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學虛擬博物館

訊息
確定
返回文學展示

江湖有字在:臺灣人文出版史特展

你自己就是出版社

曾經熱愛白紙黑字、印刷氣味的我們,半推半就來到這個媒介鉅變、資訊爆炸的時代,必然是百感交集。

然而不論來自印刷廠或小筆電、在紙張或上雲端,出版總在書寫和閱讀之間穿針引線,是人際交流、社會對話的不敗基本款。最壞的時代,也將是最好的時代。心靈懷舊的同時,也能藉著科技期許未來。讀者即作者、全民自媒體。是的,你自己就是出版社!只要想像不死,即使歷經起落,出版,就有無限可能。

 

  

◎ 雲端雲(荃澄藝術工作室 藝術家蔡坤霖)
透過高透度材質EPOXY灌注,結合漂浮其中的印刷文字,展現隨著科技進步,有形的印刷技術與工具,與時推衍,進化成一種虛擬的雲端知識系統。雖化整為零,卻充滿自由。出版史隨著不同媒介的變遷,至此發展出新的精神,繼往開來地延續出版江湖的浩瀚天際。

 

 

 

出版Q&A

 

✒︎

 

Q:「水牛出版社」創辦於1966年,2012年由羅文嘉接手,有什麼創新發展呢?

A:1966年,彭誠晃創辦水牛出版社。在戒嚴時期,水牛先後接手文星書局、仙人掌出版社相關叢書。包括梁實秋、殷海光、陳之藩、王尚義、韋政通、胡品清等知名作家,都曾有作品在水牛出版。水牛早期以文學、哲學為特色,之後也出版心理、語文、歷史、童軍等領域書籍。「水牛文庫」與「水牛少年文庫」,陪伴許多人度過童年及青年時光。2012年,與水牛同年出生的羅文嘉接手水牛出版社。在桃園新屋開辦第一間社會企業書店──「水牛書店」,不同於一般書店,水牛書店以推廣偏鄉閱讀及鼓舞弱勢孩童為主,除提供水牛出版品外,也募集二手書籍與偏鄉讀者分享。

(參考資料:水牛出版社

✒︎

 

Q:你知道「遠流出版社」,與「大套書」、「以書櫃代替酒櫃」和「郵購通路」幾個關鍵字在1980年代的淵源嗎?

A:「遠流出版社」成立於臺灣經濟起飛的年代,1980年出版《中國歷史演義全集》,將世界書局的《歷代通俗演義》,請當時重出江湖的話題明星李敖負責主編和導讀。套書總共31巨冊,透過「全版報紙廣告」加上「預購倒數日」的促銷宣傳,結合當時房地產活絡帶動「以書櫃代替酒櫃」的風氣,聲勢十分驚人。出版不到一年即售出數萬套,營業額超過五千萬元,創造出版史上的紀錄,也奠定遠流的財務基礎。

#開啟郵購通路
#掀起製作大套書的熱潮

(參考資料:遠流出版公司

✒︎

 

Q:《皇冠》雜誌是發行已久的大眾文化雜誌,你知道皇冠早期如何培養自己的作家群嗎?

A:1964年平鑫濤為了培養有潛力、有才華的作家,同時鞏固皇冠稿源,創立「基本作家制度」。基本作家每篇稿件完稿後必須交由皇冠發表,同時皇冠以預付稿費的方式,在收稿時即付予稿酬,讓作家能安心創作。極盛時期幾乎網羅當時文壇的知名作家,包含司馬中原、朱西甯、高陽、華嚴、瓊瑤、林懷民、季季、三毛、侯文詠等,都是皇冠的基本作家群。

(參考資料:台灣光華雜誌臺灣文學年鑑

✒︎

 

Q:你有聽過以單一作家命名的出版社嗎?

李敖出版社就是其中之一。李敖出身歷史系,1963年主編《文星》雜誌,主張全盤西化,引發中西文化論戰。李敖文筆犀利,批評對象從政府到名人,成為一代文壇偶像。代表著作如《傳統下的獨白》、《北京法源寺》等,由於其立場爭議,生平共九十六本著作被政府查禁。1971年入獄,1976年獲釋、復出文壇。1988年成立李敖出版社,專門出版自己的著作,如四十冊的《李敖大全集》。

(參考資料:《臺灣文學・精彩一百》,國立臺灣文學館,2011年。)

✒︎

 

Q:林海音在聯合副刊主編任內,提拔許多本省籍作家。你知道有哪些著名作家在當時初登場嗎?

A:諸如鄭清文、林懷民、黃春明、七等生,都是在林海音擔任聯副主編任內初登場的作家。

其中,林懷民的〈兒歌〉1961年4月24日發表在《聯合副刊》,他在《激流與倒影》書中寫到這段受林海音賞識的回憶:
初三下學期,班上來了高我半個頭的江春男。他投稿《野風》,拿到稿費,我們去中央書局買書。世界上竟有這麼好的事!回家我也寫了一篇。那陣子我下課,十分鐘也跑去圖書館讀聯合副刊,就抄了報社住址寄出去。一個禮拜後,看到〈兒歌〉變成鉛字登在聯副,我抓了春男一起去圖書館看那篇短文。我們都覺得不可置信。更奇蹟的是,千把字的〈兒歌〉稿費高達三十元,可以看十六場電影!我想了想,決定去學舞,三十元剛好付了辜雅棽舞蹈社一個月的學費,每週三次去上芭蕾。十四歲的我完全趕不上自幼習舞的小妹妹,卻也不十分在意,因為我全心投入寫作,再接再厲投稿聯副。我天天跑圖書館,等了兩個禮拜,等到一封信:「最近稿擠,大作要遲幾天刊登。」署名林海音。我這才知道,原來聯副主編就是寫《城南舊事》的林海音先生!

(參考資料:林懷民《激流與倒影》,時報文化,2022年。)

✒︎

 

Q:你知道臺灣文學史上重要的52冊「臺灣作家全集」,是由哪間出版社出版的嗎?

A:「前衛出版社」。

由林文欽創辦於1982年,以「本土意識、人文精神、社會關懷」為宗旨,在戒嚴時期替臺灣本土作家出版作品。前衛出版社直至今日仍是極具本土特色與臺灣精神的出版機構,特別是1993年起陸續編成的「臺灣作家全集」,橫跨戰前到戰後作家共52冊,由鍾肇政主編,是臺灣文學史上重要的出版計畫之一。

 

 

(參考資料: 臺灣文學辭典資料庫

✒︎

 

Q:高信疆1975年在《中國時報・人間副刊》開闢「現實的邊緣」專欄,你知道此專欄推動哪一項文類的發展嗎?

A:報導文學。

1975年高信疆在《中國時報・人間副刊》開闢「現實的邊緣」專欄,結合「鄉土」與「寫實」,推動報導文學。專欄分為「域外篇」、「離島篇」、「本土篇」,年輕作家上山下鄉,到社會底層,到現實的邊緣,以「文學的筆、新聞的眼」,介入現實生活,寫出一篇篇動人的報導文學。1978年第一屆「時報文學獎」,設置「報導文學」項目,諸如古蒙仁〈黑色的部落〉、翁台生〈痲瘋病院的世界〉、陳銘磻〈最後一把番刀〉、心岱〈大地反撲〉等,都是報導文學作品的先聲,開啟臺灣對在地文化的重新認識與肯定。

(參考資料:臺灣大百科全書

✒︎

 

Q:你聽過「副刊王」和「副刊高」之間的瑜亮之爭嗎?

A:「副刊王」指的是《聯合報》「聯合副刊」主編瘂弦(本名王慶麟),「副刊高」指的是《中國時報》「人間副刊」高信疆。

當時的副刊如戰場,邀稿、企劃、文學獎都是比拚之地,開啟1970到1980年代報紙副刊的黃金時代。

瘂弦在追悼高信疆的文章〈高信疆與我〉曾說:詩人余光中曾經笑說,瘂弦和高信疆,每天早晨一定有一個人吃不下早飯。原因無他,這邊還在組稿,怎麼?對手已經整版推出了。長期對壘之下,使我養成隨時保持警覺的習慣,國內外文壇不論大事小事,都得密切注意,舉凡思潮的轉變,作家的動向,都要在掌握之中,像諾貝爾文學獎的報導,更是要列入年度的重點工作,不容掉以輕心。由於編輯工作大到無邊無際,編輯室常常整夜燈火通明,加班熬夜是家常便飯,有時關於戰況的討論、得失,甚至帶到自己家裡的晚飯桌上。

(參考資料:《紙上風雲高信疆》,大塊文化,2009年。)

✒︎

 

Q:你知道獨立書店「唐山書店」在哪裡嗎?

A:臺北公館的B1地下室。隱身在羅斯福路三段的小小入口,穿過兩旁貼滿各式藝文海報的樓梯、轉個彎,才抵達店面。

「唐山書店」由陳隆昊創辦於1982年,在戒嚴時期印製翻版書,為當時渴求新知的社會引介馬克思等思潮著作。唐山書店除了賣書,也進行代理、出版業務,店內書籍主要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許多大部頭或冷門書籍都能在唐山找到。唐山扮演的角色如同其宣傳詞:「我們沒有華麗的裝潢,但我們在微暗的地下室為你張羅了學習之海。」以樸實的姿態為臺灣的知識流傳盡最大的力量。

(參考資料:唐山書店

✒︎

 

Q:你知道第一間金石堂書店設立在哪裡嗎?

A:位在臺北市汀州路的「臺大店」。

金石圖書股份有限公司由高砂紡織第二代周正剛創立於1982年。1983年第一間「金石文化廣場」設立於臺北市汀洲路,東南亞戲院對面的地下廣場,是一家大型複合式書店。金石堂以「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的精神,自此陸續創立各分店,其中以重慶南路的「城中店」(2018年結束營業)最具規模。1985年創辦《金石文化月刊廣場》書訊,1988年開始改成雜誌型《出版情報》,同時引進「暢銷書排行榜」與「新書發表會」,影響了出版的生態。

(參考資料:隱地〈八〇年代的書店革命〉

上一篇
重組與突破的新格局
照片展示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