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學虛擬博物館

訊息
確定
返回文學展示

眾聲喧嘩──1980年代以降的臺灣文學風貌

用筆來唱歌──原住民文學
作者:鄭雅雯(國立臺灣文學館助理研究員)

假使「文學」在最嚴格的意義上說是一種「文字」藝術,那麼臺灣原住民各族沒有文字的事實,便是「原住民文學」首先要面對的難題。使用文字之前,臺灣原住民14族各有其豐富而獨特的語言、生活習慣、風俗文化及歷史,皆透過「口傳敘事」、「樂舞祭儀」方式,傳唱、承載著民族的文化價值、生活記憶、山林智慧乃至精神信仰。
 


孫大川主編,《臺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共7冊。

 

1980年代以後,緣於相對寬鬆的政治環境、飽滿的主體自覺、多元文化價值的肯定,為原住民介入臺灣書寫場域創造有利條件;歷經十數年的推動倡議、練習嘗試,「原住民文學」才逐漸建立起它的新傳統,進入學院成為一種研究學門。往昔沒有文字的原住民,借用漢語,首度以第一人稱主體身份向主流社會宣洩靈魂深處禁錮的話語,這是臺灣原住民文學的創世紀,確立尊重多元族群存在的進步社會價值;同時間接促使人類學、社會學「他者」詮釋的反思與批判。

目前,「原住民文學」並不以題材來界定,凡具備原住民身分的作家所寫的作品,不論內容描寫山林獵事、都會經歷乃至精靈魔幻,都歸屬原住民文學範疇。至於書寫工具上,則不「限定」採用哪種語言或文字,漢語或族語拼音創作皆是當代原住民文化傳續努力的途徑。

當代原住民文學發韌於原運刊物《高山青》(1983),後於1987年起晨星出版社陸續推出原住民書系,大大提高原住民文學能見度,最早嶄露頭角的作家:拓拔斯・塔瑪匹瑪、瓦歷斯・諾幹、游霸士・撓給赫、霍斯陸曼・伐伐、利格拉樂・阿女烏、奧威尼・卡露斯、夏曼・藍波安等。

自1993年「山海文化雜誌社」成立,開創了最具堅實和主體性的原住民文學舞臺,發行《山海文化》(2000年停刊,共發行26期),至今仍持續籌辦原住民文學獎、研習活動,鼓舞、發掘諸多文學新秀不遺餘力,諸如:亞榮隆・撒可努、巴代(林二郎)、乜寇・索克魯曼、沙力浪(趙聰義)等。至今,是為原住民文學豐收時節,印刻出版了《臺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2003)、麥田出版社也推出原住民大地書系,而《臺灣原住民族文學史綱》(2009)更呈現原住民文學斐然成績。
 


拓拔斯‧塔瑪匹瑪(漢名:田雅各)《最後的獵人》

 


夏曼‧藍波安《海浪的記憶》

 


亞榮隆‧撒可努《山藸、飛鼠、撒可努》

 


延伸閱讀

上一篇
多音交響的母語文學
下一篇
台灣的熱帶文學風景──在臺馬華文學
照片展示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