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學虛擬博物館

訊息
確定
返回文學展示

你了解我的明白——原住民族文學捐贈展

你了解我的明白

尋找回家的路 ✧​​​​​​ ​女力綻放 ✧ 臺灣給予世界的禮物

 

◇◆◇◆◇◆◇◆◇


尋找回家的路
在歷史或當代的變遷中,很多原住民族人被迫離開自己的原鄉,不論是為了就學、就業,必須適應人生地不熟的環境與文化,加上因為差異產生的各式的種族歧視情況,促使原住民相對更為深沉的自我、族群認同思考,因此「回家」成為一個重要的生命課題與文學題材。

Lhialeven chekele ly!
麗阿樂溫,我的故鄉!
Luki salhisalhili-nga nay,
當我們被隔離的時候,
Luki sia rabarabanga nay,
當我們被厭煩的時候,
Luki tu dreadrekase-nga nay,
當我們被排斥的時候,
Aye~e! Ku na cekele ta Lu yiaya-nga nay,
「哎~依!」是內心深層一聲聲哀慟和緬懷,
Tu~bi-nga nai sii lhesenga.
那是對故鄉往事之回憶而湧出的淚水。

Kusu ka niuku nay ka ngudradrekay—Cekele,
我們生命的搖籃—故鄉,
Ku na sararui ki mubalhithi nay kai lhingi pelanga,
推動搖籃的雙手,永不再,
Yiakai nay ki lididu ki saruru dulilipi-nga,
我們卻在延續的末端夕陽中,
Kipa silasilape nay ku tilivare si thingale tharu-inu.
在尋找火炬,予指引我們要往何處。

───奧威尼・卡露斯,《神秘的消失》

┄┅┄┅┄┅┄┅┄┅┄┅┄┅┄┅┄

稻米、麵粉來自遙遠的島嶼
遙遠的島嶼的東西
淹沒我水田裡的香芋頭
只要有一張一張的紙幣
香芋頭變成了豬的食物
台灣來的貨輪帶走我們的孩子
美麗的水芋梯田成了荒地

台灣來的貨輪帶來沒有靈魂的外地人
他們踩斷我的船槳
如浪濤宣洩那樣地自然


稻米、麵粉來自遙遠的島嶼
島上的人漸漸喜歡它
我的兒子也同樣地愛上它了
我是個無能的老人無法阻止
遙遠的島嶼的東西
進入我們祖先的島嶼
我是個無能的老人
任由外島人的相機捕捉我的靈魂

───夏曼・藍波安,《海浪的記憶》

 ┄┅┄┅┄┅┄┅┄┅┄┅┄┅┄┅┄

百年的時間,到底有多長。為什麼族人後輩會逐漸遺忘。馬奎斯用六代的家族史,書寫百年的長度,百年可以遺忘多少事。布農族人在主流的教育體系下,遺忘了自己的歷史,我們也一直不斷地遺忘與被遺忘,我們遺忘自己的過去,最後被奪走自己的過去,也被這個世間所遺棄、遺忘。 這次的尋根之行,就是尋找屬於自己族群的歷史記憶。

───沙力浪,《用頭帶背起一座座山》

 

 



◈ 沙力浪當兵時期的筆記本、沙力浪近期的筆記本
沙力浪・達岌斯菲芝萊藍,布農族。創作多以詩作為主,在詩中交融呈現笛娜(母語)的話語。近年更從事傳統領域的調查研究,乃至重建部落石板住屋,首次以報導文學形式深刻記錄高山布農族揹工的故事《用頭帶背起一座座山》。(沙力浪・達岌斯菲芝萊藍提供)

 

◈ 刀巴斯.倉頡(100年度第1期成果)
沙力浪申請寫作計畫(沙力浪・達岌斯菲芝萊藍提供)

 

 

 

◈ 刀巴斯.倉頡
寫作成果(沙力浪・達岌斯菲芝萊藍提供)

 

 

◈ 《部落的燈火》邀請卡、《部落的燈火》影本
沙力浪的第二本詩集,以筆代替獵槍,更傳熟地呈現族語及漢語,傳遞他心中感受的布農內在價值與族群關懷。2013年,山海文化雜誌社。(沙力浪・達岌斯菲芝萊藍提供

 

 

當代的原住民使用漢語或許多於母語;但是依然有許多資深作家不忍美麗的語言智慧消失,借用各式符號,想要記下那蜿蜒曲折的古道景致,留下線索,讓年輕的族人能夠追憶或感懷,曾經璀璨深厚的生活世界。

 

     
◈ 用頭帶背起一座座山:嚮導背工與巡山員的故事
沙力浪首次以報導文學形式,記載與呈現自己參與傳統領域調查及揹工響導的故事。(沙力浪・達岌斯菲芝萊藍提供) 

 


◈ 背起文學的行囊——第一屆兩岸民族文學交流暨學術研討會
沙力浪積極參與文學交流活動,後有創作感想筆記。(沙力浪・達岌斯菲芝萊藍提供)

 
 


◈ 沙力浪(右)與母親、瓦歷斯(左)合影
沙力浪創立一串小米工作室,辦理文學活動,邀請作家與母親合影。(沙力浪・達岌斯菲芝萊藍提供)



99年度獎勵及出版地方藝文資料新書發表會
沙力浪獲得花蓮縣文學獎之新聞剪報。(沙力浪・達岌斯菲芝萊藍提供)

 

 

 

◇◆◇◆◇◆◇◆◇

 

女力綻放
在原住民男作家居多的書寫生態下,也不乏原住民女性作家以文化細膩描寫與突破框間的題材出版。
 

 

დ 利格拉樂・阿𡠄(女烏)

 

1969年生於屏東,母親是排灣族,父親是外省人。題材範疇更關切整體原住民族的文化處境、部落議題探討、性別階級與社會困境的揭露。近年更跨足影像領域,開鑿獨特的自我實現之路。著有《誰來穿我織的美麗衣裳》(1996,晨星)、《紅嘴巴的VuVu》(1997,晨星)、《祖靈遺忘的孩子》(2015,前衛)等。

~ ∞ ~ ∞~ ∞ ~ ∞ ~ ∞~ ∞ ~ 

⋯⋯慢慢地,濃厚的外省腔她聽得懂了,滿是辣椒、大蒜的菜她也吃得下了,彷彿一切都可以習慣了,但是村子裡有色的眼光仍像母親身上排灣族的膚色一樣,怎麼努力也洗不掉。

─── 利格拉樂・阿𡠄(女烏),
《祖靈遺忘的孩子》

 

 

 დ 里慕伊・阿紀

 

1962年生,新竹縣尖石鄉嘉樂村嘉樂排部落(Klapay),投身學前教育志業及族語文化復振,永遠有「純真的看見」,笑稱只是「偶而外遇從事寫作」。著有《山野笛聲》(2001,晨星)、《彩虹橋的審判》(2002,新自然主義)、《山櫻花的故鄉》(2010,麥田)等。

~ ∞ ~ ∞~ ∞ ~ ∞ ~ ∞~ ∞ ~ 

隨著懇切傾訴的歌聲,懷湘雖然閉著淚眼,心中卻緩緩開啟了檢視生命風景的視窗,止不住腦海中那一頁頁翻閱的畫面。⋯⋯柔和的歌聲中,塵封已久的心漸漸甦醒,此時,她似乎領悟到了在內心深處那個屬於家的鄉愁,正是支持她在重重困境中能夠不畏困難,勇敢往前追求的動力。

─── 里慕伊・阿紀,《懷鄉》

 

დ 伐依絲牟固那那

 

1942年出生於鄒族樂野村(lalauya)。婚後離開部落,到都市盡心扮演稱職的家庭主婦;在60歲時開始學習寫作,解放心中醞釀數十年的鄉愁,在筆尖享受心神恣意暢快奔馳。著作有《親愛的Ak'i,請您不要生氣》(2003,女書文化)、《火焰中的祖宗容顏》(2018,山海文化)、英譯《My Dear Ak'i,Please Don't Be Upset》(2021)

~ ∞ ~ ∞~ ∞ ~ ∞ ~ ∞~ ∞ ~ 

最最讓我感動的是:因為對生活的用心,在逃難中並沒有忘記在她的行囊裡裝進比黃金還要寶貝的,自祖先一代一代傳承下來不能絕種的小米種子,然後把它在暫居的軍人營地裡,好讓小米繼續傳承小米的生命,有朝一日可以返回故鄉的時候,又可以把新的小米種子再撒在親愛的故鄉的土地上。因為有了這樣的盼望,讓她勇敢快樂地向前走。

─── 伐依絲・牟固那那,
《火焰中的祖宗容顏》

 

დ 伊苞・達德拉凡

 

1967年生於屏東縣瑪家鄉青山部落(tuvasavasai)。對於排灣文化、巫術有深刻的田野認知與感受,曾在優人神鼓工作多年,關懷原鄉青少年教育,持續在教學與生活中醞釀文學創作能量。著作有《老鷹,再見》等。

               

                  ~ ∞ ~ ∞~ ∞ ~ ∞ ~ ∞~ ∞ ~ 

 

「老人家不在了⋯⋯我們的耕地你看過沒有,一條又寬又大的柏油路從中間開過去。以前要走一天的路,現在五分鐘就到了。你說,這樣是好還是不好?」
我不知道如何回答,只好舉起杯子,默默喝著小米酒。
悲傷的心情總是讓我抬頭仰望天空,一隻蒼鷹在空中展翅翱翔。

「透過遷移,新的事物不斷在妳眼前湧現⋯⋯」果然,七O年代部落的生活充滿變化與哀傷。有時候覺得部落的命運必然衰亡,造物主決定如此,生命如此,萬物亦復如此。
事情從貨幣帶來的力量開始。
七O年代初,部落陸續有人往平地工作,賺取百數(錢),我們開始有了許多平地用品,如電視、電冰箱。貨幣帶來的不只是這些,還有新的價值觀。
很快的化妝品美白之類的流行話題在部落中流轉,有人開始注重保養。蛋白敷臉可使皮膚變白是一種,吃食品永保青春是一種。已經少有人願意再待在山上工作,大家都不願意曝曬在陽光下。族人黝黑的膚色變成我的罩門。我對上山工作也變得意興闌珊。

─── 伊苞・達德拉凡,《老鷹,再見》


◈ 單杯小米酒雕刻水杯
來自排灣族來義部落的雕刻單(酒)杯,早期伊苞・達德拉凡參與中研院巫師祭儀研究調查所收藏。(伊苞・達德拉凡提供)

 

 

◇◆◇◆◇◆◇◆ ◇◆◇◆◇◆◇◆

 

 

臺灣給予世界的禮物
2000年後更多原住民作家選擇以主流漢語為媒介大量創作,試圖依藉文字工具為後代子孫留下與祖靈對話的線索;同時慷慨地分享他們祖先的智慧,並積極地翻譯成各種不同的語言,為臺灣開啟與世界交流的獨特文化資產路徑。

 

 

 


◈ 女性作家的書目
原住民女性作家細膩描寫並試圖突破原住民獵人視角之外的生命故事。(國立臺灣文學館藏書)

 

 




◈ 原住民族文學外譯書籍

原住民族文學外譯成果相當豐碩,從作家作品到論述,都有許多語言版本的外譯輸出。(國立臺灣文學館藏書)

 

 

上一篇
正名,為自己而戰
下一篇
認識臺灣原住民的起點
照片展示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