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學虛擬博物館

訊息
確定
返回文學展示

走進創作現場——六十而笠.笠詩社六十周年展

多語混聲交響

多語混聲 • 多元語言

臺灣文學館圖書室展場一隅

 

 

多語混聲

「多語」,笠詩人的多種語言創作包括自日治時期而來的日語、本土母語的台語及客語、原住民語、戰後習得的華語。作者群中有日籍笠詩人用日語創作,再由同仁翻譯發表,多語混聲是《笠》詩刊的重要展現。

 

溪邊曠野
一排管芒花
兩排管芒花
三排管芒花
佇野風掌聲中彎腰

向天公拜拜
向曠野拜拜
一支一支拜拜的手
祈求大地平安
祈求地球平安

——趙天儀〈台語詩三首 一、管芒花〉
 

林亨泰於1992年提出:

台灣人無論使用什麼語言,不管怎樣總是離不開自己的『母語肉聲』,這真正反映出了台灣目前語言使用的現實狀況。

 

林亨泰詩作
◪  〈弄髒了的臉〉
林亨泰詩作手稿。 (提供者:林亨泰,國立臺灣文學館典藏)

 

關懷本土的笠詩人,以母語創作作為他們的社會實踐,1970年代林宗源開始以台語寫詩,接著有黃勁連、陳明仁;客語創作則有杜潘芳格、利玉芳、張芳慈。原住民語創作,則是在詩中嵌入原住民語言,表達對族群的文化認同。除了語言外,突破中文字的排列形式,以圖像的方式呈現,是笠詩社別具特色的貢獻。

 

你的心要虔誠
比小米的腰桿還要軟柔
向所有提供飽腹的生靈
祈求賜予毛或羽鱗
utux早有算計
一鍋肉
足夠翻越一座山
跨過一處溪澗的腿力
千萬別讓慾念
比纏上肖楠的藤蔓還要茂密
將單純的心
窒息

——摘錄自蔡秀菊〈司馬庫斯部落詩抄〉
*備註:utux為泰雅族的祖靈信仰。

 

總結來說,笠詩社的定位從本土開始,實踐在語言書寫上。《笠》詩刊不定期推出母語特輯或語言專輯,諸如台語、客語和原住民族語等。作品包括1.不同群族詩人的詩作。 2.不同族群語言的詩作。 3.書寫不同族群的詩作。 

藉由「多語」展現族群和語言的多元性,不僅是為臺灣詩壇搭建各類語言的創作平臺,也開拓視覺度極高的圖像詩,藉此得以推動文化多樣發展的可能性。

 

正月迎春接福
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收冬時節
達到願望也好
得到平安也好
求來的福 愛還

毛筆將感恩的心
大大字寫到紅紙項
山川毓秀 草木皆春
賓客臨門 春光煥彩
大門口窗仔頂門簾項
宜室宜家 桂馥蘭香

穀倉
貼一張 五穀豐收
雞棲牛欄豬欄
貼一張 六畜興旺

灶下傳來廚香百味
甜粄發粄龜粄三牲
借春天一托盤福氣
收冬了
作一棚戲歸還大地

——利玉芳〈還福(客語詩)〉
 

 

莫渝介紹笠詩社詩作莫渝介紹笠詩社詩作

莫渝介紹笠詩社詩作莫渝介紹笠詩社詩作

莫渝介紹笠詩社詩作莫渝介紹笠詩社詩作

莫渝介紹笠詩社詩作莫渝介紹笠詩社詩作
  笠下的一群
莫渝介紹笠詩社初創詩人及其作品分析,包含利玉芳〈貓〉、吳瀛濤〈我是這裡的陌生人〉、林亨泰〈弄髒了臉〉、錦連〈趕路〉、趙天儀〈芒草的天空〉、白萩〈塵埃〉、黃荷生〈榕〉和杜國清〈當我身上長滿了草〉。(提供者:莫渝,國立臺灣文學館典藏)

 

國立臺灣文學館B1圖書室展場一隅
◪  《笠詩刊》編後記
白萩《笠詩刊》編後記手稿。(提供者:陳千武,國立臺灣文學館典藏)

 

錦連日文詩〈虎〉手稿
◪  〈虎
錦連日文詩〈虎〉手稿。描寫關於虎的歷史與文化背景。(提供者:錦連,國立臺灣文學館典藏)

國立臺灣文學館B1圖書室展場一隅
  國立臺灣文學館B1圖書室展場一隅

 

 

多元語言

 

母語的興衰和人民的覺醒、努力與爭取亦有相關。——莫渝《笠》詩刊第277期

 

「語言」是一種意象的表徵,代表詩人的思想邏輯、美感和背景等。透過錘鍊語言能形塑出詩獨特的語境與音韻節奏,影響詩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多元語言及圖像的使用也讓創作更自由,不再侷限於固定模式。

 

趙天儀詩作〈台語詩三首〉手稿
  〈台語詩三首〉
趙天儀詩作〈台語詩三首〉手稿,刊登於《笠詩刊》第277期。(提供者:趙天儀,國立臺灣文學館典藏)
 

對詩人而言,可以透過詩來呈現語言的精華,亦能從語言來展現詩的精神。對讀者而言,能快速地藉由語言判斷詩人的背景文化,讀到不同族群的思維脈絡,因此母語創作對臺灣文學的發展十分重要。笠詩社透過《笠》詩刊、詩集出版、翻譯輸出、譯介輸入,在在顯明文學的在地性與多樣性,彰顯了臺灣的核心價值。

 

國立臺灣文學館B1圖書室展場一隅
  〈膽膽大〉
利玉芳客語詩〈膽膽大〉手稿。(提供者:利玉芳,國立臺灣文學館典藏)
 

國立臺灣文學館B1圖書室展場一隅
  〈雨〉
詹冰詩作〈雨〉手稿。(提供者:詹冰,國立臺灣文學館典藏)

 

 

上一篇
笠何以為笠
下一篇
多國詩潮譯介
照片展示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