的妻子葉陶在鳳山初次相識。當時,葉陶拿出了一把扇子,要楊逵在扇面上提幾個字。楊逵思考一下,想到了記錄著余清芳的《臺灣匪誌》。如今從事民族革命運動的他們,在日本政府眼中一定也是匪徒,就在葉陶的扇子上寫下「土匪婆」。

這扇子上一寫,「土匪婆」出名了,就成了葉陶參與運動時自豪的別號,而他們也成了一對革命伴侶,翻動時代浪潮。甚至在預計結婚的當天凌晨,兩人因為參與農民組合,一同被捕入獄。回想起當時,手銬腳鐐綁在一起,戲稱自己的蜜月,是在監獄裡渡過了。

在農村、街頭、監獄間奔走,為農民爭取權益,楊逵最快樂的事情,是有次執筆撰寫嘉義梅山農民的抗議聲明。被捕開庭,法官在念起訴書時,把抗議文中的一句「日本政府是土匪」也唸了出來,全場熱烈鼓掌叫好,生活的委屈悲嘆都在一片笑聲中痛快彌足。

不過反覆入獄出獄,自然也沒有穩定的工作。楊逵和葉陶的家計出了問題,只有葉陶縫製童衫販賣。甚至因為他們「活躍」的表現,大哥被牽連辭去了糖廠的工作,二哥也在抑鬱中自縊,對楊逵造成了很大的打擊。

那時生活是全面的潰敗,楊逵也患上了肺結核,甚至在第二胎孩子出生時,連助產士接生的車資都付不起。貧窮和悲傷雙重的蔓枝纏繞,籠罩他的心靈。

但正是這樣暗鬱的生活,楊逵仍找到光的縫隙,照進心中給予他創作豐沛能量,最潦倒的時刻滿溢創作熱情,他寫下了代表作〈送報伕〉。

小說〈送報伕〉取自他在日本留學時的經驗,在賴和的協助下,楊逵先是將〈送報伕〉投稿並刊載在臺灣新民報,並以首位臺籍作家之姿,成功斬獲東京「文學評論」第二獎(首獎從缺),登上日本文壇。

儘管在文學上〈送報伕〉獲得成功,卻沒帶來經濟上的幫助,生活過得更清苦了。為了爭取支持,楊逵遠赴日本拜訪日本媒體,拿到了不少雜誌合作,但很不巧的遇上盧溝橋事變,政治局勢緊張下,楊逵的身分敏感被警察圍捕,只好躲藏到鶴見溫泉,並在那段時間完成了〈模範村〉的全文。

而回到臺灣後,楊逵又積欠了不少債務,甚是患上了肺結核,家中面臨斷炊,只能變賣家中的書籍,以稀飯療飢。

在楊逵一家走投無路之際,事情有了轉機。

作家小傳

楊逵(1906-1985),出生於臺南新化。創作尤以小說、評論為主,此外還有十多本劇作與數首詩歌。文學創作大致可劃分成兩大階段,第一階段的楊逵文學出現較為強烈的批判、現實主義精神;第二階段則寫下了許多以自身體驗、家庭、親情為基礎的勵志性作品。楊逵的文學就如同他的一生,儘管障礙重重、挫折不斷,但是仍然持續地將樂觀進取的希望注入在作品中。

★自我介紹
陳冠宏,1996年生,專職文字接案與活動策畫,長篇小說創作計畫《東宮行啟》獲文化部青年創作補助,曾擔任百人線上營隊《想像文藝營》總召、獨立書店線上聯合展《雲端漫遊》計畫召集、葉石濤Chatbot線上展《葉先生的房間》劇本暨企畫執行等。​

聯絡合作:sam0404044@gmail.com

瀏覽人數:458
推薦文章
標籤
我要留言
您需要登入才能留言。如尚未成為會員,請先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