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學虛擬博物館

訊息
確定
返回文學展示

眾聲喧嘩──1980年代以降的臺灣文學風貌

舌尖上的嘉年華──飲食文學
作者:洪珊慧(國立中央大學專案助理教授)

飲食是生活的一部分,飲食文學著眼於以食物書寫生活中的情感交流、記憶裡的味道、親情的滋味、個人飲食經驗與審美感受、各種飲食/食物的源起與文化遞變。不同於一般介紹美食的文字,飲食文學透過書寫飲食/食物,更加深刻地訴說情感、時間與食物之間的「故事」。在味蕾與記憶的跳動之間,透過文字將飲食的美好、過往的記憶以及歷史典故,紀錄下來。

臺灣早期的飲食散文,大多帶著懷舊色彩,如梁實秋、唐魯孫、琦君、林太乙,他們筆下的食物,是懷鄉、懷人或憶舊的情懷。而後逯耀東以歷史學者的視野,將食物放在歷史座標之中,例如他撰文推論川味牛肉麵源自臺灣本地,而非來自四川,為臺灣牛肉麵正了名。

九○年代以降,飲食文學蓬勃發展而多元呈現,有人稱1999年為臺灣飲食文學的元年,林文月的《飲膳札記》、焦桐的《完全壯陽食譜》與伊莎貝拉.阿言德的《春膳》中譯本,皆出版於此年,為飲食文學發展的重要標記。《飲膳札記》以菜名為錄,逐篇敘述作法與記憶,文字淡雅而深刻。《完全壯陽食譜》以食譜入詩,透過飲食的隱喻,將食物與情慾以及政治結合,隱藏著男性/國家集體潛意識的壯陽焦慮,試圖顛覆戒嚴時期國家機器主導的政治意識型態與反共復國神話。焦桐2004年創辦《飲食》雜誌,2007年起逐年編纂年度臺灣飲食文選,又於2009和2010年分別出版《暴食江湖》和《臺灣味道》兩本飲食創作文集,為推動臺灣飲食文學,不遺餘力。
 


焦桐《完全壯陽食譜》

 


林文月《飲膳札記》

 

旅居香港的作家蔡珠兒,所著之《南方絳雪》、《雲吞城市》、《紅燜廚娘》等書,其中與飲食相關的文字,名物之學和抒情述感交錯,寫得精采入味;她的另一作品《饕餮書》,除探討食物源流外,進一步地辯證食物、權力與社會的關係。李昂的飲食小說《鴛鴦春膳》,則是透過書寫「飲食」與「食物」,結合歷史記憶、政治、性別與權力等議題,是一場有關食、色的華麗冒險。
 


焦桐編,《臺灣飲食文選Ⅰ》

 


逯耀東《祇剩下蛋炒飯》

 

此外,王宣一、韓良露、韓良憶、舒國治、朱振藩、劉克襄、謝忠道、莊祖宜等皆為當代飲食文學寫作的好手,在臺灣文學的天空裏,述說著文字與飲食交纏的情感和故事,讓美食更引人入勝,讓文學越加值得咀嚼。

 


延伸閱讀

上一篇
文學中的性別運動──同志文學
上一篇
從閨秀到自主──女性文學
下一篇
網路時代的嶄新風潮──網路文學
照片展示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