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學虛擬博物館

訊息
確定
首頁 / 自己走走 - 主題路線 / 宜蘭 / 老作家消失之謎

老作家消失之謎

by文學小編
2023.11.03
299 次點閱
1
0
主題介紹

「沒有人知道他為什麼離家。他去哪裡?會不會回來?他穿走了黑呢厚大衣、黑呢絨帽,拄拐杖,還抱走那隻穿著花布背心的老公雞。」

——李潼《老作家消失之謎》

李潼擅長於小說中書寫臺灣各地風貌與歷史,在宜蘭頭城跟著李潼以作家李榮春為原型的小說《老作家消失之謎》一同穿梭在小鎮的巷弄中。透過文學探索作家的一生和頭城豐富的歷史文化。

 

路線規劃:

李榮春文學館(頭城鎮史館)→慶元宮媽祖廟→文學巷→善慧寺→頭城聖伯多祿天主堂→南門土地公廟

 

第一站李榮春文學館(頭城鎮史館)

宜蘭縣頭城鎮開蘭舊路4

在那兩個月前,老作家的侄兒找到我。他轉述的李榮春生平和那一綑十五公斤的小說原稿,讓我讀到一位幾乎橫跨二十世紀的臺灣子弟命運,見到一位固執且落拓的作家心志,和他小說情節「豐富多姿」呈現個人與時代的波瀾。

──李潼《老作家消失之謎》

李榮春文學館為日式建築,二戰時作為頭城國小校長宿舍。館舍位在頭城熱鬧的市街上,相鄰著市場。但一走進館內即會感受到截然不同的氛圍。館內展出李榮春的一生際遇、照片和相關書籍,可以在這透過故事和文物慢慢地認識李榮春的一生,或坐在榻榻米上進入書中世界。

李榮春看似遺世獨立只專注於寫作,但作品中卻又呈現豐富的在地生活,他常於創作中加入頭城地景和歷史世界,其生命與創作與頭城緊緊扣在一起。想更深入知道頭城故事,就先來一趟李榮春文學館。

 

第二站慶元宮媽祖廟

宜蘭縣頭城鎮和平街105


富元和哲夫悄悄跑到媽祖宮,和上街看熱鬧的人圍住廟庭的砲臺和鞦韆。

──李潼《消失的老作家》

一個深夜突然聽見一陣槍聲,大家都像驚弓之鳥,嚇得裹在被窩裡,沒一個人敢開門探頭看一看。天亮一大早便有消息了。據說有七、八個宜蘭人,被麻袋綑著,帶到這裡投海。到了媽祖廟前,汽車壞了開不動。在老松樹下挖下一個深坑,一陣槍聲,給埋在那裡。

──李榮春〈頭城天主堂〉

1976年由吳沙率漢人開墾蘭陽平原,讓頭城被稱為「開蘭第一城」,相傳慶元宮媽祖廟建於同年,是宜蘭第一間媽祖廟。慶元宮的神像來自湄洲媽祖廟、建築為二進一埕一院,面寬三開間,其中1848年仕紳所敬獻的「寰海尊親」匾,意指天下大眾都應尊崇父母或先祖,是重要的文化資產。
對於李榮春來說,慶元宮不僅為信仰中心,也是生活之一。李榮春於小說內多次提及到慶元宮玩耍,及慶典時看熱鬧的場景。此外,慶元宮也是二二八事件的歷史現場。因為「宜蘭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事件被逮捕的郭章垣、蘇耀邦等7人,於慶元宮被槍殺、掩埋。李榮春也稍加改寫這段歷史後納入小說中,並提及事件之後「連媽祖也怕鬼了」。

 

第三站文學巷

宜蘭縣頭城鎮和平街81

在這個世界,再也找不到一處比老家的閣樓更讓他懷念的地方了。在那裡,他不必和任何人交談,痛苦的口吃得到釋放。在靜謐閣樓上,楊煥堂先生贈送的《世界思想全集》啟發了他少年智識,為他打開心靈之窗。

──李潼《消失的老作家》

頭城的文學巷鄰近李榮春的出生地,出生地是李榮春從事寫作的啟發地。李榮春原本因為想逃避大哥交代的金紙製作工作,而躲進家中閣樓,卻意外發現閣樓藏有好幾套翻譯書、世界思想全集等。這讓李榮春找到了人生另一個出口,開始閱讀也提筆創作。

現在的文學巷內由藝術家打造成如書架般的裝置藝術,擺放李榮春的全集和影響李榮春創作靈感的書籍雕塑,走進巷弄就如同進入作家私人的閱讀空間。

 

第四站善慧寺

宜蘭縣頭城鎮新興路311

這幾年來,老四都在故鄉的一家佛寺,過著半出家的生涯。不過這並不就意味他與佛教有什麼「瓜葛」,只不過這佛寺寬廣空寂,其中一間禪房,是他被警備總部的特務人員約談後,唯一的也是最合適的棲身之所。

──李潼《消失的老作家》

募善堂是這裡一座具有相當規模,建築莊雄偉的大佛寺,佛、法具備,只是獨缺出家僧。游藤講經、說法、成佛,可能都沒有問題。可是,無論如何,目前游藤究竟只是一位在家居士。

──李榮春〈游藤與我〉

頭城善慧寺,以前稱募善堂,是信奉釋迦牟尼佛的龍華齋教。教義強調在家修行與吃素。善慧寺也有社會收容的功能,會提供食宿。雖鄰近火車鐵軌卻十分清幽。

李榮春曾在白色恐怖期間被警總約談,約談原因應該與其曾在《公論報》上班有關。當時李榮春因為害怕也擔心牽連家人,而到善慧寺的禪房居住、寫作。李榮春選擇到此隱居也與其朋友「游藤」有關。游藤為善慧寺說道居士,在小說中為求能相互切磋研究常力邀李榮春前往寺中居住。

 

第五站頭城聖伯多祿天主堂

宜蘭縣頭城鎮開蘭東路1

他參加彌撒典禮,他領聖餐,接受天主的盛宴,也確確實實在特別隆重的儀式下領過聖洗;大家都把他都作具有超性生命的天主的一個義子。

高德惠神父原籍荷蘭,曾經在中國大陸北方傳教多年,當臺灣脫離日本,第一個出現在小鎮的神父,就是他。現在這座有著綠頂圓拱、氣派莊嚴的天主教聖堂,便是他後來回國去募款創建的。

──李潼《消失的老作家》

隔著開蘭路在國中前面一片農地,已經巍然地出現著一座,高神父回國募款,在這裡創建才落成未久的天主教堂。第一座在這裡建立的外國廟,這裡一帶一般廟寺,不能像它這樣使這裡的每一個人這麼敬仰讚嘆地,抬頭仰望著它大金瓜型的屋頂,上面有一個十字架霓虹燈,天一黑閃耀著紫色的光輝。

──李榮春〈種柑仔〉

頭城鎮伯多祿天主堂,是1960年天主教遣使會中荷蘭籍的高德貴神父回荷蘭募款後所建。天主堂是頭城僅有的圓頂拱門式建築,當年建好後和周遭地景的對比也是李榮春筆下的題材。
除了描寫建築外,李榮春的小說也常以天主教、耶穌等為素材,李榮春曾於〈魏神父〉講述自己信教的過程、於〈懷母〉中表明自己對受洗的掙扎。由此都可見宗教對李榮春的心靈和寫作有一定的影響。

 

第六站南門土地公廟

宜蘭縣頭城鎮和平街52-58

我陪李榮春跟著攝影師們在和平街頭或站或坐,在那附近的土地廟、禪房、教堂和山巖的寺廟廣場走動,這裡是他身軀健朗時,常來散心的所在。

──李潼《老作家消失之謎》。

她坐在那裡一天到晚所看到的外面光景,就是土地公廟,土地公廟像會告訴她這古街將近兩百年來的滄桑似的,以及小溪,小溪上的橋,還有那堵紅磚牆,都會引起她想起許多事情的。她每天看著,每天都像在聽著白頭宮女話童年,會使她感到無限敘舊的溫暖與慰藉。

──李榮春〈和平街〉

南門土地公廟建於1863年,和北門土地公廟分別坐落於頭城和平老街兩端,有把財氣鎖在老街之寓意。與南門土地公廟相鄰的陳春記與源合街屋,相傳建於1920年代,前者採用方柱、後者為三連拱式拱圈以及圓柱,相連成古色古香的街屋區。而土地公廟附近的小河和泗湎汀小橋,現已不復在。

李榮春小說除了寫頭城地景外,家族書寫也為李榮春的創作特色。李榮春的母親為一家的核心,母親因病無法動彈,是由全家族共同照顧。母親居住在李榮春五弟家中時,五弟上班前都會將母親扶到門口,讓母親面向南門土地公廟坐著。1994年李潼到頭城為李榮春拍照時,也於此為其留下最後的身影。

 

 

介紹內容來自2023年世界閱讀日走讀台灣「篳路蘭旅:一潼讀宜蘭」

走讀講師:李雅莉(李榮春文學推廣協會)

資料整理:國立臺灣文學館

撰寫作者
文學小編
以「臺灣文學連結生活」為主軸,將作家或作品與在地生活的連結
相關標籤
路線評分
0 分
加入收藏
老作家消失了?
加入收藏
學習清單
評論
您需要登入才能留言。如尚未成為會員,請先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