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學虛擬博物館

訊息
確定
首頁/文學展示/
不服來戰──臺灣文學論爭特展
返回文學展示

不服來戰──臺灣文學論爭特展

0
加入收藏
展覽介紹
展覽分區

展覽介紹

話不吐不快、理不辨不明。臺灣文學的發展史,幾乎等於一部「筆戰史」。文學也不例外。文人以筆代刀,以文字為戰陣,彼此對壘。一場激戰過後,有時就這麼建立系統性的論述、學說;有時卻製造傷痕,形成水火不容的作家集團,甚至牽動政治禁忌。

 

以筆為刃,不服來戰!

有信念,所以堅持;有品味,所以褒貶。當作家們各有信念、各有品味,自然彼此「不服」,就形成「來戰」的傳統。

近百年來,臺灣文學史上發生不下十次的大小筆戰。作家本就善於言詞,用文字武裝衝撞時,當然也是火花四濺。但「不服來戰」不僅有快意恩仇的痛快,也有對文學信仰的一片真情。執著是鋒利的。會痛,正是在乎文學的證明。

而這一切,或許可以從1924年那一天說起──
 

 

文學論戰,戰什麼?

文學有什麼好吵的?不就是各自創作就好了嗎?當然,創作是作家最重要的活動。然而,「文壇」是一個作家匯聚的共同體,當作家們聚在一起,評定彼此作品高下時,就會需要一套「文學論述」。因此,一代代的作家會不斷發起文學論戰,試圖改變「文學論述」的內涵,將自己的文學理念置入其中。

所以,有時文壇「美學至上」,只要作品寫得美就好;有時文壇卻又「現實優先」,認為反映現實比美感重要。有時文壇強調創新,有時卻又疾呼「繼承傳統」。新世代的作家,可能會帶來新的觀念,也可能重新出土舊的觀念,從而改變文學論述。類似的議題,可能會一再出現於不同時期的論戰,但內涵卻悄悄改變——比如1930年代的「鄉土文學論戰」,「鄉土文學」指的是「用臺灣人的語言寫作」,是語言問題;1970年代的「鄉土文學論戰」,「鄉土文學」卻變成「描寫臺灣社會現實」,是題材問題。

因此,每一次論戰都是「文學論述」改變的契機,都將開啟一個新的時代。這是作家們的「文學政見發表」,是下一輪文學創作的方針:語言、題材、思想、美感標準、寫作倫理。注意這些面向,你就能掌握作家之間的分歧和共識。


每一回論戰,都像高手對弈

文人筆戰看似文雅,但內心思緒早已波濤般洶湧,有千言萬語必須傾瀉而出,對於臺灣文學的本質及未來,他們看得既深且遠,就像高手對弈,不得不全盤考慮。

散落在方格內的象棋、西洋棋及將棋,就像臺灣歷史中交錯的中國、西方及日本文化勢力。這種看似錯亂的處境,與文人間的攻防辯論及對峙態勢或有神似之處,也呈現臺灣向來始終處於多族群文化交融混雜的現象。


展覽分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