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學虛擬博物館

訊息
確定
返回文學展示

文學拾藏──「拾藏:臺灣文學物語」特展

交界

交界

文學,是尋找邊界外的多重交集

透過文字,我們得以觀察不同思想的差異。跨出自我邊界,主動接納多元觀點。接觸與自己相異的他者,作家敞開心胸,體悟彼此不同的經歷,也越清楚自己的樣貌。

 

震瀛自傳

吳新榮是橫跨日治時期與國民政府兩政權的臺灣作家,本業雖然是醫生,但一生留下不少文學作品。其中,國立臺灣文學館收藏的《震瀛自傳》為吳新榮的手稿,自1948年開始撰寫,自述幼年(生於1907年)至壯年(1947年)的人生經歷,共分六冊。

「醫生無趣味不可,這是古來之習。」[1]吳新榮在日記上這樣說。

這位醫生不僅是嗜好文藝的知識分子,他關心底層農民的生活,流露在作品及日記當中[2];他在意殖民無形的不平等意識,所以鼓勵臺灣人創作,組織文學團體;他關懷人文歷史,投身地方文物考究,完成《南瀛文獻》。

一直到國民政府接手臺灣,他的熱血仍持續著,但二二八事變後,一切開始變調。
瞭解吳新榮的一生,彷彿也讀完一整個世代的故事。

延伸閱讀-班與唐:從崇拜孫文的左翼詩人,到悶頭回顧人生的隨筆作家——吳新榮《震瀛自傳》

 

終戰の賠償

當殖民者離開,過去處於「文明」弱勢地位的殖民地,是否就能開始擁有自身的歷史記憶、開始擁抱屬於自我的生活?遍覽全世界那些脫離殖民者掌握的國族所經歷的歷史後,恐怕你會發現答案不只是否定的,甚至是荒謬的。

1978年1月,一篇刊於《臺灣文藝》革新號第四期的中篇小說〈終戰の賠償〉,以兩萬字的篇幅,構築了一場牽連日本人、菲律賓人、華僑、臺籍日本兵等眾多異國角色,如何利用歷史的錯亂串演出的騙局。這篇小說生動揭露出:在二戰結束後的殖民地獨立風潮中,弱小國族在帝國強權霸凌下的悲哀,並沒有就此如同主流思考想像的好轉,反而是更加扭曲變形。強烈的文學性與不畏戒嚴氛圍下的被殖民歷史反思,使得這篇小說榮獲了當年的吳濁流文學獎。

而這篇小說就如同作者鮮明的才華與主張一樣──勇於反思「自我是什麼」、並親自嘗試如何「實踐現實」。他的作品、他的主張、他的嬉笑怒罵與努力,放諸今日,仍可與這塊他深深關懷的島嶼反思與同行,他是臺灣民歌運動的催生者──李雙澤。

延伸閱讀-盞彧:試問誰還未發聲──李雙澤〈終戰の賠償〉

上一篇
選擇
下一篇
匯流
照片展示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