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學虛擬博物館

訊息
確定
返回文學展示

眾聲喧嘩──1980年代以降的臺灣文學風貌

想我消失的家園──眷村文學
作者:簡弘毅(國立臺灣文學館研究助理)

「眷村」是臺灣戰後特有的建築形式,指國防部所建,用以安置官兵眷屬的宿舍群,廣義的眷村也包含所謂「外省人」聚集的社區、聚落。由於1949年隨國民政府來臺的軍隊與眷屬超過百萬人,這些眷村遍佈全臺,形成相對封閉、自成一格的生活型態。而1970年代後期出身於眷村,以眷村生活經驗為背景的文學,也被泛稱「眷村文學」。
 


蘇偉貞編,《臺灣眷村小說選》

 


張啟疆《消失的□□——張啟疆的眷村小說》

 

眷村作家不同於他們父執輩著墨於戰爭、懷鄉等題材,而將眼光放在1970年代以後臺灣社會的變遷,與眷村生活的對應寫照,既是遙想艱苦克難的童年時光,也感懷於眷村文化受八○年代後社會風氣開放的衝擊,與政治現實的變幻劇烈。孫瑋芒《回首故園──眷村生活素描》、蘇偉貞《離開同方》、愛亞《曾經》、袁瓊瓊《今生緣》、張啟彊《消失的□□──張啟疆的眷村小說》等作品,不斷反覆書寫發生在眷村內外的愛恨情仇,也形塑了眷村文學的原型。1992年朱天心《想我眷村的兄弟們》,以感傷的筆調,流露對眷村逝去的依戀之情,與對政治現實的諸多批判,成為眷村文學代表作之一。這些作品中,不斷訴諸於歷史記憶的拼湊,也正是這樣獨特的眷村生活與文學,見證了一個時代的流亡與傷痛命運。而二零零四年蘇偉貞所編《臺灣眷村小說選》,則是此類文學的總結。
 


朱天心《想我眷村的兄弟們》

 


舞台劇《寶島一村》劇本,王偉忠、賴聲川著

 

除小說等形式外,如電影《小畢的故事》、電視劇《光陰的故事》、舞台劇《寶島一村》等,眷村文學也以戲劇、電影等形式,呈現專屬這一個世代的生命記憶。王德威教授曾指出:「眷村生活是四九年後臺灣文化中極重要的現象之一。」而眷村文學,既是專屬於眷村人所有,也是臺灣獨特而珍貴的文學資產。

 


延伸閱讀

上一篇
台灣的熱帶文學風景──在臺馬華文學
下一篇
文學中的性別運動──同志文學
下一篇
從閨秀到自主──女性文學
照片展示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