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學虛擬博物館

訊息
確定
返回文學展示

冷眼熱腸.勁風野草──龍瑛宗的文學人生

跨越語言的一代

歷史背景

⚈ 龍瑛宗照。1940年1月,「臺灣文藝家協會」正式成立。《文藝臺灣》創刊,成為編輯委員之一。3月4日《台灣藝術》創刊,任「讀者文壇」版審稿者。發表有〈作家之眼〉、〈一段回憶——文運再起〉等評論。(劉抒苑提供)

 

⚈ 龍瑛宗獲獎照。1937年4月龍瑛宗27歲,以處女作〈植有木瓜樹的小鎮〉作品入選東京《改造》雜誌第九回懸賞創作「佳作推薦」獎,(該屆只取兩名,不分名次)。獲獎後拍照留念,攝於自宅台北市建成町書齋。(劉抒苑提供)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戰敗投降,臺灣被國民政府接收,跨越時代對於龍瑛宗等出生於殖民統治下的作家卻充滿挑戰。漢文基礎薄弱的龍瑛宗,戰後初期曾嘗試以漢文創作,但仍以日文為多數,在日文尚未被禁止的1945年到1947年,他仍持續在他擔任編輯的《中華》雜誌與《中華日報》日文版文藝欄發表許多隨筆、評論、詩與小說,並持續介紹世界文學。

1946年10月《中華日報》編輯工作受日文報紙雜誌禁令影響而結束,此後又因二二八事件爆發而作品量銳減,創作的出口被封閉,使得他中斷發表作品將近30年。自合作金庫退休後,他用日文第一部長篇小說《紅塵》,由鍾肇政中譯連載在《民眾日報》副刊,但反應冷淡。直到1980年〈杜甫在長安〉推出後才完成他個人認為的首部中文創作,接著又創作自傳性小說〈夜流〉及〈斷雲〉,之後以中文創作的小說、評論與隨筆才較為頻繁出現。

龍瑛宗於1949年進入合作金庫擔任基層事務員,1952年才以日文寫下〈故園秋色〉,此後到1977年才又有日文小說的出現。〈故園秋色〉經過半個世紀後被葉笛翻譯,2006年收入台灣文學館出版的《龍瑛宗全集》(中文卷)小說集(2)。在〈故園秋色〉顛簸的出版歷程,我們可以看見跨語作家所面臨的難題,從學習語言、創作到發表作品,必須經歷一段漫漫長路才能抵達讀者的彼方。
 


⚈ 改造19卷4號(春季特大號)。1937年4月,日本《改造》雜誌春季特大號刊登龍瑛宗的處女作〈植有木瓜樹的小鎮〉,獲得第九屆懸賞小說佳作獎,躍登日本中央文壇。(龍瑛宗提供)

 

上一篇
植有木瓜樹的小鎮
下一篇
故鄉北埔
照片展示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