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學虛擬博物館

訊息
確定
首頁 / 自己走走 - 主題路線 / 宜蘭 / 草嶺古道中的生態與噶瑪蘭少年

草嶺古道中的生態與噶瑪蘭少年

by文學小編
2023.11.03
386 次點閱
1
0
主題介紹

李潼的《少年噶瑪蘭》描述一位不知道自己族群身分的少年潘新格,意外在草嶺古道穿越回到1800年的臺灣,並遇見不同族群的故事。透過李潼的文字、2023年世界閱讀日走讀台灣的講師徐仁修帶領,路線將以小說故事情節和自然書寫的方式在草嶺古道中遇見臺灣多元的自然生態和族群文化。

 

路線規劃:

大里火車站→大里天公廟→啞口觀景台→虎字碑→雄鎮蠻煙摩碣

 

第一站大里火車站

宜蘭縣頭城鎮大里里濱海路六段326

要怎麼告訴她:「我不是噶瑪蘭原住民!」彭美蘭一旦走上演藝之路,我們還會是朋友嗎?還會是不錯的朋友?我們還會是彼此在意的人?隆隆車聲並不吵雜,潘新格知道,心思紛亂是自己想不通暢,和車聲無關,不敢怪罪。

──李潼《少年噶瑪蘭》

噶瑪蘭族為2002年臺灣第11個被認定的原住民族。原居蘭陽平原,馬偕博士是最早翻過淡蘭古道到噶瑪蘭的探險者,他在《福爾摩沙紀事:馬偕台灣回憶錄》中寫到,這裡淒風寒雨,噶瑪蘭族所住之處都是沼澤,加上東北季風吹來,天氣很冷。噶瑪蘭人沒有什麼衣服可以穿,他們在家裡烤火抱著手蹲著。走出來也是抱著手。

後因漢人開墾等因素被迫遷移至花蓮,但有少部分族人留在宜蘭,現居宜蘭的噶瑪蘭族多分布於五結鄉和壯圍鄉。臺灣早年因社會風氣和歧視,許多原住民族不會談論自己的身分。李潼《少年噶瑪蘭》的主角潘新格,不僅不喜歡被說像平埔族,也未從其父親和親友中證實自己的身分和族群。

 

第二站大里天公廟

宜蘭縣頭城鎮石城里濱海路七段33


面向太平洋海岸,右手邊,天公廟的迴廊和中庭,空無一人。廟宇的金黃琉璃瓦與青綠的樹梢間,露出一長條藍色海洋,變換了型態的龜山島,隱隱在望。潘新格向前走了兩步,想走去迴廊,又覺得不妥,深怕和彭美蘭的媽媽再碰面。他向左轉,看到後方有一條碎石子路,密密長著羊齒蕨的山壁下,豎了一塊原木片的告示牌。

──李潼《少年噶瑪蘭》

大里天公廟在《少年噶瑪蘭》中也是十分重要的場景。潘新格因想與心儀的對象彭美蘭見面而一路追尋到此,卻陰錯陽差走上草嶺古道,並在古道上的雄鎮蠻煙摩碣中穿越時空到1800年的臺灣。在舊時空中,潘新格遇見噶瑪蘭族的少女春天、從唐山來臺灣的文人蕭竹友,及漢人何社商。就此展開一連串的冒險。李潼藉由安排各式各樣的角色,巧妙的展現出不同族群對社會文化和自然萬物的多元態度,讓主角能更快意識到自己是誰。

大里天公廟因鄰近草嶺古道,在廟前就能遇見許多動物的蹤跡。有乘著熱氣流上升飛翔的「大冠鷲」。大冠鷲的尾巴和翼下後緣為黑色且有一條白色橫帶,特別容易從下方觀察時被辨認出來。正在尋找水泥地上含有較多鈉離子的水的「青帶鳳蝶」。因為納離子有助於孵化率,因此雄蝶會攝取納離子後存在囊中,在交尾時一起給雌蝶,為繁衍後代準備。

 

第三站啞口觀景台

花、草、鹿、人和土地,都是上天的,運氣好的人就能得到。加禮遠社的河水和土地,不是我們的,我們不能把它讓給誰。

──李潼《少年噶瑪蘭》

除了人類外,動植物也記錄許多歷史和文化變遷。在《少年噶瑪蘭》中潘新格提醒春天千萬不要把土地交給別人,但春天認為大自然不是誰的,傳達了人與自然應該和平共處、不同物種間應該互相尊重才能永續的反思精神。

在草嶺古道沿途看到的植物,其實都和生活有很大的關係。像是「月桃」,在10月中旬後會結成一串一串紅色的果實,其中的籽曬一曬,就是以前中藥「口味兒」的主要原料,也能用來製作八卦丹、仁丹等。以及黃藤,是先民經常使用的植物,可做成藤椅。黃藤最長可以超過100公尺,因此採藤都是用抽的,才有些地名為「抽藤坑」。以前曾為大量出口的作物,後來開採成本變高,多改由東南亞進口。

除了經濟作物,路途上的「水冬瓜」會開粉紅色的花。可以觀察到他的花跟果實是直接長在樹幹上,能更快獲得養分。除了觀賞,水冬瓜的果實在7月到11月時熟成雪白色時可以食用且很甜。

 

第四站虎字碑

「雲從龍、風從虎」,於是大筆一揮,寫了這個狂草「虎」字,叫人刻石立碑,用來鎮風。
潘欣格看「虎字碑」,覺得好笑。這劉總兵用的什麼大筆,把「虎」字寫成這樣?說他不害怕,怎麼又是急急地狂草一筆呢?也許,武將寫字,如舞大刀,氣魄和讀書人大不相同?

──李潼《少年噶瑪蘭》

據傳草嶺古道上的虎字碑和雄鎮蠻煙摩碣都是1867年臺灣鎮總兵劉明燈所刻。劉明燈在巡視噶瑪蘭時為要底抗風、蠻煙瘴霧和山魔而留下「虎」字碑和「雄鎮蠻煙」摩碣,現兩個碑皆為三級古蹟。

人類常與自然現象對抗或從自然中獲取資源,也常因過度的行為破壞生態,使動、植物瀕臨絕種。像在草嶺古道上有粉蝶科的「端紅蝶」,牠翅膀關起來時像落葉。打開時顏色很鮮豔,尾端呈橘紅色。其毛毛蟲時期最愛的植物「魚木」就曾因為臺灣蝴蝶產業興盛,被大量挖掘販賣而幾乎絕種。人類如何與自然的相處方式一直都是自然書寫所關注的議題,希望藉由文字的量來喚起保護意識、強調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第五站雄鎮蠻煙摩碣

這「雄鎮蠻煙」到底是什麼意思?是他威武雄壯地來到蘭陽平原鎮守,征服荒煙蔓草、瘴癘之氣,還是征服在噶瑪蘭平原生活多年的「生番」和「熟番」?
漢文鐫刻的這塊碑石,總不會是給泰雅族人或噶瑪蘭族人看的,因為他們並不識字,所以,這不是紀念大家共同開墾噶瑪蘭平原的雄心壯志。那麼,這「雄鎮蠻煙」是讓從古道經過的商旅漢人所看的了?

──李潼《少年噶瑪蘭》

李潼的《少年噶瑪蘭》從群族、認同和文化去談臺灣的歷史和多元族群間的關係,強調應該尊重彼此文化。而徐仁修是從自然書寫、生態觀察的角度去帶出臺灣的變遷和對自然應有的態度。在自然觀察中,一個影子、一種味道、一點聲音都是關注的對象,人類與萬物都是平等且需相互尊重。

不論是從《少年噶瑪蘭》的族群和歷史故事出發或從自然觀察的觀點來解讀,經由不同的角度,我們對於草嶺古道上的風景可以有多樣化的詮釋和了解。

 

介紹內容來自2023年世界閱讀日走讀台灣「篳路蘭旅:一潼讀宜蘭」

走讀講師與生態攝影:徐仁修

資料整理:國立臺灣文學館

撰寫作者
文學小編
以「臺灣文學連結生活」為主軸,將作家或作品與在地生活的連結
相關標籤
路線評分
0 分
加入收藏
山海召喚・聽噶瑪蘭的故事
加入收藏
學習清單
評論
您需要登入才能留言。如尚未成為會員,請先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