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學虛擬博物館

訊息
確定
首頁/文學展示/
寫字療疾——臺灣文學中的疾與療
返回文學展示

寫字療疾——臺灣文學中的疾與療

緣起——疾病之初,療癒之始
展覽分區

緣起——疾病之初,療癒之始

發燒、咳嗽、肌肉酸痛等常見症狀,在新冠肺炎(COVID-19)蔓延後更加讓人緊張,細小的徵候竟然可以連結至全球大疫,疾病影響個人也侵襲世界。

臺灣位處亞熱帶,氣候悶熱而潮濕。17世紀郁永河渡海來臺灣採礦時,聽說「此地土水害人」,19世紀後來臺的殖民者也碰上棘手的風土病問題。1895年日軍出兵接收臺灣,卻有半數兵力染上瘧疾與霍亂等傳染病,臺灣因此被冠上「瘴癘之地」的稱號。也因此日本殖民者引進西方學說,開啟一系列以衛生為名的公共建設。

文學將疾病化作隱喻,於描寫身體苦痛之際,也刻劃肉身之外的社會壓迫。文學也讓患者提筆寫下疾病帶來的磨難,挺身破除汙名。文學更記錄陪伴病者與長者的家屬、看護與醫護人員,於疾病帶來的湍流中彼此碰撞,磨合成圓滑的鵝卵石。

曾經出現在臺灣的許多疾病,有些隨著衛生條件改善而消失,有些仍存在於生活周遭。病與人的關係細細地刻入文學裡,書寫成為醫療以外的療癒,使我們更有勇氣面對,一同寫字療疾。

 


〈閻王請醫生〉
許丙丁(1899-1977)描述閻王生了重病,十殿內的所有名醫都未能醫治,遂令下屬前往人間聘請醫生前來地獄。由於作者尚未完成作品,因此小說並無結局。(許丙丁捐贈/國立臺灣文學館典藏

 


雅美族的醫療文化〉
夏本・奇伯愛雅Syapen Jipeaya),漢名:周宗經(1946-)記錄達悟族社會代代相傳的治病方法,共有四大類別:藥物治療、精神治療、姿勢治療、自然治療。(夏本・奇伯愛雅(周宗經)捐贈/國立臺灣文學館典藏

 


 中醫偏方煎藥指南三例
本手稿為周定山(1898-1975)為居住於員林鎮的楊新座先生,所作的中醫偏方煎藥指南,記錄了三種藥方的藥材與劑量,屬於當時的民間療法。(周定山家屬捐贈/國立臺灣文學館典藏

 


〈台灣民俗薈談常用語彙〉
吳瀛濤(1916-1971)抄寫、介紹臺語常用語彙,如:工夫病(肺病)、藥蛆(因服用藥物而生的濕瘡)、陰症(神經病、憂鬱病)等,解釋這些常見的臺語語彙各自代表的疾病或其症狀。(吳瀛濤捐贈/國立臺灣文學館典藏

 


〈如何寫出台語之本字:與人間有關之語彙〉
許成章(1912-1999)記錄與人相關的臺語詞彙,其中的病痛篇,記錄幼兒營養不良症、女性子宮腫瘤與肺病之症狀,並對一般人常有的錯誤用法加以辨正。(許成章捐贈/國立臺灣文學館典藏

 

 

展覽分區