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學虛擬博物館

訊息
確定
返回文學展示

文學拾藏──「拾藏:臺灣文學物語」特展

選擇

選擇

文學,是未知中的相異

透過文字,我們見證作家的成長、轉變以及歷程,就像是跟著他們一起經歷人生。看似單一的道路,卻有著嶄新的可能。文學不僅是作家的個人表述,同樣屬於時代。

 

「臺灣民俗」封面銅刻

臺灣研究在這幾年蔚為風潮,許多人都懷著飢渴,迫切想瞭解這塊土地上的民俗、傳說、妖怪等文化。吳瀛濤的《臺灣民俗》出版在1969年,即使距今有段時間了,背後的精神卻或許歷久彌新,與如今的潮流遙相呼應。

身為作者,吳瀛濤留著好幾本《臺灣民俗》,但除了書籍本身,「臺灣民俗」的銅刻也令人感興趣。這片銅刻是凸版印刷的銅版,而凸版印刷的原理像是蓋印章一樣,製作好的印刷版上,欲印刷的圖文處是凸起的。印刷時,將那塊圖文版固定在印刷機,讓墨刷過版,再蓋壓上一枚枚的紙張,圖文便會被印刷到指定的位置上,俐落整齊。

燙金也是運用凸版印刷的原理,只不過印刷時,版材必須均勻加熱,隔著燙金箔在書封上壓燙,如此燙金箔的顏色便會轉印過去,留下發亮的烙印。

精裝版的《臺灣民俗》封面上,書名以及中央的小插圖都經過燙金或燙黑處理,這塊「臺灣民俗」銅刻版,或許就曾這樣碰觸過某一版次的封面們,熾熱又貼近。

延伸閱讀-許雅婷:民俗愛好者的生涯紀念——《臺灣民俗》和書名銅刻

 

藤椅

坐在籐椅上寫作的作家似乎變少了,籐椅漸漸只出現在我們對老前輩作家的回憶裡。但臺靜農坐籐椅、林海音坐籐椅、鍾理和坐籐椅,都比不上葉石濤坐籐椅來得令人印象深刻。因為他的籐椅老舊、脫線、看起來不值錢(但彷彿很實用耐用),簡直和他重出文壇後的形象互為因果。於是它也成為後人回憶葉石濤的時候,不能忘記的一部份。

籐椅雖然只是器物,一個作家坐什麼樣的椅子,不必然因此創作什麼樣的文學。但作家對器物的選用或不得不用,有時還是會讓這些器物長出特有的靈魂。

延伸閱讀-陳令洋:一直都在,只是沒有存在感——籐椅和它的葉石濤

上一篇
倖存
下一篇
交界
照片展示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