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學虛擬博物館

訊息
確定
返回文學展示

成為人以外的──臺灣動物文學特展

獵奇消費修羅場

當「衣冠」碰見「禽獸」冷酷異境或心靈救贖?都市邊緣的共居者動物是符號?我們是消費動物的人

 

臺灣都市化速度快、比率高。都市人際關係必然的疏離,迫使心靈空虛必須填補。人類使用動物也出現新模式,應運而生的是:獵奇的動物消費、炫富的動物飼育;當然,也衍生了棄養問題,為都市製造出一堆邊緣的流浪者。人類在都市啟動了「符號消費」的動物新關係,善惡同時泉湧,彷如人文精神的修羅場。

  

 

 


 ✧  當「衣冠」碰見「禽獸」

人類中心主義如果太膨脹,動物就只能是次等生物,被役使、被食用、被觀賞。然而人類使用動物的方法持續升級,例如,講究精品的純種培育、求取福報的功德放生、養生進補的野味料理……。衣冠楚楚的人類,自以為萬物之靈,對於被視為「禽獸」的動物是從不客氣。
 

 

 

  

⁍ 吳漫沙〈貓來富狗來蓋大厝〉
「貓來富,狗來蓋大厝」原為一俗語,作者以此為題闡述古今對於貓、狗等生命關懷的差異。作者認為現今社會中,貓狗是可圖利的商品。例如:中南部的貓因誤食農藥,進而造成鼠患,因此許多人結伴北上誘捕家貓。另一方面,許多人誘捕狗販售,並將狗肉更名為「香肉」。(吳明月捐贈/國立臺灣文學館典藏)

 

 

⁍ 李潼〈獨臂猴王〉
作家本名賴西安,致力於兒童文學,以「兒童」的臺灣台語諧音「李潼」為筆名。此件為其受託行政院農委會和國語日報社合編的自然生態保育叢書之繪本所作,1988年初版。內容述及當時盛行之山產店和捕獵,主角受自設陷阱所傷,反被曾遭補獸夾夾傷的「獨臂猴王」及其猴群拯救,引發省思。(祝建太捐贈/國立臺灣文學館典藏)

 

 

  

⁍ 陳冠學〈可憐的黑將軍〉
文中主角為作者鄰居一隻黑色杜賓狗「黑將軍」,因主人未能善待,使其體弱多病,然仍忠心耿耿跟著原飼主,令作者不禁為其抱屈,同時責備飼主的不是,也自然流露出作家對所有生命之尊重關懷。作家陳冠學,其經典代表作《田園之秋》一書,更是早期的自然生態人文紀實作品。(九歌出版社蔡文甫捐贈/國立臺灣文學館典藏)

 

 

⁍ 林佛兒〈人猿之死〉
本作首發於1985年,刊登於《推理雜誌》1卷4期4號。80年代,獵奇觀賞與民間偏方藥補使動物獵捕買賣盛行,尚無法可管,在本作中可窺見。此作非為動保倡議,卻以推理小說面貌,將臺灣當時的市街與時代背景、處於龍蛇混雜的販夫走卒,與猿之接觸,描繪生動細膩,展開懸疑氛圍,也自然呈現人性與動物情感的矛盾與諷刺。(葉石濤捐贈/國立臺灣文學館典藏)
 

☌   ☍  ☌

 

「過去的我們不談,現在我問你,」她停了一停,「你愛我?還是愛狗?」「愛狗!」大胃瘋了似的叫了起來。說著掉頭跑到裏面,手握著棍子往外面跑去。

在門口,瑪莉跟那一隻在大胃眼裏是不知死活的土狗,仍然牢牢的結在一起。……大胃怒氣衝天的跑出來,一手抓住瑪莉的鏈子,一手狠狠的掄著棍子,往享有豔福的土狗打將下去。

──黃春明〈我愛瑪莉〉,1977

 

跨國公司的美國主管奉調回國後,故事主角「大胃」決定接手上司的寵物狗「瑪莉」,瑪莉本是混種土狗,卻被「迷信美國」的主角,當成血統純正、不可被土狗染指的美國狼犬,最後還差點引發一場家庭革命。小說諷刺當時都會中產階級崇洋媚外、失根忘本的醜態,某程度上也反映出社會大眾對飼養純種犬隻的迷思。

 

 

⁍ 黃春明《我愛瑪莉》
此短篇小說首發刊載於1977年《中國時報》副刊,隨著作家離開羅東鄉村到臺北定居,作家也跳脫鄉土寫實的內容與歸類,開始書寫在都市中各種光怪陸離荒謬的社會狀況,予以諷刺。像是本篇崇洋媚外的情境,在隔年1978年臺美斷交後更顯諷刺,饒富省思。(李魁賢捐贈/國立臺灣文學館典藏)


✢   ✢   ✢
 

一排無毛的你及妳
兩個一串倒佇火坑
予炭火炰甲出油的身
一滴一命
……
恁也免夢藍天
活佇缺角的文明世界
在生也無好天可風的運命
天是恁的煞星
天已經是化學的天

──林宗源〈炰鳥仔巴〉,1986

 

「鳥仔巴」是福佬話「小鳥乾」之意。秋日山風初起時,總有大批候鳥造訪恆春半島,成為攤販商家捕捉的對象。本詩寄託了作者對伯勞鳥被做成小鳥串烤的同情,以及對「化學的天」取代藍天的批判。


✢   ✢   ✢
 

籠裡的麻雀擠得水洩不通,吱吱唧唧的悲鳴聲,令人慘不忍聞。我只想奔過去開啟籠門,放出奄奄待斃的麻雀。可是莊嚴的法師,正在臺上大講慈悲佛法,普渡眾生的大道理,不容我擅自破壞程序。法師講罷,才敲起木魚鐘罄,誦經拜懺一番,唸完了大悲咒、往生咒,再慢條斯理地走到鳥籠邊,抽啟籠門放生,可憐的小生命,大半都已氣絕多時。

──琦君〈放生〉《我愛動物》,1988

 

琦君的作品時常流露她對生命的不忍之情,本文亦不例外。放生習俗自宋代以來在漢人社會流傳,臺灣若干宗教團體也將舉辦放生法會視為慈悲表現。然而被放生的動物多是購買而來,不管捕捉或運送過程都會造成大量傷亡。被放生的生物多半難以生存,若被放生至不當環境,還可能對當地物種造成威脅。

 

 

⁍ 琦君《我愛動物》
1988年出版,為作家琦君多年來書寫關於小動物的散篇作品,後集結成本書。從書中自序可看到琦君自幼對動物的愛,來自於童年時期於老家鄉野間的環境,慈悲的母親對所有生命的關照與憐憫之心深深影響她。(國立臺灣文學館圖書室藏書)


✢   ✢   ✢
 

我的孩子渾然不覺那其間巨大之差異,充滿興味地坐在小板凳上,追逐那水池中的小魚,但我突然發現:在那擠滿了曳游著或逃竄著的魚苗的水池,水面上漂著十來隻翻了肚的死魚。像是想把這活生生的遊戲中意外闖入的死亡插曲抽掉,我快速地清場,拿一旁他們用來撈水族箱中雜屑垃圾的小網把那些屍體撈走。很快地我意識到,那水池中的魚屍超出想像的多!

──駱以軍〈長頸鹿〉《遠方》,2003

 

日本廟會常見的「撈金魚」遊戲攤位傳入臺灣,成為夜市與遊樂場所常見的庶民風景。但對金魚來說,人類拿著紙網以「遊戲」為名的獵捕,其實是有如置身集中營般的可怕浩劫。小說中父親努力掩飾與排除池中持續發生的死亡場景,天真的孩子對此卻渾然不覺,形成強烈對比。


✢   ✢   ✢
 

我的確看到老虎了,是一隻很瘦的老虎,身上像是有皮膚病,毛掉得一塊一塊的,牠被鐵鍊栓著,關在一個焊接得很醜的鐵籠。然後喊價開始,誰要虎骨?誰要虎鞭?大家七嘴八舌的同時,虎籠被蓋上一塊大黑布,被推到發財車後面去。幾位刺青打赤膊的兄弟走出來一字排開,阻止想往裡面看究竟的觀眾,直到剛剛叫賣的人,推出一車剁好的肉。

──騷夏〈殺老虎〉《上不了的諾亞方舟》,2019

 

隨著臺灣經濟起飛,許多人沉迷炫耀性消費,尋求珍奇異獸「進補」的風氣,造成馬戲團或私人豢養的老虎被公開宰殺之事時有所聞,殺虎影像更曾引發國際輿論關注。騷夏兒時所見,正呼應了這段殺虎的歷史。


✢   ✢   ✢
 

隔著鐵絲籠
冷眼
瞅著那把雪亮的刀
蠕動著
千年前就已潛伏的絕望
有毒一刀
無毒也一刀
梟首而後剝皮
嘶的一聲
好一身又白又嫩的赤裸
而後腰斬
而後熬成一鍋比淚還濃的湯
至於肝膽
聽說吃了可以使眼睛發亮
比刀子更亮

──洛夫〈蛇店〉《昨日之蛇》,2018

 

華西街最後一家現場殺蛇的蛇肉店已於2018年結束,而洛夫的文字有如帶人重臨華西街蛇店現場,短短幾行詩句中,人之慾念與蛇之遭遇形成強烈對比,也反映臺灣過去認為蛇可滋補養生的迷思與風氣。

 

 


 ✧  冷酷異境或心靈救贖?

人類,畢竟只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動物的世界很大很廣,除了日常生活的豬牛犬貓,還有超出人類知識的許多物種。臺灣文學也有馳騁的動物想像,寓居天邊海角的、隱身地下秘道的、化身都市傳說的……文學讓潛在的冷酷異境浮現,大膽對於現實世界給予期待、預言,以及示警和救贖。
 

 

 

⁍ 葉言都《海天龍戰》
《海天龍戰》為葉言都之科幻小說集,於1987年由知識系統出版有限公司發行。收錄〈綠猴劫〉和〈迷鳥記〉等篇,皆以虛構動物發展故事。前者描述之國家,如同臺灣與周邊島嶼的關係,暗示臺灣政治環境的操作;並描述研發生化武器之研究所,流出透過猿猴媒介傳遞的「綠猴症」病菌導致疫情爆發。猶如現今新冠病毒肆虐全球的預言。(姚海星捐贈/國立臺灣文學館典藏)
 

☌   ☍  ☌

 

鱷魚打了一個大號的飽嗝,牠剛吃過一頓豐盛午餐,其中包括一隻意外發現的死雞(該雞屍身完整,羽肉豐滿,滑過喉嚨時宛如一次吞下十個圓滾滾的大饅頭),以及一份印有五個男人和一片水花照片的地方報,那張報紙事實上已被揉成一團,這使得鱷魚誤以為是釋迦或芭樂之類的水果,而失去了觀賞一張精彩照片的機會。

──林宜澐〈惡魚〉《惡魚》,1997

 

這一戲謔短篇,表面上講述花蓮市下水道出現神出鬼沒的巨大鱷魚,引起警消、記者以及市長的多方政治角力,但輕蔑文明禮教的「惡魚」,也對照著捕風捉影的媒體、顢頇失靈的官僚系統。小說更反映了在規劃井井有條的現代都會中,動物的靈性作為某種超自然力量,仍在人們口耳相傳的謠言中蠢蠢欲動。


✢   ✢   ✢
 

烏鴉屍體已經不在那裡。

烏鴉可能被輪胎捲走了或遇上清潔路面的道路養護工程隊,屍體被刮起掃走;也可能被野貓叼走,或是被螞蟻分解成肉屑,搬回到洞穴裡。......但烏鴉屍體連一根初羽都沒有沾黏在柏油縫隙,只留下跟烏鴉燒模具一樣的灰黑輪廓,烙印在有沙塵滾過的路面。

──高翊峰〈烏鴉燒〉《烏鴉燒》,2012

 

離開高薪白領職位,在路邊擺攤賣起鯛魚燒的工程師,竟被汽車輾斃的烏鴉屍體深深觸動,不只改賣烏鴉燒,更興起穿上烏鴉裝,「化身烏鴉」的念頭。〈烏鴉燒〉從「動物路殺」事件出發,卻回應了受薪階級離開機械化勞動的心境,充滿難以言喻的奇想韻味。


✢   ✢   ✢
 

我每天等著她上線來找我,說說話。成長初期,我跟原廠的鴨嘴獸設定參數一樣,模仿真實鴨嘴獸的習性。她有時穿著連身泳衣跟我在河邊游來游去,看我在水面上下翻滾、游動,吞下系統發派的那些蟲(我沒有胃,真實的鴨嘴獸也沒有胃)。她會撫弄我的肚腹,我以鴨嘴觸弄她尚未修飾過的3D身體線條,腋窩、腰際、頸脖、膕窩,她會癢得嘻嘻笑。

──黃崇凱〈活屍與鴨嘴獸〉,2019

 

線上遊戲中的電子鴨嘴獸寵物,卻意外在人類的病毒末日,完善了自我意識──這篇構思精巧的科幻小說,讓人反思就算在數位世界裡,也會有全新的「自然」誕生。

 

 


 ✧  都市邊緣的共居者

都市高樓林立如水泥叢林,圖謀人類的方便,卻從不請問動物的意見──或者該說,根本想堵死多數動物的空間。但儘管如此,生命總會在都市的邊緣找到自己的出路。水道口的蟑螂螞蟻蜘蛛,天際線的麻雀綠繡眼,圍牆角的浪貓浪狗。就算動物不請自來,我們和牠們其實在同一空間共居──愈來愈多的人類願意這麼想。
 

 

 

⁍ 劉峯松《台灣動物史話》
本書主體不在於動物,而是以各種動物分類單元,作家藉動物表達自己的文化思想與人生觀,也反映出過去人們看待動物的觀念。從過去看待不同種動物由以人為出發思考的高低分類差異,到現在漸漸以同為一生命平等視之。(李魁賢捐贈/國立臺灣文學館典藏)
 

 

☌   ☍  ☌

 

堅持每日只餵一餐的伯母,傍晚時總記得把整罐番茄漬沙丁魚拌著中午的剩飯倒下陳舊的鋁盆。……

之後,我們接替了伯母的工作,有一搭沒一搭地餵著貓,我們拿貓食出場時總是趾高氣揚地喊道:「阿咪!開飯嘍!」我們把「嘍」的尾音拖得很長,但我們永遠騙不到牠的尊敬。瞳孔中牠對我永無心思,連壞的也沒有。

──林燿德〈樓頂的貓〉《鋼鐵蝴蝶》,1985

 

「我」在伯母過世後,接替了伯母餵食街貓阿咪的任務。但相較於伯母用「人類食物」,也就是剩飯剩菜餵食,「我」則開始使用寵物食品,讓貓咪能夠吃到「專為動物製作的食物」。人與街貓互動方式的改變,也反映了整體社會在生活習慣與觀念上的逐漸轉變。


✢   ✢   ✢
 

夏天某個周日,正打算要午睡時,忽然聽見窗外發出奇怪的聲音,看看露台也沒有東西,叩叩叩敲了敲隔板,有點怕不知道會跑出什麼來,結果先是鑽出一隻咕咕咕,嘩啦一下子飛走。然後又鑽出一隻咕咕咕,跳到半截露台上,默默轉過頭盯著我,靜靜站了一會才飛走。從此這兩隻咕咕咕常常飛回來,有咕咕咕來築巢,算是幸運的事吧……

──王聰威〈咕咕咕〉《作家日常》,2013

 

在貓狗以外,城市中還有另一常見嬌客,便是可在水泥叢林自由來去的飛鳥。作者帶著有情眼光,描寫了一對不請自來,選擇在窗戶陽臺上築巢安居的鴿子。但對於這些意外的「芳鄰」,是溫暖歡迎,還是認為牠們擾人安寧?只怕因人而異。


✢   ✢   ✢
 

夜幕逐漸地拉下來,無主的狗兒們到處亂竄。看著牠們都已經是骨瘦瘦的,眼神是那樣地絕望。令我很納悶的是牠們的主人為什麼當時沒有把牠們給帶走?後來又想到援救的直升機只救人不救狗。但仍然覺得,或許我們人類還有一段路要學習尊重生命,況且牠們是我們人類最親近且最忠實的夥伴。

──奧崴尼.卡勒盛〈故鄉的災情〉《消失的國度》,2015

 

全書透過魯凱族作者之眼,回顧好茶部落的遷徙歷程,試圖拼湊尋找家鄉的記憶。無論因人為或外力導致的自然災害,同在屋簷下的動物時常是被遺忘的受害者。但其實對許多人而言,這些動物是他們不願遺棄、也不該被排除的動物家人。


✢   ✢   ✢
 

我總是回到這個「進步」世界裡,才能察覺到人類極大的惡意。只希望下了地再也回不去的一王二后,遭逢他們的人能夠了解,炎炎夏日身居地獄但求杯水,微小的生存權利如此而已。

──房慧真〈身居地獄但求杯水〉《草莓與灰燼》,2016

 

「一王二后」是流連於作者住家旁邊鐵皮屋頂上,已經被結紮、與世無爭的流浪貓。然而在鄰人有意地將唯一出入口用鐵絲密密封閉後,浪貓們不知所蹤。作者感嘆家無恆產的藏人尚且會留碗糧水給街邊的狗,但在臺北這座「中產階級乾淨品味的城市」中,卻無貓狗容身之處。


✢   ✢   ✢
 

那些灰階、不太時髦,頸部閃現金屬光澤的鴿子,既不能加入色彩斑斕又歌喉優美的家鳥行列,接受定時定量的供養與娛樂,亦無法回歸山林,當隻真正的野獸,只能勉強活得像一片將雨欲雨的灰雲,永恆地在破碎的城市天空穿梭。

──包子逸〈鴿子〉《風滾草》,2017

 

作者在文中從各種角度觀照了鴿子與人的關係。曾經被視為都市風景的野鴿,如今卻被討厭牠們的人稱為「長了翅膀的鼠輩」(rats with wings)。在破碎天空中穿梭的鴿子,遂和流浪犬貓一般,成為都市邊緣尷尬而不受歡迎的存在。


⨈⨈⨈  ⨈⨈⨈  ⨈⨈⨈


✦ 動物是符號?我們是消費動物的人   𓅟 𓃰 𓄁 𓆉 

臺灣是高度都市化的社會,人類在都市創造了新的動物景觀,也找到反省的契機。近二十年臺灣文學浮躍了兩種動物的形象:一是陌生奇獸,用來對照生物本能、挑戰現實可能、追尋人性極限;二是陪伴動物,大量捕捉貓犬討喜或被凌虐的遭遇,同時關注並批判棄養的問題。顯然,文學知道消費不只是消費,始終努力尋找動物更深的含義。
 

 

 

上一篇
變調的工業邏輯
下一篇
多元價值眾生相
照片展示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